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99|回复: 0

《論語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4-2-4 1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6-4 10:11 编辑

《論語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2/5/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3-001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分享的是《群書治要》當中的《論語治要》。我們知道《群書治要》這一套書,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徵大人負責,召集當時候的大儒一起編的一套寶書,就唐朝以前的經、史、子,這三大部分的經典,把它彙集起來,然後從一萬四千多部書當中,挑出六十五部,八萬九千多卷當中,挑出六十五卷,可以說是唐朝以前,經、史、子的精髓所在。
為什麼會下令編這套書?緣起與太宗皇帝他愛民有關。他當上皇帝之後,希望能夠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一份愛心也感動這些大臣殫精竭慮、盡心盡力編這一套書。而可貴的是,太宗皇帝他有自知之明,能懂得自知的人是有智慧的。他知道自己十六歲陪父親一起打仗,當時隋朝滅了,整個天下亂了,之後跟著父親平定天下,建立唐朝,後來他自己當上皇帝。他十幾歲就開始打仗,看的書比較少,治天下靠的是這些經典的智慧、教誨,他知道自己缺乏的地方,趕緊編了這套書。而且編好之後,自己手不釋卷,只要有時間,趕緊學習、趕緊深入,所以手不釋卷也來自於他那一份真的愛民的心。
所以我們學習、工作能夠精進不懈,最重要的根本動力還是來自於利人的心、慈悲的心。就像我們在學校任教,我們真愛孩子,會思考到自己的智慧、德行、經驗都不足,要主動的深入經典,主動的去跟有經驗的老師討教,不可耽誤了學生。我們自己早一天有智慧,我們的學生就早一天受益。所以慈悲、仁愛是根本動力。有了這一份愛心,很多好的方法就會出來,所謂至誠感通。讀書人也講到,「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有一顆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退縮,都堅持要去利益學生、利益他人的這一份悲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很多靈感、很多好方法就會出來了。
這一套書的緣起,我們了解到了。而《群書治要》,「群書」,唐朝以前這些經、史、子的精華;「治」是指政治;「要」是最精要的部分,把它節取出來。政治,一般是指治國;廣義來講,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都屬於政治。從家庭來看,在古代都是大家庭,少則一、兩百人,多則還有超過千人的家族。要管理這麼大的家族,沒有整個家規、家道、家學,那是管不好的。
為什麼家齊而後國治?他在家裡面就鍛鍊了做人、做事的這些能力,歷鍊出來了。所以他在家可以愛護父母、愛護兄弟,以至於所有的長輩、親族,進而他出社會就會愛護老百姓。看到年長的就像自己父母;看到年齡相仿的,就像看到自己兄弟姐妹一樣;看到年輕的,就好像自己家族裡面的晚輩一樣。所以這一套書不只是治國的寶典,同時我們珍愛我們的下一代,這一套書也是齊家的寶典。
太宗皇帝下令編的時候,他是彙集了經、史、子當中最精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誨,修、齊、治、平的教誨都收集在裡面。這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我們看,「天子」他是治理整個天下、整個國家,「庶人」他要有自己好的事業,還有他要照顧好家庭,齊家,「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都要從修身,有真實的德行為基礎。所以我們強調,《群書治要》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
有時候我們在聽課的時候說,「治國,反正我又不是國家領導人,這事跟我沒關係」;還有,比方人家在談夫妻相處,「我又還沒結婚,這個跟我沒關係」;人家在談如何教導學生、教導孩子,「我又不是老師,我也還沒成家,這個跟我沒關係」。
其實一個人的學習收穫,跟他的心量是成正比的。他假如體會得到現在世間人很可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煩惱?因為倫理道德教育斷了幾代人,大家不明理,所以很迷惑、很痛苦,很努力,但沒有好結果。假如我們能體恤到各行各業,以至於每個年齡層的人的苦,你聽什麼都會非常專注,因為你很可能遇到這些人。你把它吸收起來,很可能你的一段話就救了一個人的人生都說不定。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這樣的事情很多。
我記得我在秦皇島,這是在二00四年的事情。當時我們到的時候,下了秦皇島第一場雪。後來五天課程完了,我們要離開,當下有一個女士,她就過來了,她非常激動,說她五天以前是已經打算要自殺,但是五天以後,她了解到她是為人子,不可以輕生,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最大的悲痛;她也知道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她把自殺的念頭放下了。包含曾經有個男士跟我們講,本來要做出對不起太太的事情,打算跟太太離婚,但是懸崖勒馬,聽完之後,自己良心發現,他給我們講到說,真的那一步就要跨下去,可能就造成終生的遺憾。所以可以感受得到,現在大眾對於倫理道德需要的急迫性,跟救火差不多。
我們很冷靜的看,現在自殺率這麼高,而且自殺年齡愈來愈低,等於是說,現在人他的生活愈來愈不幸福、愈來愈痛苦。可是很奇怪,現在的人比以前的人努力、辛苦,怎麼結果是愈來愈痛苦?所以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可能他努力的方向錯了。人生真正正確的方向在哪?真正幸福在哪?真正的意義、價值在哪?這些問題,我們以前沒有學經典都想不明白,有聖賢指路就豁然開朗了。所以用一顆感同身受的心,來感受現在人的苦,你學什麼都會用心去吸收。
