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7 17:37 编辑
<P>中觀思想講錄</P>
<P>【序】</P>
<P>記一場甘露法宴</P>
<P> 一群渴求法義的學生、一位悠遊於中觀學十多年的老師、一群散在各地不知名的熱情讀者,再加上一整個春夏秋冬的冷暖時節,以及課堂上老師諄諄的教授,課堂外學生認真的研讀,成就了本書出版的因緣。 <br> 會認識萬金川老師是由於同修自拙、自範、見愷三位法師的因緣,在他們就讀於中華佛學研究所時,老師教授他們梵文與中觀學的課程。當香光尼眾佛學院要開「中觀佛學」課程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推崇萬老師,於是老師便不辭辛勞地遠從台北南下講學,開始了這段教與學的歷程。 </P>
<P> 從八十五年夏到八十六年春,萬老師所講授課程的內容包括三個主題:(一)中道與中觀;(二)中觀哲學的基本立場;(三)中觀學派與中觀研究。老師在資料方面蒐集之廣博,對脈絡掌握之清晰,對梵、巴、藏等語文運用之熟練,以及於中觀學研究領域之認真態度,在在讓悟因望而興嘆,無可置喙。更難得的是,老師從修行者的心情來講說、看待中觀學,例如: 「中」是藉通觀全體,而透顯出來的一種智慧,「中」必含攝著「觀」(觀察全體)來說明。…… <br> 若說「中」是一種立場,那麼這種立場所透顯出來的應當是「無執著」的立場,是一種「沒有立場」的立場,與其說它是追求「最好的」(best),不如說它是不斷追求「更好的」(better)。無論是「無我行」或「般若行」,基本上就是無執著的立場,隨時去追求更好的。 <br>深入淺出的講說,讓原本深奧難懂的佛學義理,能落實在生活的修行裡。同學們在聽講、研讀後,不但對中觀佛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在中觀學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基礎的了解,大家咸稱有如醍醐灌頂,參與了一場「甘露法宴」,法喜盈溢。 </P>
<P> 悟因個人在老師上課期間也忝列學生之側聽課,每每對老師自其深厚的學術背景中,所散發出的融會貫通的智慧感動不已。學術文獻的耙梳工作精密繁瑣,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學術訓練,這些誠然非一般未入學術殿堂之人所能從事,但是正確了解佛陀的言教,以確立正知見,消除我執,從「苦」中解脫,卻永遠是學佛者努力追尋的目標,老師在課堂上所強調的也正是如此。 </P>
<P> 為了能讓大眾一窺中觀義理,不再視研讀中觀學為畏途,能以中道的智慧過如實的生活,我們實有責任整理提供內容分享大眾,因此我們將老師的講稿整理成文,經老師審訂後,連續刊載在《香光莊嚴》雜誌的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期。出刊後,索書者非常踴躍,甚至當我們遲延出刊時,讀者們頻頻來電詢問,有的是為閱讀興趣,有的是為學術研究,有的團體則將之當成教材研讀,連續三期的「中觀佛教概說」專輯可說得到相當大的迴響。 </P>
<P> 現在我們將《香光莊嚴》雜誌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期刊載的內容結集成書,也包括老師曾發表的〈中觀學知見書目舉隅〉(《佛教圖書館館訊》雜誌第十一、十二期)、〈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諦觀》雜誌第六十七期)等二篇文稿。老師慨然允諾,特割愛作品供養已入、未入、將入此領域的同好,名之為《中觀思想講錄》。在本書中,不論是從中觀學的語文格義差異、中觀學的基本理論、研究中觀學的方法,到各種文獻材料的運用及世界研究中觀學今昔成果的比較,老師都有詳盡的說明,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導讀書。 </P>
