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29|回复: 4

如何一心念佛 ?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08-12-27 17: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示曰。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示無朽曰。

    << 覺明妙行菩薩, 淨土聖賢錄>>
    ---------------------------------------------------------------------------------------------------------------------------------------------------------

    如何一心念佛 ?  心應了知起心動念, 煩惱雜思, 或是隨心念佛要達念佛三眛的境界皆是虛幻之想.   念佛時心應思維這句佛號不是從我執生,  不是從法執生, 也就是非從我處念, 非依他佛念, 而是從自性中流出.  這個清淨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每個念佛人皆是阿彌陀佛.  又念佛時心應先止靜, 念一段時間讓心先沉澱下來, 有時念久了氣會積在胸口,  這時深深的吸一口氣, 慢慢吐出時,  觀想自己的心念往下穿過底部,  穿過地球的中心,  最後掉到三界之外, 而化為無影無蹤.  反復幾次身心就可達"鬆, 止靜"的境界.   止靜是念佛的必要條件,  因為先止靜後明覺才能昇起.  念佛時應先觀想佛號由心生起,  從口而出, 從耳而入, 還於心中. 這過程中聽聲最為重要,  要一字一字的聽清楚.  字字歸心, 因須非常專注故曰如貓補鼠,  所以慢念為佳.  當可以念到穩定且全無雜念,  即是正憶念三昧.   三昧者正定也. 這時仍非終點,  故覺明妙行菩薩又云:  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

    短短幾句話, 功夫則看個人的証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主题

    16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198
    发表于 2008-12-29 0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 無心大德

    您所說的法、讓我當下突如其然的想到六祖的心法

    六祖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得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僧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赤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彿性譬諸種子、遇玆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南無阿彌陀佛
    心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貼]

    聖嚴法師開示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三昧,或稱般舟三昧,或稱一行三昧。

    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而《阿彌陀經》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是對散心說的。

    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工夫吻合。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

    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

    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

    由於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禪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

    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

    「事一心」屬於禪觀、禪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禪悟的層次,這都是禪淨雙修的結果。

    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

    於念佛時,心繫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3 15:06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35

    主题

    1302

    帖子

    2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积分
    43283
    发表于 2008-12-30 1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的法供养,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0: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可以是有相念佛, 可以是無相念佛. 如果用世間法的意念念佛, 那就是有相的念佛;  如果是用清靜的覺性念佛, 那就是無相.   
    同樣, 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可以引導念佛人從有相的境界進入無相的境界.  這個過程有很多條路可走, 其間與個人的証量有很大的關係. 舉個例 :  有人是專注於念佛號念到身心都不見,  唯剩一句佛號.  有人是念佛中同時靜慮,  所謂: 有禪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有人是觀想念佛, 而証悟實相.   那一種途徑自己特感親近或是不自主的相應不是沒有因由.  所以說事一心理一心在念佛的過程中還是同一個心,  只是多與少的差異, 切勿將之一分為二.
    在正憶念三眛時可以昇起覺性, 當身口意都專注於佛號時,  就如栓馬(妄念)於柱上, 此時應昇起一個覺識, 覺察的這個"專注"的存在, 這個能覺察的就是"覺性".  但這個階段的覺性還是有為法的覺性.  必須經過破除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的思維,  也就是經過破除我執與法執的過程, 才能達到初住見行位. 此時佛號已非由妄心生, 而是由覺性中自然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4:16 , Processed in 0.1257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