我們剛剛講到的,現在人很努力,結果反而愈來愈笑不出來。科學家說到,一個人一、二歲的時候,一天平均笑一百八十次;長大以後,平均一天才笑七次。你看我們小的時候都很想快快長大,假如快快長大就會變得笑不出來,你要不要長大?那我們還是保存一個天真赤子之心比較好。
我們看現在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說到,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第一是愛滋病,第二是癌症,第三是憂鬱症。憂鬱症在三十年前你聽過嗎?現在比例很高。種種現象,人的身體出問題了,癌症這麼多;人的精神出問題了,心靈也出問題了,憂鬱症這麼多,離婚率這麼高。離過婚,本來相愛,最後的結果是分離,那都是很痛苦的心靈的掙扎、煎熬。不只兩個人痛苦,誰跟著痛苦?他的下一代。他最親的父母都不能夠和睦相處,那都是他最愛的人,常常發生衝突,他在其中是最受傷、最掙扎的。父母都是他的摯愛,他看了心裡很難過。我們有同學說到,父母常吵架,很多夜裡都是躲在棉被裡哭,也不知道啥時候才睡著。隔天起來,戰戰兢兢看什麼?看暴風雨過了沒有,他去看父母還吵不吵。這一次就已經對他的心靈是一種壓力、一種損傷,更何況假如常常發生,對他的人格都是一種影響。
所以現在看到的這些種種現象,家很苦,人很苦,世界、社會都有很多問題。一個孩子,他面對人生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他一定去找他爸爸、找他媽媽;一個社會,甚至一個民族,它真的不知道怎麼解決當前的問題,它就要去找它的老祖宗,它有智慧的聖賢、祖先。我們的祖先各個都是聖賢,都是古聖先王,都是德行達到極點,又能夠治理好整個天下。所以傳統文化叫內聖外王的學問,內聖,成就了自己的明德;外王,就是為天下的好榜樣,然後帶領天下人可以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談到這裡,我們想到了七零年代湯恩比教授講的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就是靠中華文化的教誨。這是一個英國的大歷史哲學家講的,他對全世界的文化、歷史、宗教種種,都有深入的了解,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真正感覺到,二十一世紀人類想要再生存下去不容易。而且他說出這樣的話,也是一種悲憫,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趕緊能夠真正找到一條出路、找到一條活路。
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兒女,聽到這句話,這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它可以救二十一世紀。太宗皇帝有愛心,愛人民。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剛好能夠學習到《群書治要》,那我們要有愛天下人的胸懷來學這套書。「學貴立志」,要為天下人的幸福來學習。怎麼樣利益天下人?經典都有教,「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個人、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我們的國家,都能依照經典教誨做出榜樣來,自然能夠利益到天下的人。
所以師長,人家初次見面請教他,「您是哪裡人?」老人家說,他是地球人。老人家的話當中含有深意。這個時代的人,假如再不為整個地球母親、為天下著想,人類生存都有問題。我們看現在面對的大自然問題都是全球性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跟癌症有沒有關係?跟離婚率有沒有關係?這是人的問題,溫室效應是大自然的問題,看起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干,可是從根本看,都是同樣的問題。根本是什麼?人心。
這在《群書治要》裡面都有講,離婚了,不祥;孩子不孝了,不祥;地震、火災、水災,不祥。這是結果,根源在哪?所以中華文化它的智慧表現在哪?都把根本找到。根本找到了就能對症下藥,從根本救起來,不是在枝末打轉,甚至本末倒置,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隨著深入《群書治要》這些教誨,不得不佩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尚書》裡面講,「作善,降之百祥」,家和人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就是因為人心善。這句話點出了所有問題的大根大本,在人心。「作不善,降之百殃」,這一句話就解決了世界的問題。
我們進一步要思考,人心出了問題,怎麼把人心導到善良、導到明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靠教育、教化,人心才能善良。《禮記?學記》裡面講的「教學為先」,講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你看多精闢的教誨。教育的大根大本,把人的本善恢復,這是教育。「育」在《說文解字》裡面講,「養子使作善也」。
現在在學校裡面,上課的目的是什麼?變考高分、變拿學歷了,偏離了教育的根本。他哪怕拿到博士、碩士,讀了一、二十年的書,他連做人、連生活、連孝順都不懂。所以西方功利社會重視知識,東方重視德行跟智慧。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真的需要反思。我們也是走了彎路的一代。我們想一想,我們讀書讀了十幾年,記了什麼東西?記的那些東西都是為了考試,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可是我們最精華的十幾年,卻沒有學一輩子最重要的做人、做事能力。我們偏離了老祖宗的教誨太久了!