<P> 導讀書指引了方向,而修行的路仍要靠自己的腳大步邁出,願所有的有緣人能藉由本書進入中觀佛學的領域,看到流動的世界、無常的自己,養具中道的動態智慧。 </P>
<P> 我們很高興能將此書呈現在各位的面前,老師要我寫序,悟因只有勉力而為,是以為序。 </P>
<P>悟因<br>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序于香光尼眾佛學院</P>
<P>中觀思想講錄 【自序】</P>
<P><br>結集緣起</P>
<P><br> 民國八十五年暑假,蒙主事者不棄,有幸赴香光尼眾佛學院為院生開講「中觀佛學」的課程。由於考慮到院生的學思背景與實際需求,所以整個課程一開始便沒有打算走專業化的文獻學路子,而只準備以概說或通論的方式來設計課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使參與課程的同修能對中觀思想的義理宗趣有一粗淺的認識。因此,在這個大原則下,若干稍嫌繁雜或較為專門的論題便不在我們的介紹之列。 <br> 由於個人工作的關係,這個課程由暑假而寒假,斷斷續續地在假期裡進行著。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一段「渡假講學」的經驗可以說是相當奇妙而美好的,首先當然是假期本身所帶來的歡愉,它使我一時之間彷彿由苦勞繁重的此岸度脫到了從容閒適的彼岸。對於從事教職已有廿年的我而言,雖然明知這種貌似解脫的喜悅只是浮面而暫時的,可是我至今依舊貪戀假期間心境上的那一份自在與安然。其次,特別值得在此一提的是,在這段講學的時日裡,我總算有機會暫時卸去「繁瑣的文獻與細碎的引證」這一類學術殿堂裡的鎧甲,而重新檢視自己十餘年來對中觀義理的一些理解。假期的安閒舒坦與鎧甲盡去的自在,便奇妙地交織出了這一段個人教學生涯裡頗難忘懷的中觀之旅。 </P>
<P> 就在此一課程於民國八十六年二月間暫時告一段落之後不久,《香光莊嚴》的執行編輯見澈法師來電告之,希望能夠在該雜誌上刊載此一課程的講授內容。聽到見澈法師的這個構想,當下便令我坐立難安,驚惶不已,因為自己當時在進行課程時,除了依憑一些事先擬好的大綱之外,整個課程的進行大體上是頗為率性而隨機的,既乏整然的系統,而且在舖陳上也全然不符學術的要求,理應藏拙,豈敢見笑於大方,因此便一口回絕。然而,見澈法師卻回說《香光莊嚴》的編輯同仁已經透過課間的錄音而整理了若干部分出來,希望請我過目之後,再行定奪。為了不敢拂逆法師的美意,同時也不忍讓編輯組的整理工作付之流水,於是便央請法師將已經整理出來的部分寄下,不久我便接獲了一批令人難以置信的文稿(這即是日後刊載於《香光莊嚴》第五十期的內容)。這些文稿不但是綱舉目張,段落分明,而其文句之暢順,更是不在話下,除此而外,文前或文內所附加的標題和引言更是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實在不敢相信這些文稿曾是自己課間所講授的內容。 </P>
<P> 《香光莊嚴》編輯同仁的苦心經營,不僅重整了我零亂的授課內容,而且更賦與了它新的生命。編輯同仁的努力,實在令我動容不已,同時也動搖了我原初不擬以講演或授課內容為文的寫作原則。於是在細閱文稿之餘,一方面刪去了若干不盡妥當之處,同時也改寫了文中的一些段落,並加入了一些在課間遺漏了的必要內容之後,便將文稿寄回而允為該誌補白之用。 </P>
<P> 在《香光莊嚴》第五十期刊出拙講之後不久,見澈法師來電相告,聲稱讀者的一般反應還算不錯,而拙講的其餘內容業經該誌編輯組整理就緒,希望我能利用即將到來的暑假多加整頓,以便該誌能陸續刊出,而不久之後,我也接到了見澈法師所寄來的一大疊文稿。或許由於這幾部分的講授內容略嫌專門了一些,而我在課程期間除了講授大綱之外,講義既少而又懶於板書,因此在只聽錄音帶而又乏相關資料可以佐證的情況下,編輯組的同仁在整理文稿之際,有時便難免於有點郭公夏五了。所幸暑假甚長,在通覽文稿一遍之後,我便依照自己原先的授課大綱,並酌情參考了編輯組在文稿的段落裡所給定的一些標題,而著手改寫了其中大部分的內容。 </P>
