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218|回复: 36

诸位师兄,《杂阿含经》不得不看的经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6-6-17 2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典籍,佛陀原始的教诲的典籍的集结,朋友们如果有想学习的可以微信公众号搜索“阿含经”,这上面有四部阿含经的翻译内容,大家可以先从《杂阿含经》看,因为《杂阿含经》上面多是佛陀对弟子讲解道理教诲弟子的话。

    《阿含经》佛法原始典籍经书,后代伪经杂多,不应以众人推崇就推崇,要独自细心审辩所学所信是否为佛陀真正教诲。现在于末法时代,佛陀教法已经有很大的被篡改,伪经书,以及未有正知见的僧人们讲法都充斥其中,望大家学佛者可以学习下佛法原始典籍《阿含经》,当然,《阿含经》在千百年流转的过程中也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加入某些非佛陀正法的语段,希望诸位师兄在《阿含经》里也应该细心考究佛法义理,不要尽信书,毕竟书中内容是后人可改可加的,望诸位师兄可以勤加修学,早日真正断离痛苦,不要由于自己的贪欲而走入魔子魔孙所引领的歧路。 同样,今日有诸多寺庙,表面上虽然是以佛法为本,但是其内里的作为已经脱离了真正的佛陀正法,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误导了众多信众,信众表面虽是学佛,但所学却并非真正的佛法,对于初次或者对佛法根本了解不深的信众,确实难以辨别如法与不如法的地方,所以,望诸位师兄可以修学下原始佛教的知识,明白佛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法,《杂阿含经》上面都是世尊教诫弟子的话语,已及断除痛苦的种种法,望诸位师兄可以精进修学,明辨何处为如法之处,何处为不如法之处。
    祝各位师兄断离痛苦,证得涅槃,不再受轮回之苦。-------------------------------------------
    五、四阿含简述

    阿含经分为四类,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梵语 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作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称阿含为《阿含经》,是我国古来的惯例。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在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是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这就是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

      至于北传方面,则□集其他诸部片断的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等四阿含,是以梵文书写,这就是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的《长部》、《中部》相当于北传的《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
      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语,所以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的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所以在中。。国、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0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

    六:阿含经综述
    佛法源于世尊的正觉而流传出来,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传播,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经过许多流变,而形成现今三藏十二部庞大的教典。

      初学佛法的人,在面对如此部帙浩瀚的三藏典籍,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慨叹。如果以一颗树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生根,到枝叶繁茂与开花结果为譬喻,来说明佛法的发展 ,那么《阿含经》无疑的代表了这棵树的根,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与果实。
      唯有探究佛法根源,才有可能理清佛教发展的脉络,
      分辨出甚么是方便?
      甚么是真实?
      甚么是不了义?
      甚么是了义?
      否则,不知本末,不辨权实,
      很容易舍本逐末,以方便为真实,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
      可惜,很多学习佛法的人,一开始便……
      谈空说有,论圆道妙,不切实际;
      学佛多年,却仍掌握不住佛法的根本精神;
      最后,不是流于空谈玄论,再不就是迷信。
     印度佛教历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530~486),佛灭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485~251),部派分裂后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250~141)。当部派分裂间至公元一世纪,佛塔崇拜风气的兴起,新兴塔寺供养群众的不断增加,本生故事的不断传出,对佛陀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犹如佛陀的本生重现人间一般,让群众有如面对世尊,倍觉亲切。
      这种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基础,刻意跳过声闻行,直接要效法佛陀本生的思想,使得原始教义与教团组织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以大众部为主亦有部份上座部参与,包括出家人与广大在家人的新兴团体,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终于在南印度案达罗与阿盘堤;因此后人以为「大乘经典」就是佛在世说法的记录,佛在世就说了大小乘法。
      严格的说,并没有所谓的「小乘经典」。大乘经的出现,要推迟到纪元前一世纪,由思想较为进步的大众部,经过长时间,所陆续新编篡而成。因此「大乘经」可以和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毘达摩论典」相比对,而有「小乘论」与「大乘经」的分别。
      如果以一颗树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生根,到枝叶繁茂与开花结果为譬喻,来说明佛法的发展,那么《阿含经》无疑的代表了这棵树的根,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与果实。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天,五百阿罗汉举行了第一次的结集,审定佛陀的遗教──「法」与「律」。「阿含」(āgama)是佛世流传的教「法」,是佛灭后经历王舍城五百结集、毘舍离的七百结集而来。结集是多数圣者,将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诵的方式诵出,经共同审定,编成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其所结集的「法」,就是《杂阿含经》里的「蕴、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等类」,称为「相应修多罗」。第一结集以后,佛法不断的从各处传出来,由「经师」与「律师」分别的审核保存。到公元前三○○年左右,由于戒律问题而举行了第二次的大结集,在经法方面,集成了五部:《杂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杂藏》(南传佛教分别称为:《相应部》、《中部》、《增支部》、《长部》、《小部》)。
      其中《杂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体。结集过后,僧团分立为东、西方二部,佛教进入部派分立的时代,所传持的经、律,也随着各部派的风格而有所增损,但共同的部份,还是有脉络可寻。现存的汉译四阿含和南传佛教的四部,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传承下来的。