那我們又要把根源找出來,為什麼會偏離老祖宗的教誨?喪失民族自信心。覺得老祖宗這些教誨落伍了,西方這些功利的價值觀好,船堅炮利好,法律好,那看得太淺了。船堅炮利製造了多少世間的悲慘?老祖宗告訴我們,「多行不義必自斃」,你怎麼可以去傷害別人來謀取自己的利益?
為什麼全世界就剩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不衰?這不是偶然的。為什麼?我們老祖宗是倫理道德起家,他不是船堅炮利起家的。他強盛的時候,能幫助這個世界多少,他盡心盡力。鄭和下西洋,六百年前就是證明。唐朝,大唐盛世的時候,多少國家來學習唐朝的教育、文化,無私的奉獻。當時留學生住在朱雀街,日本、韓國的留學生回去,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朱雀街這個名稱他們還留著,可見得唐朝那時候對他們的愛護,他們感動得多麼的深刻。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全世界剩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還傳下來,那是祖宗的德蔭,可是傳到我們這一代,我們要反思。
我曾經在祖國大陸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我都會問他們,我說「你們是中國人嗎?」大家說,是啊。我說,人要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的血統是中國人的血統,請問血統重要,還是思想重要?思想才影響、引領你的整個行為,還有你的人生命運。所以湯恩比教授比我們中國人都了解祖宗的智慧,我們比起他,很丟臉。
二00六年,我們曾經到劍橋大學去參觀訪問。看到劍橋大學漢學系的學生用《孟子》寫論文,用王維的詩詞寫論文,講的一口流利的北京話,普通話,我們坐在底下覺得很丟臉。感覺丟臉不是壞事,為什麼?「知恥近乎勇」。現在知道羞恥,才不會三十年後,是英國人站在台上,我們中國人在底下聽課,那時候才覺得丟臉,來不及了。
我們從這些現象來反思,我們的老祖先重視的是倫理道德,所以他的後代承傳五千年不衰。可是我們近代被船堅炮利打了,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信心喪失了。我們現在聽起來,「對,別人信心喪失了。」請問我們信心喪失了沒有?我自己回想起來也很丟臉。成長過程當中,感覺好像會幾句英文就高人一等,好像特別有水平,講兩句話得要插幾個英文。那是「媚外」,自己的文化不了解,都覺得外國的東西比較高。
我第一次來馬來西亞,有一幕讓我非常感動。第一次是二00四年底,來到我們大馬,跟當地的華人同胞,在當地叫同道,同道中人,一起來交流,而且是在陳氏宗祠。陳氏就是大舜(舜王)的後代。所以我們在那裡一起交流,是舜王的保佑。當時在下課的時候,剛好有在座的朋友陪著我們一起在談話,因為有一些人彼此還不認識,就交換名片。結果其中有一位也是活動主要負責的人、出力的人,他拿到對方的名片,前後翻了一下,翻完之後跟他講,「你沒有中文名字嗎?」我當時聽了很感動,我們是華人,給人的名片沒有華文,那是忘本了。
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夠冷靜,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請問,我們學到的是外國的什麼?整個西方社會,它長久以來是政教合一,它政治跟宗教是密不可分。所以它整個政治,包含人民的教化,跟宗教經典是息息相關的。西方的優質文化在它的宗教經典當中,強調「博愛」,跟孔子的「仁愛」是一樣的道理。可是這兩、三百年工業革命之後,人們不斷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西方還有個說法,「有沒有上帝的存在?」有這個說法,代表它的整個宗教教誨慢慢的被忽略了,甚至於宗教經典連大學都不讀了。所以人心亂,亂在哪裡?亂在西方不學宗教經典,東方不學聖賢老祖宗的教誨,這是大亂的根源。他不學了,他學到什麼?學到自私自利,學到競爭,學到縱欲,他的整個價值觀是偏頗的。
所以偏就偏在「跟誰學」學錯了,怎麼跟功利主義學?那是魔,不是聖賢,所以把現在的人引導到這麼痛苦的方向去了。所以人要有智慧,不可以跟錯人。一個國家領導人跟錯人、跟錯思想觀念,貽誤的是全國的人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什麼?跟誰學?這是最重要的重點。
你說我們在學校裡面讀師範學院,有一些教育理論是拿狗做實驗、拿貓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這些理論我們都學過,奇怪了,我們怎麼都沒有判斷的能力?因為我們沒有抓到根本。根本是什麼?剛剛講過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心是根本。