<P> 在此期間,我除了一方面改寫這些文稿之外,又應《佛教圖書館館訊》的主編自衍法師之邀,而著手為文介紹百年來中觀學的一些重要研究。《香光莊嚴》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期所刊之拙講,以及《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一與第十二期上所載〈中觀學知見書目舉隅〉之文,大體上便是去年一整個暑假的工作所得。對於平日早已疏懶成習的我來說,一時之間竟能擠出這麼多的東西,不但令周遭的朋友頗為稱奇,就是連自己都感覺到有一點意外。 </P>
<P> 此外,在應自衍法師之邀而撰寫〈中觀學知見書目舉隅〉時,由於必須大量翻閱一些舊時蒐集得來的相關資料,不意竟找到了一篇民國八十年刊載於《諦觀雜誌》第六十七期,題名為〈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的舊作,在重閱此文之餘,雖然覺其無甚新意,但一時之間也頗難自棄,遂與前揭諸文都為一集而厚顏央請香光書鄉出版社代為出版,非敢藏諸名山,實乃標記一段不能或忘的奇妙因緣而已。 </P>
<P> 本書所收錄的文字在內容上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四章,具有導論的性質。在這一部分裡,我們分析了阿含經裡中道思想的特質,以及此一特質與龍樹中觀思想之間的關連性。事實上,從佛陀以降而至龍樹,不論是倫理實踐上的中道,或是如實智觀的中道,二者之間所強調的「中」,都必然含有「觀」的成份在內。這也就是說,「中」的獲致,在理論上必須是先對「全體」有所觀察才有可能,而此中所謂「全體」,以佛教的術語來說,乃是一個受「緣起理則」所支配的「無常而且無我的世界」。因此,「中的智慧」在本質上便是一種飽含批判而無執著的動態性智慧,而「中」的本身並不是某種可以讓我們「執一而馭百」的立場。對於中道或中觀來說,所謂「中」,指的乃是「離相而性空」的般若,與其說它是奉持某種與特定脈絡無關的立場,倒不如說它始終堅持著「脈絡主義」的觀點。 </P>
<P> 其次,在第一部分裡,我們也透過了古今三位佛教學者對中觀思想的描述,而著手介紹中觀思想的一些特質,此中除了義淨所謂「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說法,以及印順法師「性空唯名」的著名教判之外,我們還引介了藏籍高僧貢卻亟美汪波在《宗義寶鬘》裡的說法,來分析「中觀」一詞的義理意涵。 </P>
<P> 迷離的身世與飄忽的哲學,或許是龍樹其人及其思想的最佳寫照。到底該如何描繪龍樹傳奇的一生,把捉其人思想的可能淵源,在這一點上的確令人相當困惑。其實,今日幾乎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可以讓我們據以刻劃出龍樹其人的真實風貌,也許這種遺憾只有發揮個人一些歷史的想像,稍可彌補。因此,對於有關龍樹生涯的介紹,與其把它看作是史實,倒不如視之為是我們根據若干史料及其著作,所勾勒出來的一些想像式的素描。 </P>
<P> 第二部分包括了本書的第五章至第十章,這一部分有三個講述的重點,其一是《中論》著名的「皈敬偈」,我們一方面依據梵文原典,而著手檢討傳統漢譯在此一詩頌傳譯上的若干失當之處,同時並以月稱在《明句論》裡的觀點,來分析在「皈敬偈」裡的一些義理意涵。其二是介紹中觀哲學的基本立場,在這一方面,我們根據了《中論》第十八品的十二首詩頌,從品名的安立與諸家的科判入手,逐頌地分析了龍樹在此品中所欲表出的基本立場。這些立場包括了龍樹特有的「無我論」,以及他在接受了般若經的洗禮之後,所領會到的三三昧的風光,而佛陀教法的權實問題,似乎也是龍樹在此品中特別關心的問題之一。此外,諸如中觀學派特有的「緣起論」,以及佛教真理的永恆性的問題,龍樹也都在此品中有所表達。其三,是我們根據了《中論》第二十四品裡的一些詩頌來分析龍樹所謂的「緣起性空」之義,以及他的「二諦」義。 </P>
