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10|回复: 0

末法時代,群魔亂舞,要如何分辨天魔外道邪師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2 08:29
  • 签到天数: 13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275

    主题

    1905

    帖子

    3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0898
    发表于 2015-1-21 13: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法時代,群魔亂舞,要如何分辨天魔外道邪師呢?

    Q :
    我對佛法有興趣,想找師父學佛,可是現在有好多人都自稱是大菩薩或已明心見性了,請教我要如何才能知道對方是真的好師父,而不是外道邪師?


    A :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學佛最重要的是正知正見,能夠教導您具有正知正見的就是好師父! 修行佛法沒有正知見等於是盲修瞎鍊,很容易落入外道邪魔而不自知,佛弟子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小心謹慎才行。 佛教一般修證之次第為《教理行果》:「依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證果。」也可以說是《信解行證》:「信樂佛法,了解佛法,身體力行,證悟得果。」可見解門與行門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修學佛法要解行並進,行門貴在一門深入,解門則要廣學多聞,依聞、思、修三慧去了解佛法,這樣子才能建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也才能開發我們清淨佛性中本來具有的智慧。

    佛法主要的內容有哪些呢?這可以從五乘佛法的修行重點來了解。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 (大乘、佛乘)。

    請參閲五乘佛法修行的綱要請看:
    佛陀一生之中說了哪些佛法? 修行綱要為何?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陀世尊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要解脫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這麼多的經典與修行方法,歸納起來有五個綱要,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

    「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 (小乘)、緣覺乘 (中乘)、菩薩乘 (大乘、佛乘)。

    五乘佛法修行的重點如下:
    1.人乘:以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主要修行項目。

    2.天乘:以十善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 為主要修行項目。

    人乘與天乘均屬於世間善法,不能出離生死輪迴。

    3.聲聞乘:聽聞佛陀的聲教,觀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苦就是身心所受的苦果,集就是起惑造業形成的苦因,滅是解脫生死苦惱的究竟樂果,道是三十七道品等能達到涅槃寂靜的樂因,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依四聖諦觀修,破除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證四果阿羅漢,永脫分段生死。

    4.緣覺乘:主要是順逆觀修十二因緣,順觀流轉生死門(等於四聖諦中的苦集二諦),逆觀還滅涅槃門(等於四聖諦中的滅道二諦),除了斷見思惑,更進一步斷除見思習氣,證辟支佛果。

    此二乘根機重在自我解脫,度眾生的悲心和方便不足。

    5.菩薩乘:又稱佛乘。乘,有運載之意。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除了要破除見思惑,還要破除塵沙惑及無明惑,獲得一切道種智,具足三十二相,以及十八不共法,才能證得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請參閲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佛教隨著大量經論傳來中國,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西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一、法性宗(三論宗):
    此宗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依從法性理體的叫真諦,依從緣起現象的叫世俗諦。依從俗諦說,事物存有。若依從真諦說,諸法皆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此宗實際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二、法相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經典《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以彌勒親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創立的宗派,所以稱為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做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三、天臺宗
    此宗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臺山,所以叫天臺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為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為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分別諸法各別有礙名為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圓滿無缺的法門稱為圓教。藏、通、別、圓就是以從淺至深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依佛陀說法的機緣不同,將佛陀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臺宗以自宗為圓教,別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精密的調整,發展成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四、賢首宗(華嚴宗):
    此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示,是在前人(三論、天臺、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

    所謂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天臺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括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所謂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就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弘揚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五、禪宗
    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菩薩禪、次第禪、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此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相傳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

    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即沒落了;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稱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支系,由這兩支系又分為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名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消失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宗的子弟。

    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可以強身健體、卻病延年,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為的是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於靜坐,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祛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須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六、淨土宗:
    此宗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以名為淨土宗。此宗將佛陀說法分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說明他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明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社會大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淨土法門在中國特別廣泛的流行。


    七、律宗:
    律宗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戒律有聲聞戒和菩薩戒,這裏所謂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這些在前面已經敘述,這裏不多重覆。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弛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裏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

    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

    戒就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他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戒,通常過午就不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可以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八、密宗(真言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本尊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八宗以外的其他宗派: 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為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以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宗。此外,還有弘揚《涅槃經》的涅槃師,專講《攝大乘論》的攝論師,專講《十地經論》的地論師。這些學派都曾盛極一時,但為時不久便失去傳承,或者自行融入至其他宗派中。


    各宗的傳承與變化:各宗的發展情況是不均平的,發展變化也不一樣。有的宗派初興起時廣大流傳,後來漸衰,如三論宗,此宗經過陳、隋時代的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大力弘揚,在陳、隋、初唐時,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傳不廣,日後卻很盛行,如天臺宗,此宗在天臺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僅限於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有的宗派一直發展流傳,從未有衰竭過,如禪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於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復生,很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以前,各宗先後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於世。到九世紀後期唐武宗會昌(845)年間滅法,所有的經書佛像毀壞殆盡,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亡失無存。十世紀時天臺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天臺、賢首二宗再度復興。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中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述,有復甦的跡象。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的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出現天臺、賢首宗的復興和禪宗的逢勃發展,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尊崇,但未普及民間,此時漢地原有的佛教已不及宋朝時興盛。

    以上所說是為了讓您對佛法的大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子才不會那麼容易被騙! 末法時代,群魔亂舞,可是那些天魔外道是不可能貼著標簽說明:《我是魔》。相反的,從他的言語中,你會發現,他不斷有意無意的讓你覺得—他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非常的厲害,有很大的神通與修持,不但早已明心見性,甚至能知道過去未來的事...! 如果是這樣子,一定要特別的小心,要細心的分辨,他的見解是否與經典相符!? 以及要細心的詢問:他修行佛法的師承,依何法門修持!?

    那些無師自通,不依經典,只依神通的人是最危險的,因為魔都有神通,沒有一點神通怎麼當魔呢? 連普通的鬼神都有神通,真正的天魔沒有飛天入地、變化自在的功夫,那可不夠資格當魔喔! 正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不可不慎呀!您可以看看《楞嚴經五十陰魔》,裡面有詳細的解說。

    請參閲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末法時期的佛弟子最好是能每天持誦楞嚴咒,楞嚴咒、楞嚴咒心是保護慧命的護身符,是至高無上的法寶。每天持誦楞嚴咒可以避免邪魔外道的干擾。

    另外,佛弟子一定要多看一些正法的經典,這樣子才會有擇法眼。連禪宗不立文字,都不承認無師自證,無師自通,還都得要經過祖師的印證才行,何況是一般的佛法,更是一定要有經典的根據才行呀! 所以,如果有誰說他開悟了,或是有什麼神通,甚至自稱是某某活佛,自稱是某某無上師,那通常都是魔來示現的。 你可以反問他:「請問您的說法是根據哪一部經典,或是依據哪個宗派的傳承呢? 」

    有因緣可以好好的讀誦研究楞嚴經,楞嚴經等於是一部小《大藏經》,禪教律密淨五大宗派都包括在楞嚴經裡面了!!!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法師 合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23:26 , Processed in 0.1216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