今天拿狗、貓做實驗,證明什麼?證明牠有欲望。假如我們拿狗、貓的實驗來教人,那就是不斷的增長他的欲望。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兩代的人欲望特別重?你不能怪這些孩子,你教導他們是用欲望的理論,狗跟貓牠就是要吃,牠就是有那些欲望,你用這些理論去教人,就是把標準定在狗跟貓。難怪現在很多人搖頭,現在孩子怎麼連做人都不懂,花父母的血汗錢一點都不心痛。甚至於很多行為,縱欲去傷害別人,甚至傷害自己的親生骨肉,他都不覺得不對。現在全世界一年墮胎五千萬,很大的比例都是少女,十幾歲。
大家可以知道,跟錯了人、跟錯了思想觀念,天下大亂。功利主義把什麼當做人生的追求?利跟欲。利是自私自利,欲望是什麼?欲望是深淵。好色、好吃,結果墮胎這麼嚴重,結果整個大自然都被我們吃垮了,不能平衡。森林一直在砍伐,為什麼?要吃肉。吃這麼多肉,得要飼養,森林都砍掉了,緊接著溫室效應愈來愈嚴重。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是人心問題,利欲就是人心偏頗了。
剛剛講到的家庭衝突、身體的問題,不就這兩個字病根就找完了,哪有很複雜?成語說「利欲薰心」,利欲薰心以後,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他變欲望的奴隸。這個時代說自由、平等、博愛,什麼是自由?現在人哪有自由,全部都被利欲控制住了,甚至於為了滿足自己的利欲去傷害別人,那哪叫自由,那叫亂來。
兩千多年前,孟子在開頭「梁惠王」篇就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可是大家注意,現在幼兒園就教競爭。《論語》裡面你找不到一個「爭」。《論語》說,「君子無所爭」。一爭,心就壞了。人心一壞,哪有家庭沒有問題、社會沒有問題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他是射箭的時候,大家比比看,自己在技藝方面有沒有更成熟、更提升?當然射箭最重要的,在鍛鍊自己的穩定、定力、專注,那還是在修養心性。射箭完,當然有高下,誰射得比較好,也沒爭,「承讓,承讓」,請人家喝杯酒,不敢有爭,或者是傲慢的態度。
剛剛跟大家講的這些,都不離《群書治要》,都不離《論語治要》。我們今天是跟大家來一起交流《群書治要》當中,第九卷《論語治要》的部分。一想到《論語》,不知道大家腦海裡浮現哪一句話?大家應該熟悉一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大家相信嗎?我們剛剛講,要找根本。人心是根本,德是根本,信心是根本。我們聽到這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真的嗎?」臉上還裝得像真的一樣,內心裡面在那裡,「真的嗎?兩千多年前的還管用嗎?」你沒有信心,你就沒有真誠、恭敬去深入、去領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當然,不是強迫大家相信,你慢慢去深入、去理解,你就真正有信心。
我們剛剛講的,社會的動亂在以利欲為人生的追求。我們一句話就把這個問題全部解答完,孔子講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句話孔子不就告訴我們,你到底要培養君子還是小人?你培養的是君子,他在家是孝子,他在社會是忠臣,他當官是父母官,他明瞭人生的道義,他有情義,他有恩義。那他有什麼問題?教出來的都是君子,天下不就安定了嗎?安不安定,看有沒有真的人才、真的孝子賢孫。可是我們現在從幼兒園就教他競爭,沒教他道義。
大家要注意,「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你要教他自私自利,一天就夠了,就好像一滴墨汁滴到清水裡面,你要再把這個墨汁清出來,要花百倍跟千倍的時間。我們也不說別人,就說我們自己就好了,我們小時候受功利主義影響,現在要念念為人想,容不容易?好像要我們的命,要很勉強。染,污染了。《易經》為什麼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就是讓他這顆善心、孝心,這種天性,終生不受污染。這是老祖宗的教育,讓父子有親的天性終生保持;再由對父母這種天性的愛、這一份孝,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教育不是很複雜,從根本教起。
「半部論語治天下」,真的,你再看看現在的世界,一句論語的教誨就治天下了。「小人喻於利」,我們用競爭、用自私自利教孩子,他可能會傷透父母的心。為什麼?他要爭利。兄弟、父子上法庭爭財產,這已經不是新聞了。所以愚人不會敗家,他還敗不了家,愚人敗不了國;但小人敗得了家,也敗得了國,因為他腦子轉得很快,只要能夠利益自己,他會使出渾身解數。