      古来传说四部阿含各有不同的特色:
    《长阿含》是「吉祥悦意」,通俗的适应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

    《中阿含》是「破斥犹豫」,分别抉择法义;

    《增一阿含》是使人生善植福,「满足希求」;

    《杂阿含》是「显扬真义」。现存的《杂阿含经》是第二次结集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师兄学佛必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佛法的人,在面对如此部帙浩瀚的三藏典籍,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慨叹。如果以一颗树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生根,到枝叶繁茂与开花结果为譬喻,来说明佛法的发展 ,那么《阿含经》无疑的代表了这棵树的根,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与果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6: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长者请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请其食分

    时。有众多长者妇女从聚落出。往诣精舍。时。尊者婆耆舍见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贪欲心起

    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乐。见他女人容色端正。贪欲心生。我今当说厌离偈。念已。而说偈言

    我已得出离  非家而出家
    贪欲随逐我  如牛念他苗
    当如大将子  大力执强弓
    能破彼重阵  一人摧伏千
    今于日种胤  面前闻所说
    正趣涅盘道  决定心乐住
    如是不放逸  寂灭正受住
    无能于我心  幻惑欺诳者
    决定善观察  安住于正法
    正使无量数  欲来欺惑我
    如是等恶魔  莫能见于我

    时。尊者婆耆舍说是偈已。心得安住
    -------------------------------------
    翻译

    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辩才而生骄慢,后乃后悔,诵能生厌离之诗偈,以清净己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自以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对于那些聪明而修习梵行的人生起骄慢之心。然而他自己随即这样想着:我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我自以为很有智慧而轻慢那些聪明的梵行人,我现在应当唱诵能生起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瞿昙的弟子不可生骄慢,应断除骄慢使无残余,
       不可生起骄慢的心理,不可因骄慢自退而生后悔,
       不要骄慢盖覆他人,骄慢会堕于地狱中受苦害。
       正受(禅定)能除去忧恼,见道而住于正道,
       他的内心就能得到喜乐,见道而自摄持。
       所以无碍的辩才,能够清净而远离诸烦恼盖障,
       断除一切的骄慢,生起一切的明(智慧)处,
       正念于三明(天眼、宿命、漏尽),以及神足通、他心通的智慧。」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生厌离的诗偈后,内心便得到了清净。
    第一二一五经注释:
    1、瞿昙莫生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舍慢瞿昙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长者请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请其食分

    时。有众多长者妇女从聚落出。往诣精舍。时。尊者婆耆舍见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贪欲心起