<P> 至於本書的第三部分,大體上是比較專門的一部分,或許並不適合於初學者。此中,在第十一章裡,我們一方面追撫昔日國人在中觀學研究領域裡的一些建樹,同時也走馬看花式地介紹了近百年來西方學者在此一領域裡的豐碩業績。而如何重振國人昔日在此一領域裡曾經擁有的優越地位,則是筆者講述此章之時的根本用心所在。本書的第十二章,則是筆者八年前的舊作,這是一篇學究式的論文,主要是在討論藏地學者對龍樹著作的一個整體性看法,而這個看法也同時反應出了藏地學者對龍樹思想的一個整體性的見解,而這一方面的思索自來便是漢地學者比較欠缺的,因此筆者把它收錄在此一文集之中以供參考。至於第十三章的內容,則是筆者應自衍法師之邀所撰寫的報導性文字,在此一章節裡,我們見到了歐西乃至日本學者在這一方面的驚人成就,而同時也讓我們深切地理解到國人當該努力的方向。 </P>
<P> 本書如今能以這般面目示人,首先必須感謝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悟因法師的慈悲,法師不但給了後生晚輩自我磨練的機會,還親為本書作序。其次,在授課期間蒙見瑜法師與自範法師等人的接送,而在本書完稿的過程裡,見澈法師及其編輯組同仁的鼎力相助,這此種種都是我不敢或忘的。最後,但願此一難登大雅的雜文能有功聖教於萬一,更願以此一功德迴向一切有情。 </P>
<P>萬金川<br>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寫於嘉義南華管理學院</P>
<P><br>中觀思想講錄 第一章</P>
<P><br>中道與中觀</P>
<P>「中」是無執著的立場,, </P>
<P>「中」必含攝著「觀」。 </P>
<P>它是一種通觀全體、富於批判精神的動態智慧。 </P>
<P>人在生活裡,不斷地努力向上, </P>
<P>而趨近完美、幸福, </P>
<P>這就是所謂的「中道」。 </P>
<P>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br>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在漢地的佛教傳統裡,自來對阿含經的研究,一向都不太重視,總認為它們是小乘的經典,這是中國佛教很大的遺憾。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龍樹這一系的中觀思想,乃是阿含經的通論,中觀哲學正是要把阿含經的深意給發掘出來。 <br> 在阿含經裡所說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兩種類型:(一)倫理實踐的中道;(二)如實智觀的中道。 </P>
<P>【倫理實踐的中道】<br> 依說法的先後順序而言,佛陀是先宣說倫理實踐的中道,然後才宣說如實智觀的中道。所謂「倫理實踐的中道」,其中最著名的是於《初轉法leng經》中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後,猶豫著到底要不要說法,最後是在梵天的勸請之下才決定要說法的。然而,要先向誰宣說他所證悟的法呢?在考慮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先向五個同修說法。這五個同修原是佛陀的父親派來伺候他的,原先他們一起過著苦修的生活,後來佛陀接受了一個牧羊女的供養,五個同修認為他這樣做破壞了苦行,便不再理會佛陀了。 <br> 在《初轉法leng經》裡,大體上可以看到三個重點: <br> (一)實踐的中道; <br> (二)實踐的中道之具體內容── 八正道; <br> (三)四聖諦。 <br> 四諦之說當然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並未一開始就宣說四聖諦,而是先講了著名的「中道宣言」。 </P>
<P>◎持「中」而行的中道生活<br> 「中道宣言」並非佛陀關在書房裡杜撰出來的東西,而是他一生的實際經歷。首先,佛陀談到世間有兩種生活的方式:一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切只為追求快樂,不計任何後果,極盡享樂之能事,這乃是凡夫愚人所採取的生活方式。二是但以自辛自苦為能事,完全的禁欲與苦行,這種生活方式並非賢聖之道,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目標。 <br> 對照佛陀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生活方式── 佛陀出家前的生活正是養尊處優、以快樂為導向的生活;而在他出家之後、悟道以前,則採行了印度傳統修道人的生活方式,即自辛自苦的禁欲與苦行。 </P>