「喻於義」就是以道義為人生的指導、為人生的追求;「喻於利」就是以利欲為人生的追求。我們現在看到所有呈現出來的亂象,就是追求利欲的結果。人一縱欲,現在身體一塌糊塗,他跟上天作對。晚上狂歡、不睡覺,整個日夜顛倒,又放縱欲望,貪色、貪這些玩樂,所以現在壽終正寢的人太少了,很多一、二十歲就有慢性病。
我們剛剛也講到,信心是根源。現在人他受這些功利的思想這麼久的時間,你要一下把他導回來,不容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這一代學古聖先賢教誨,要效法孔老夫子,盡這一生要承傳道統。文化道統不傳,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從最悠久的民族、最有歷史智慧的民族,變成如此短視的民族。從這裡我們就看到,文化不傳,這個民族沒有未來。
現在是谷底了,「士不可以不弘毅」,我們縱使損生命,都要把它承傳下去。實實在在講,我們不會有生命危險。以前的人有生命危險都在所不辭,「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文化的復興、承傳,得要靠幾代人鍥而不捨的一種努力,尤其是要自己做出榜樣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幾代人的堅持,而且要做出榜樣來,才能讓人再恢復信心。
在二00五年十月份,我們在安徽廬江成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那是師長老人家的故鄉。老人家為什麼在故鄉創辦學校?就是因為參加了十幾次的世界和平會議,把老祖宗五倫、八德這些教誨,真正能安定社會的理論方法,都跟全世界致力於倫理道德、和平工作的這些專家,奉獻給他們,和盤托出告訴他們。演講過後,這些專家說:「你講得很好,可是這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感覺到,現在最嚴重的危機,信心危機。他都不相信,他怎麼可能去深入,進而去落實它。所以廬江教育中心是被聯合國的專家逼出來的,針對四萬八千老百姓,做全民教育,主要以一本《弟子規》來學習。
我們感受到確實人性本善,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看到計程車司機,晚上都會打一桶溫泉水回去給他父母泡腳,孝心被喚醒。離婚率大大下降,我們在那幾年,沒聽過哪一對夫妻離婚。因為人他有本善,夫妻的道義一講,他那個正念提起來了。在一般的都市裡面,離婚率都是這樣上去的,怎麼可能會突然降這麼低?所以老祖宗這些教誨,在現代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是證明。離婚率下降了,犯罪率大大下降了。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更要期許自己做出來,成為身邊親朋好友、有緣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論語治要》也是精選《論語》當中,修齊治平這些精闢的經句。我們看到第一句,「學而第一」裡面的第一句,大家相不相信,這一句就把所有社會問題都解決了?我剛剛已經舉了一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現在第一句還是能把所有世界的問題解決。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第一句: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剛剛一直在強調根本在哪裡。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
這一句的全文其實是有提到,「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接著才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截取,截了精華。應該大部分讀書人對這些經句都很熟,截取的是後面的結論。我們看到整句裡面,一開頭說,「有子曰」,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有若。當然,他們講出來的話也是「述而不作」,都是根據夫子給他們的教誨,再來教化大眾。
孔子學習,有八個字非常重要。孔子之所以能成為「至聖」,是因為他也是古聖先賢的好學生。要成為一個好老師,一定要先做一個好學生。他學得好,他才能教導學生如何契入聖賢的境界;他自己不好好學,他就不可能教得出來。夫子說到,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傳述的都不是自己的創作,都是根據古聖先賢教誨承傳下來的。包含所有的發揮,都是依據經典、古聖先賢教誨,跟當時的一些生活,做一個延伸,絕對不離開經典。
