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75|回复: 1

净空法师:要散财才能发财,你不散财你发不了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7 19:49
  • 签到天数: 122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178

    主题

    0

    帖子

    703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习佛近善平天下

    积分
    20356
    发表于 2014-6-10 09: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6-1 17:03 编辑





    净空法师:要散财才能发财,你不散财你发不了财






    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也利益自己,这是商道

        过去的商品货真价实,商人有道德,虽然也赚钱,赚得不过分。取多少利益?十分之一。这是有德行的商人。商人是要牟利,谋取小利!做生意赚钱能够维持他家庭的生活,能够帮助他商业的增长,没有暴发户。取十倍的利益、百倍的利益,太过分了!十分之一的利益,是菩萨商人。他能不能赚钱?能。为什么?薄利多销他就赚了。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也利益自己,这是商道。


    地狱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不是阎罗王造的


        “遇事违逆天地。”
      “天地”是说神明。你做得太过分了,上天不允许你。
      “《嘉祥疏》谓为‘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也。”
      阎罗王是地神,管地狱的。阎罗王说过,不是他造地狱罪让罪人去受罪,不是的。阎罗王非常慈悲,在地狱里照顾这些受罪的人,他用的是爱心,没有憎恨心。地狱从哪里来的?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不是阎罗王造的。地狱里边有恶鬼、有罗刹,也不是阎罗王造的,都是你自己不善的业力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跟阎罗王没关系的。阎罗王很慈悲,劝你不要造恶业、不要常常常常让他看到。
      “如是任意作恶,故云‘恣意’。”
      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很严重!
      “一旦罪恶满盈,故云‘罪极’。于是罪业牵引,则不待世寿终了,乃顿夺其命,‘下入恶道’。”




    惜福的人,长寿;享福享得太过分的人,短命


        人投胎到这个世间来有命运。你的命运是七十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假定这个是你的寿命,你造恶多端,造的太过分了,也许你四十岁、五十岁就走了,那是什么?“顿夺其命”,天地鬼神不饶你。看你作恶多端,看你享受过分。
      一个人寿命是有定数的,福报也是有定数的,所以,惜福的人长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岁,可是他省吃俭用,多余的还会帮助别人,他到五十岁寿命到了,他的“禄”还没用完,必须“禄”尽了,他的寿命才到了,他可能延长五年、延长十年、延长二十年。你看袁了凡先生,他延寿二十一年,社么原因?他惜福、修福。福越修越多,寿命到了,福没用完,寿命延长了。反过来,如果寿命七十岁,福报也很大,但是他享福享得太过分了,七十年的福报,他五十岁就把它享光了、就没有了,虽然还有寿命也不行,谚语有一句话说,“禄尽人亡”,你的“禄”享尽了、福享尽了,后面虽有寿命也不行,提前死亡了。古人教我们惜福,有大道理在,不是随便说出来的。惜福的人决定有好处,修德的人决定有好处。一定要如里如法地学,不能够违背伦常道德,不能违背因果。




    要散财才能发财,你不散财你发不了财


        财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财是从布施来的。**国内,大概是北方供奉财神,财神是谁?是范蠡,春秋时代的人,越王勾践的得力助手。范蠡有智慧,他跟文种两个人帮助越王勾践。“越”亡国了,能够中兴,历史上太少了。“越”的再复兴起来是“中兴”,亡了之后再中兴,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得利于范蠡,这个人有智慧。灭了吴国之后,“越”在南方就是大国。他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有灾难的时候他有求于你,求你帮助他;富贵的时候他就不要你了;你又有智慧、又有才干,他还不放心,他还怕你将来夺他的地位,所以文种被杀了。他事先告诉文种,越王勾践这个人,劝他离开,文种不肯。他走了,改姓名做生意去了,带着西施,西施是他的妻子。做生意做三年,发财了,把所赚的钱分给穷人、贫苦的人,救济很多人;从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发了。这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真是是财神,教你怎么发财?要散财才能发财,你不散财你怎么发得了财?!
      佛经上教我们,财富是果报,业“因”是财布施。聪明智慧是果报,业“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果报,那个“因”是无畏布施。佛教人修三种布施,得长寿、得聪明智慧、得财富。“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里如法。教你怎么发财,教你怎么样保住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不至于磨灭。你要明了,你要教你的后代修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违背佛陀教诲,用不正常的手段夺取别人来富裕自己,这是短命的果报。我们看到有这样的人偷窃、抢劫得来的财富,必定不能长久享受,到最后他是家破人亡。
      ……




    把知识当作智慧,这错了


      功德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功德是什么?修福不着修福的相,叫“三轮体空”。不着相!这个要知道。这两桩事情,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求?!为什么?没有智慧是愚痴,自己总不希望自己愚痴;没有福报,贫苦,也不甘受贫苦,所以没有一个不是想求智慧、求福德。现在迷,迷得太深了,把知识当作智慧,这错了现在人以为知识就是智慧,不知道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性质完全不相同。智慧是从真心里面生的,只要心真,就生智慧;那心要是妄,妄心就生烦恼、就生知识。阿赖耶里面含藏的有知识;真如自性里面含藏的是智慧,两码事。所以我们要求智慧,不要求知识。求智慧,要修心,要用真心,对人、对事、对物统统要用真心,智慧就生了;用妄心就生知识。妄心是什么?有分别,有执着,有起心动念,这都是阿赖耶一边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心!学佛的人要明了。