<P> 在印度的佛教美術裡,出家之後,悟道之前的佛陀,其形象往往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樣子,這便是實行苦行主義的寫照。佛陀發現這樣的禁欲生活,根本無法使自己的心靈平和,更無法覺悟到什麼有意義的真理。在阿含經中所用的原文是「無義相應」,這句話或許可以把它理解為「追求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目標」。佛陀經歷了世間兩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後,徹底體會到什麼是生活上的「中道」,這在阿含經裡所使用的原文是「現等覺」,這就是著名的「中道宣言」。 </P>
<P> 在這宣言之中,佛陀並未從抽象的理論考察,而是很具體地在自家的生活上深切反省。生活原本就是非常具體而真實的,生活得好不好,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佛陀所描述的兩種生活方式,他都親身經歷過,並且也發現它們都無法使內心獲得平和,追求到所謂的「道」,於是他揚棄了這兩種生活方式,由「中」而行。 </P>
<P>◎中道的具體內容── 八正道<br> 《初轉法leng經》的第二個重點是敘述中道的具體內容,也就是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不論出家或在家,這都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經驗。什麼是「正確的」呢?張三認為正確的,李四不見得認為是正確的;李四認為不正確的,也許張三卻認為是正確的。中道的學問就是展現在正確與不正確,或恰當與不恰當的拿捏上。 <br> 「覺今是而昨非」、「希望明天會更好」,這種一直努力向上的精神,一定要經過生活的歷練,才能掌握到什麼是更好、更恰當的,這就是中道。中道並不是那麼抽象的,它原來是非常具體,針對我們實際生活而發的。從八正道的具體內容來看,它要求我們過一個更為恰當、更為適宜,或是說更為幸福的生活。至於幸福或不幸福,那是必須歷經生活的洗禮之後,方能真切體會到的。 </P>
<P> 在《初轉法leng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中道的基本精神所在。那種生活好?那種生活不好?那種生活會產生煩惱?那種生活會導向寂靜?在親身經歷了鮮活的現實生活之後,我們是無法欺騙自己的。覺得以前過的生活不好,是因為現在的生活不會產生如過去一般的種種苦惱,但現在的生活是否就是最幸福、完美的呢?人總是期待著明天會更好,在生活裡不斷地努力向上,朝向於完美、幸福,這就是所謂的「中道」。這是我們所談的第一種中道,也是佛陀開始說法的「破題之作」,我們或可稱之為是「倫理實踐的中道」。 </P>
<P> 佛陀在宣說八正道的內容之後,接著又說「中道」可以讓人開法眼,產生如實觀的智慧,導向寂靜,有助於趨入涅槃── 幸福的境地。開了法眼之後,我們才能看到世間的真實樣相,產生如實觀的智慧而獲得解脫,使內心處在不受煩惱干擾的狀態。在印度傳統裡不論是佛教或非佛教,解脫的先決條件是「觀見真實」,因此解脫一定和智慧有關。佛教是最講求智慧的宗教,一切的教義與修行,就是要我們產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看到世間的如實樣相,解脫才有可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7 11:45: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