這一點,夫子在《孝經》,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夫子的「述而不作」。大家看《孝經》裡面,天子章第二,「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最後說「甫刑云」,「甫刑」是《書經》,闡述了一段話,最後把經句引出來,這講話都是有理有據的,「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最後結論,「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且這也提醒我們,真正開悟的聖哲人,都是述而不作。假如某人說,「這是我體悟的,這是我獨特發明的理論」,那是他個人的見解,不一定跟真理相應。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些所謂專家,他二十年前講的理論,二十年後他說,「我以前講錯了,我現在講的是對的,你們照我現在講的去教孩子好了。」誰又能證明他現在講的是對的?對不對?真正契入真理的人,他絕對不會說「那是我發明的」。其實我們看《禮記?學記》,預防法、觀摩法、漸進法,在《禮記》裡面早講了。可是現在有那些專家說,「觀摩法是我發明的。」你不能怪他,他沒有讀過《禮記?學記》,不然他不敢講。世間好話,聖賢人都說盡了,哪還說我們新發明什麼東西?
而且沒有這一份謙卑、受教的心,也不可能契入真理,都是順著自己怎麼想怎麼對。一個人的人生經驗是很有限的,而且一個人他假如沒有讀這些經典跟歷史,他的視野怎麼打開?以他個人的這些幾十年人生歲月的角度,能夠看到通達的真理,方方面面嗎?甚至這個「通」是通什麼?通性德,通明德。他要通了明德,他一切言行,都離不開他的明德。那要是真正契入的人才是這樣,他沒有契入明德,他一言一行還是他個人的看法。
孔子這些話對我們太重要了,他也提醒我們,不是跟某某人走,跟什麼?跟真理走,跟經典走。現在世界各國都有跟很多根本就是邪知邪見的人走,那些縱欲、很多學派很亂的,一大堆人跟著走,邪教也一大堆人跟著走,那都沒有經典依據。
曾經有一個人練了邪教,傷了父母的心,全家都很痛苦。剛好來學習《弟子規》,三天以後,痛哭流涕在台上,說:「我假如先學孝道,先學《弟子規》,我就不會做那麼多傷害父母的事情。」這位女士,也是在喚醒我們的使命感,假如有更多人把經典弘揚開來,這些人人生的災禍就能夠化掉了。因為經典像智慧的寶劍,能斬斷這些邪知邪見。
孔子說他「述而不作」,謙卑、誠敬去學;「信而好古」,沒有懷疑經典,沒有懷疑古聖先賢。不傲慢、不有成見、不懷疑,至誠恭敬,這才具備學習的一個正確態度。「有子曰」,這也都是順著古聖先賢,還有夫子的教誨講出來的。孟子有講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兩個字,就是堯舜跟古聖先賢教育的核心、精髓所在。甚至於可以說,他們所有的教誨都離不開孝、悌這兩個字的精神。
這一句經文裡面講,他有孝悌,他就不會犯上,在家不會對父母無禮,在單位不會對領導無禮。「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他對父母、對長者、領導很恭敬,不會冒犯,更不可能會作亂。不犯上,家就齊了,國家就安定了;不作亂,這個國就不會出問題,天下也不會亂。所以這兩句話不就說,只要這個人的心地有孝悌的修養,他會齊家,他會治國,他出社會會是忠臣,這些亂象就沒有了。這一句是法藥,這一句教誨可以治現在家庭跟社會的病。
我們說,人心是根本,而人心要透過教化,它才有道德。我們繼續往根本講,德的本是什麼?孔子在《孝經》點出來了,「夫孝,德之本也」,找到根本了。孝是根本,孝悌是德行的大根大本。俗話又講,「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首先,所有的德行、善行,孝是第一,而且它也是根本;第二個意思,這個根(德行的根)能穩固了,其他的德就像枝葉、花果一樣都會茂盛。根深蒂固,一定是枝繁葉茂。
我們從事教育的要冷靜,好多各個國家的書本裡面,沒有不強調德的,甚至於每個月、每個禮拜都有固定的德目,你這個禮拜要落實的德目是什麼,勤儉、友愛,這些德目。可是很多的書本裡面沒有孝道。既然強調「德」,居然連德的根本都沒有被編入教科書,顯然這不是真正明白德行的人編出來的書。假如說中華民族用一個字代表它的文化,就是這個「孝」字。
「百善孝為先」還有一層意思是,孝心開,百善接著開。這一點,我們從《弟子規》的「入則孝」可以去感悟到。我們看「八德」有兩個說法,合起來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人與人相處一種德行的流露,也是人與人相處的一個準繩。一個人先跟誰相處?先跟父母。那所有人與人相處的德行,不都在跟父母相處當中建立起來的嗎?