    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乐。见他女人容色端正。贪欲心生。我今当说厌离偈。念已。而说偈言

    我已得出离  非家而出家
    贪欲随逐我  如牛念他苗
    当如大将子  大力执强弓
    能破彼重阵  一人摧伏千
    今于日种胤  面前闻所说
    正趣涅盘道  决定心乐住
    如是不放逸  寂灭正受住
    无能于我心  幻惑欺诳者
    决定善观察  安住于正法
    正使无量数  欲来欺惑我
    如是等恶魔  莫能见于我

    时。尊者婆耆舍说是偈已。心得安住
    -------------------------------------
    翻译

    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辩才而生骄慢,后乃后悔,诵能生厌离之诗偈,以清净己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自以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对于那些聪明而修习梵行的人生起骄慢之心。然而他自己随即这样想着:我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我自以为很有智慧而轻慢那些聪明的梵行人,我现在应当唱诵能生起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瞿昙的弟子不可生骄慢,应断除骄慢使无残余,
       不可生起骄慢的心理,不可因骄慢自退而生后悔,
       不要骄慢盖覆他人,骄慢会堕于地狱中受苦害。
       正受(禅定)能除去忧恼,见道而住于正道,
       他的内心就能得到喜乐,见道而自摄持。
       所以无碍的辩才,能够清净而远离诸烦恼盖障,
       断除一切的骄慢,生起一切的明(智慧)处,
       正念于三明(天眼、宿命、漏尽),以及神足通、他心通的智慧。」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生厌离的诗偈后,内心便得到了清净。
    第一二一五经注释:
    1、瞿昙莫生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舍慢瞿昙徒」。
    9:22:07
    N-牛世民 2016/6/23 9:22:07
    (四五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

    云何因生欲想。谓缘欲界也。缘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愚痴凡夫起欲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如是邪因缘故。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欲想

    云何因缘生恚想.害想。谓害界也。缘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害热.害求。愚痴凡夫起害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起三处邪因缘已。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害想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如是安于生。生危崄想。不求舍离。不觉.不吐。彼则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远有旷野。大火卒起。彼无有力能灭火者。当知彼诸野中众生悉被火害。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危崄想。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无因。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谓出要界。缘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觉.出要热.出要求。谓彼慧者出要求时。众生三处生正。谓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缘已。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出要想

    云何因缘生不恚.不害想。谓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缘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觉.不害热.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时。众生三处正。谓身.口.心。彼正因缘生已。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不害想

    若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不害想。不舍离.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边有旷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灭火。当知彼诸众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正想。不舍.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翻译

    本经叙说缘欲界故生欲想等,缘恚界故生恚想等,缘害界故生害想等。众生起身、口、意三恶业后,则现世苦恼,命终后堕于恶趣。反之,若能生正因缘,则于现世乐住,命终后生于善趣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是有因缘而后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贪欲的思想呢?就是缘于欲界,因为缘于欲界之故,所以就会生起贪欲的思想、贪欲的欲念、贪欲的推求心理、贪欲的渴望、贪欲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贪欲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由于如此邪恶因缘之故,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害界。因为缘于害界,所以就会生起害人的思想、害人的欲念、害人的推求心理、害人的渴望、害人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害人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生起这三处邪恶因缘之后,那么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害人的思想。

        众比丘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此的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的思想,不求舍离,不能觉悟、不能唾弃,那么他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譬如距城邑聚落不远之处,有一空旷的原野,有大火突然烧起,如果没有能力把那大火扑灭的话,应当知道,那原野中的所有生物就会全被大火所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果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思想的话,身死命终之后,就会堕生于恶趣之中。

