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86|回复: 1

ㄧ實境界- 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17-4-12 23: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經云:彼諸眾生但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乃至堪能脩習諸禪智慧。又云: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脩信解。又云:若欲依一實境界脩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脩學唯心識觀,念念觀知唯心生滅,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學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離一切分別想。漸漸能過四空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即復能入一行三昧,見佛無數發深廣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復次脩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疑,障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二者鈍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今依經文略出其意,此經本以一實境界為體,二種觀道為宗。若非洞明一實境界,無以稱性起於二觀。若非殷勤脩習二觀,無以契會一實境界。一實境界者,即是不思議境,亦名諸法實相。謂境界即諸法,一實即實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實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權,一實即實。權實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實境界。又以境界從一實,則一空一切空,不思議真諦也。以一實從境界,則一假一切假,不思議俗諦也。直云一實境界,則一中一切中,不思議中道第一義諦也。故經云: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豈非即空義耶。又云: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豈非即假義耶。又云: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又云: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云: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豈非即中義耶。故知一實境界,則已收盡中論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緣所生法,一實即是空假中也。
    中論約觀,故先立境,此經顯諦,故先出理。依此一實境界以脩信解,則知二種觀道全是不思議法門。而復於中分利分鈍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經雖正明圓頓宗旨,而兼攝別機,名圓為利,名別為鈍。二者雖是圓機,於中仍分利鈍。初意者,圓教行人於名字位中,能知如來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學習真如實觀,了知現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復更滅。所謂法界一相,雖三千歷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脩觀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圓伏五住,故超過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堅信位。所謂六根清淨,相似即佛也。故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以奢摩他是不思議三止,毘婆舍那是不思議三觀。止觀不二,即是般若第一義空,首楞嚴究竟解脫。初住分證,任運現前,十信位中,名得決定也。若別教行人名字位中,雖聞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須先學唯心識觀,了知實無外境,唯有內心。即是從假入空,不無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當在別教十信。若望圓教,位在五品。次應學習信奢摩他、毘婆舍那二觀,則教之捨別從圓也。次意者,圓教利機,即於識心,體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云: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稍鈍者,必須照於起心,變造十界,即空假中,故云:應當先學唯心識觀也。然於一實境界,若善能得意,則稱性所起二觀,用雖不 同,實無優劣。言用不同者,如詳解云:唯識歷事,真如觀理,觀本寂三千為理觀,照起心變造十界名事觀。從理惟達法性,從事專照起心。又直觀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觀,縱任三性用於四運,推檢起心變造十界名事觀。故古人約起心不起心,推運不推運分之。言無優劣者,如詳解云。須知占察,知唯是心,則於色界及諸外境不起分別,所以經云色寂三昧,非謂事觀專觀外色。真如實觀,思惟心性,不生不滅,以能超過無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滅,是故經云心寂三昧,非謂理觀唯在內心。又云脩理觀者,雖云但觀理具,須知全脩在性,則善脩實相觀也。脩事觀者,雖觀能造十界之心,須知全性成脩,則善脩唯識觀也。又指要鈔云:應知觀於內心,二觀既爾。觀於外境,二觀亦然。以此言之,則一色一香一塵一法,皆了唯心,同歸真實,隨宜方便,究竟無殊。又此二觀雖云懺悔得清淨相,乃可脩之,而正行懺悔及稱念地藏名時,非無二觀。如脩懺時,始從香華供養,終至三歸,歷事分明,運想無滯,知唯心作,無實境界,是名唯心識觀。若始從供養,乃至三歸,事雖歷歷,一心不生,是名真如實觀。又稱名時,歷歷分明,知心如幻,地藏洪名不離自心,是名唯心識觀。若觀地藏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名真如實觀。又既得善相,正脩二觀之時,亦可仍前脩行懺法,及稱名號,即以懺法稱名,助成二觀,轉更分明。所以菩薩五悔法門,始自凡夫,終於等覺,無不以之為進脩方便。須知作法、取相、無生,三種懺法,後後具於前前,前前亦通後後。事理相扶,始終一致,方名圓頓法門。倘輕忽事相,高談名理,重罪不滅,善法不生。是故末世行人,切須體會堅淨信菩薩問法苦心,深究地藏大士立法本意。以真實不欺誑心,不忽略心,痛切為生死心,無上大菩提心,於此經中開發正解,成就真脩,得堅固信,不墮疑障。如或不然,遇饌不食,寶山空回,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亦末如之何也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1: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摘錄自海雲和尚講記


    A.  真如實觀

    修止觀的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了:先修定以入止,止觀同時進行,到達開悟境界。

    1。三摩呬多:等引,是定的意思。用五停心觀其中一法,置心一處,以固定妄心。當達到近分定時,始覺會被引導出來。這種引導智能(覺知)上來的現象,稱為「引」。

    2。三摩缽底:等持就是止觀同時進行。在定的狀況下,用覺知觀察開悟的藍圖。所以要一邊確定自己的妄心栓好在一個所緣境費(內攝),一邊用覺知依序一步一步的觀察開悟藍圖(內觀)。止與觀同時進行,要隨時檢驗不是用妄心在觀,是用覺知在觀。叫做止觀雙運,等持。

    3。三摩地:等至=同時到達。指開悟的到達。入法界中定慧均等,清楚明白不動心的覺知。



    B. 唯心識觀。

    修毘婆舍那的前行,第一階段,先捨負向妄心(修養),使用正向妄心。修行先從妄心的正向作用開始,就是行善。第二階段,妄心的正向作用也要不用。這樣才能進入真心。這樣才能真正的進入修行。

    毘婆舍那觀心修法,是先遣「塵境」,後遣能(妄心)。雙遣能所始能顯真心。

    如何雙遣:

    首先心隨境生滅,但觀境由心立。心無則境無。所以境是無自性, 如幻似真。入色寂三昧。此為「遣境」。

    其次,遣心。每坐之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道唯心生滅。最後尚存妄心識,這時可以用舍摩他直接切入觀心。或者仍用觀心觀察自己的妄心,直到覺性生起,即真心生起。

    比較修舍摩他跟毘婆缽底:


    舍摩他:雙立法。修內攝的正能+內心的智能雙立。
    雙破法:毘婆舍那:雙破法。先遣妄境,後遣妄心。


    修毘婆舍那的人破參,但是他不知道破參。修舍摩他的人知道自己破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15:56 , Processed in 0.0991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