我們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大家看這十二個字,再跟所有的社會亂象一結合,所有的亂象都是缺這十二個德目造成的。所以要解決問題並不複雜,就是恢復這些德行,問題就沒了。
我們看現在黑心食品,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買東西都很害怕,「這個哪裡出來的?」人有信,怎麼會做這個事?人有仁愛心,怎麼會做這種事情?離婚率這麼高,為了利欲,沒有道義。義有了、禮有了,有禮義,怎麼會做這種事?現在貪污現象很嚴重,有廉恥,怎麼會幹這個事?有孝悌,怎麼會忤逆父母?怎麼會兄弟衝突?
這十二個德目,我們再回到根上來看,孝。一個有孝心的人,一定友愛兄弟,因為他設身處地為父母想,他知道父母最高興的事就是兄弟團結,安父母的心。你看,有傳統文化薰習的大哥、大姐真不一樣,時時都是要減輕父母的擔憂、辛勞,自己能多照顧弟妹,都是不辭勞苦的。當然,這樣的大哥、大姐都有後福,他們年紀大了,弟弟、妹妹也會孝敬他們,長兄如父,為他們的成長奉獻非常多的心血。所以有孝一定有悌。《弟子規》也點出來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接著,忠,忠是盡心盡力。首先,為父母的事要盡心盡力,所以「親所好,力為具」,他的忠,首先是對父母的忠。他這一種德行,一接觸其他的人,這個忠心也出來了,忠於兄弟、忠於國家、忠於團體、忠於另一半,都從這裡很自然的提起來。
在祖國大陸這幾年,政府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學習、復興,都有兩年舉辦一次道德模範的評選。這非常難得,樹立榜樣。其中有一個女士她非常守誠信,她叫武秀君。她的先生去世了,先生一輩子特別重誠信,但突然離開世間,還欠了一大筆債務,那是她先生欠的。可是這位女士很有誠信,也很有情義,她說:「我先生生前最重視誠信,我不希望他走了以後,有人罵他沒誠信。」她講的是比喻,就好像是戳她先生的脊梁骨一樣。誠信是她先生的骨氣、風骨,她不能在他離開之後,讓世間的人來誤會、來批評她的先生,她不願意,她把這個債務扛起來。真的是日夜操勞,就為了圓滿先生的誠信,這真是「事死者,如事生」。
有一天,她兒子的學校打電話來,說孩子在醫院。她就很緊張,趕快去了解一下。後來事情是,她的兒子看她這麼辛苦為父親還債,所以每天給他的飯錢,他就一直省、一直省,都沒怎麼吃飯,最後就餓到昏倒。結果母親到醫院的時候,你看小孩子那種孝、那種忠,手上握著兩百多塊的人民幣存摺,看到他媽媽說:「媽媽,妳趕快拿去給父親還錢。」寧可自己餓到昏倒,都想著要盡這一份孝心。所以從這個孩子的事例,我們就知道,忠都是從孝出來的。
結果這個孩子的行為讓先生的父母,還有自己的父母,這兩邊的親戚都為之動容,都一起來協助她的事業,然後把債給還了。她兒子的孝心感動了所有的親人。還有很多政府單位、企業,都是聽到了她的誠信,不給別人做,一定給她做。信用是人生第二生命。「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一句也在《論語治要》裡面。
剛剛是說忠,再來,信。「父母命,行勿懶」,父母交代的事情,不敢懶惰,趕緊去做好。這都是不能失信於父母。
禮,「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這都是禮,「出必告,反必面」。
義,你看古人,「事死者,如事生」,父母都離開了,那種感念、緬懷沒有絲毫減少,你看人的情義,厚到這種程度。
廉,任何東西不佔為己有,「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恥,「德有傷,貽親羞」,他的羞恥心就是不敢用自己的行為去侮辱到自己的父母。小時候我們最怕聽到人家批評「真沒家教的人」,就覺得無地自容,連父母都受到侮辱。
仁,兩個人,設身處地,「冬則溫,夏則凊」,這不就體恤備至嗎?