        众比丘啊!是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并非无因缘而生起的。是什么因缘而生起出离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出离界。因为缘于出离界,所以就会生起出离的思想、出离的欲念、出离的推求心理、出离的渴望、出离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出离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如此地生起正确的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经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不瞋恚、不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不害界。因为不害界的因缘,所以就会生起不害人的思想、不害人的欲念、不害人的推求心理、不害人的渴望、不害人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不害人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生起这样的正确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不害人的思想。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能够生起不害人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边有一空旷的原野,大火突然烧起,有人能够运用手脚来扑灭那大火,应当知道,那些依于草木的众生,便全都不会被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如果能够生起正确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道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8: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5: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24 09: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

    主题

    53

    帖子

    16 小时

    在线时间

    禁止访问

    积分
    217
    发表于 2016-6-25 0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9: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处 篇
    第一 六处相应


    第一 根本五十经

    第一 无常品

    [一] 第一 无常(一)内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于此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三 世尊作是言:‘诸比丘!眼为无常,凡无常者,其为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
    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 耳是无常,凡无常者……
    五 鼻是无常,凡无常者……
    六 舌是无常,凡无常者……
    七 身是无常,凡无常者……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八 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
    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
    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由于解脱‘我解脱’之智
    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
    翻译

    汉译经文礼敬那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
    相应部
    (4)六处篇
    35.(1).六处相应
    1.无常品
    相应部35相应1经/自身内无常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眼是无常的,凡无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无我,凡无我者都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
      耳是无常的,凡无常者……(中略)鼻是无常的,凡无常者……(中略)舌是无常的,凡无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无我,凡无我者都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身是无常的,凡无常者……(中略)意是无常的,凡无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无我,凡无我者都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们!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在身上厌,在意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5: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08: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5: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译经文相应部35相应101经/非你们的经第一(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凡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而,比丘们!什么是非你们的?
      比丘们!眼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色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眼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眼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声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耳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耳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耳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鼻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气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鼻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鼻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鼻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舌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味道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舌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舌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舌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中略)意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法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意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意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比丘们!犹如在这祇树林中,人们会拿走草、薪木、枝条、树叶,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你们会这么想:『人们拿走我们,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吗?」
      「不,大德!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德!因为这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同样的,比丘们!眼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色非你们的,……眼识……眼触……(中略)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21: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5: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师兄学佛  却从未了解知道学习过这些内容    那学的就不是佛法。 请诸位师兄自己鉴别

      「比丘们!凡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而,比丘们!什么是非你们的?
     
     比丘们!眼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色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眼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眼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声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耳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耳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耳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鼻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气味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鼻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鼻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鼻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舌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味道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舌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舌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舌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中略)意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法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意识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意触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比丘们!犹如在这祇树林中,人们会拿走草、薪木、枝条、树叶,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你们会这么想:『人们拿走我们,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吗?」
      
    「不,大德!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德!因为这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同样的,比丘们!眼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色非你们的,……眼识……眼触……(中略)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们!犹如在这祇树林中,人们会拿走草、薪木、枝条、树叶,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你们会这么想:『人们拿走我们,或烧掉,或依他想的而作。』吗?」
      
    「不,大德!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德!因为这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同样的,比丘们!眼非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色非你们的,……眼识……眼触……(中略)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也都不是你们的,你们要舍断!舍断了它,必将对你们有利益与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1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以正慧观察物质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能如此地去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察。对物质现象能作正确的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厌离心;对它产生厌离心,那么对它的喜爱贪欲便可消除净尽;喜爱贪欲消除净
      尽了,我说他的心已获得了解脱。
      同样地,要以正慧观察我们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这样地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察。对此精神现象能作正确的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厌离;对它产生厌离,那么对它的喜爱贪欲便可消除净尽;喜爱贪欲消除净尽了,我说他的心已获得了解脱。
      就像这样,比丘啊!一个心灵已获得解脱的人,若想自己作证,就能自己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就像观察五蕴是无常的经文一样,这五蕴是苦、是空、非我等经文,也都是说要如此去作观察。」
      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22: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1 10:19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

    主题

    22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4: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15:47 , Processed in 0.1288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