    十个人不止九个连真心、妄心都没搞清楚,这学佛就有大问题


      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如果连真心、妄心都没搞清楚,这个学佛就有大问题。有大问题的人不少,十个人不止九个,这是什么原因?学了一辈子没有入佛门。以什么为标准?用真诚心待人接物,以这个为标准。真的待人接物用真诚心、用恭敬心,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里面给我们讲的四德,那就是入门,而且是大乘入门。第一个“随缘妙用”,智慧!能随一切缘;“妙用”是不放在心上,善缘、恶缘都可以随,顺境、逆境,没有一样不随。你不随,你必定跟人斗争,必定跟人结怨,肯定的;随缘,顺着他就不会了。顺着他什么?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为什么?这些事情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是虚妄,逆境也是虚妄,善缘是虚妄,恶缘也是虚妄,全是虚妄,你要去计较它干什么?搞得自己的心不清净,错了!境界天天在考我们,看我们怎么应付,是不是“随缘妙用”。如果是“随缘妙用”,你是大乘菩萨。第二“威仪有则”,时时处处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做榜样给别人看,我是怎么待人,我是怎么接物,我是怎么处事,认真负责,还不着相,法喜充满。跟恶人在一起也法喜充满,为什么?因为我心清净、我心平等。




    人厚道,天下归心


      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怎么修法?在人事上修,在待人上修、在接物上修、在对事上修,就是在人、事、物上修;离开人、事、物,你到哪里去修?你没地方修。看不顺眼的人看顺眼了;看不习惯的事看惯了,这就是修。不再把人事放在心上,让心恢复到“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大乘,要做出这个榜样。对人、对事、对物要忠厚,“忠”是没有偏心、没有私心,“厚”是厚道,厚德载物。人厚道,天下归心,大家都愿意亲近你、都愿意听你的,要有厚德。厚德表现在哪里?孔夫子的五德就是的。他老人家待人接物、办事,处处你能看到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谦虚让别人,这是用在事上。理上,就是“仁、义、礼、智、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温、良、恭、俭、让”。中*国人尊重读书人、尊重读圣贤书人,为什么?他们这些道德做到了。
      在佛法里面,“威仪有则”就是“十善业道”。“不杀生”,绝不伤害别人。换句话说,绝不引起别人的烦恼。引起别人的烦恼,是属于杀生的罪,你虽然没有动刀杀他,你叫他难过。“不偷盗”,绝不占人的便宜,反过来,要常常帮助别人。布施,三种布施都要做,遇到机会要真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淫欲”,身三善。口四善,因为口过最多、最严重、最不容易持,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绝对不欺骗别人;“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不恶口”,说话柔和,不会说得很难听、很粗鲁,那叫恶口。意三业,“不贪、不嗔、不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人讲七情五欲,不贪、不嗔、不痴,真正能做到、能落实。




    净宗同学必须遵守的五种事情就是戒律


      我们看末后这个一段,“勿亏经戒”。
      “[经]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经戒”是佛陀的教诲。
      “[解]并诫之曰:‘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别人先往生的,早做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搞轮回。
      “‘亏’者,缺也。‘负’者,欠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此处特劝持戒,以戒乃万行之基也。”
      戒律重要,是佛法的基础。好像我们盖大楼,这是地基。没有地基,决定没有大楼能成就,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
      根本的戒,我们净宗学会初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缘起”上提出五桩事情,那就是戒律,必须要遵守的。第一个,“净业三福”,是所有佛法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共同遵守的;离开这个法,不是佛法。所以“净业三福”重要!
      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这第一条讲了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是根本的根本,这不是佛的根本,做人的根本;这一条没有了,必堕三途,你不可能再得人身,得人身一定要遵守。
      “十善业道”圆满就是成佛,大乘教里头常说八万四千法门,从哪来的?从“十善”开出来的。“十善”一展开,在大乘是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十句;在小乘展开,三千威仪。“十善”是佛法教学的大根大本。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有前面的基础,才能“受持三皈”;没有前面的基础,不够资格受“三皈”,那受”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
      最后一条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前面都是成就自己,最后成就别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个重要!
      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出“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们修净土同学必须要守的戒律,重要!




    不管听到什么,一定跟经典对一对


      “‘勿得随心’者,《涅盘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心就是理、就是性。我们要以真心、要以自性、要以道理做我们的老师、做我们的标准,不能底下一句说的:
      “盖师心自用。”
      “师心”是什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完全用自己的意思,那就错了!
      “乃行人大失。”
      学佛,为什么学不成功?个性太强了,不相信佛说的,认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对的。甚至于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里面还有不少鬼神在里头,谁有能力辨别真妄?我们今天守住经就好,经是不变的。如果听信这些鬼神,我们会上当,我们将来会落在神道,为什么?跟他去了。不管听到什么,一定跟经典对一对。跟经典对了相应,可以做参考;不相应,不能信受。这个重要!自己要有信心。最可怕的是我们把信心丧失掉了,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经教,去相信别人,这很危险的一桩事情。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549集 201312月20日讲于香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6

    主题

    4888

    帖子

    34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4372
    发表于 2014-6-14 2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6-1 17:04 编辑

    《佛说菩萨本行经》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财布施得财富的诀窍)
    何谓施多而获报小?
    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小。
    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
    何谓施小而获大福?

    所施虽小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

    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

    所施虽小获报弘大
    。犹如良田所种虽小收实甚多。
    ----------《佛说菩萨本行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06:50 , Processed in 0.0984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