愛,「親有疾,藥先嘗」,體恤得很細微。像漢文帝,照顧母親三年,「晝夜侍,不離床」。
和,時時都是很柔軟、很和氣的。從哪裡鍛鍊出來?「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要勸人勸到最後都是吵架,動不動講兩句火氣就上來,都忘了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勸對方、為對方好,不是跟他發脾氣的。「怡吾色,柔吾聲」,很有耐性;「諫不入,悅復諫」。
平,面對任何境界,心不會忿忿不平。我們講到這裡,反思自己,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事?有沒有握著拳頭,「我實在忍受不了了」?《弟子規》當中說的,「號泣隨,撻無怨」,父母不理解他,甚至打他,沒有絲毫怨氣。為什麼?他是養天地浩然之氣。你有怨氣,病毒就進去了,那叫陰氣,會傷身體。不只傷自己的身體,你把怨氣又去倒給別人,或者是把下一代的恩恩怨怨全部都搬到孩子的心裡面,那真的是太愚昧了。你的孩子從小就跟這些長輩、親人,都有看法、都有怨言,你不是把他人格都給毀掉了嗎?所以真正能做到「號泣隨,撻無怨」,一生不放怨恨在心中,為什麼?他的意念裡面只有怎麼樣為父母好。人生很單純,處世也很單純。延伸出來,兄弟不理解,領導不理解,他人不理解,他還是「撻無怨」。所以,「孝」開了,百善跟著都開了。
從「入則孝」的分析,我們再回來看到《論語治要》裡面講,「君子務本」。「務」是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穩固了,「本立而道生」,「道生」,自己的學業、道業可以成就。為什麼?你找到德的本,你的道德學問當然能成就,這是從修身來看。
齊家呢?「君子務本,孝悌為齊家之本」,所以他的家道也成就了。事業,「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是本,孝悌是德的本,所以他的事業也能成就。
再來,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教育好老百姓,老百姓各個有德,這個國家就安定強盛,所以孝悌也是治國之本。包含要治好國家,要用對人才。「其人存,則其政舉」,為政在得人。怎麼得人?「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從漢武帝那個時候選人才,兩個字「孝廉」,兩千年都沒有變。結果我們現在舉人才,學歷高的、口才好的,不管他有沒有孝、有沒有廉,所以現在官員沒德的很多,現在公司裡面挖牆腳的、恩將仇報的很多。因為他自私自利,他沒有孝廉。從這裡我們看治國,還得要真正明白,孝悌是本。
而這個「務」字,也是告訴我們,你務了本,你的努力才有好結果,不然你本末倒置,徒勞無功,很無奈。現在這一代的父母是花最多時間教孩子的,可是卻是效果最差的,就是這一句,有沒有務到本?現在的官員是五千年來最忙的,可是忙到最後,到底能不能真的把社會安定下來,還得要回到本上。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夫子一生倡導仁愛,我們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讓人各個有愛心。可是愛的原點是孝道、是孝悌,有原點了,才能真正發出他的愛心。每一個人都有愛心,所有的問題就化解了。可是你假如不從孝悌下手,你的愛心可能會幫倒忙。所以幫人沒有智慧,光有慈悲不行。
我們遇到很多慈善團體,他們去很多貧困的地方救災,投入很多金錢,最後得到一個結果,投入最多精神跟金錢的地方,最不感恩。他們也很無奈,去請教師長,怎麼會變成這樣?結果師長問他說:「他連父母都不感恩,他還感恩你?」所以愛心跟感恩心,它的根源在孝悌,都是務本的問題。所以現在要真正解決這些貧苦的問題,還得從教育,還得真正有孝悌,懂得知恩報恩、懂得去愛人,才是根本幫助他。所有的助人,不回到教育、不回到孝悌,它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所以幫助人要「悲智雙運」,要有慈悲心,也要有智慧,洞察這些人生的根本、人生的真理。
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8:40 , Processed in 0.1107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