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30|回复: 0

千古奇书《群书治要》涅槃重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3-11-4 16: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6-5 09:54 编辑

千古奇书《群书治要》涅槃重生
石之声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千古秘笈的书,一千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
2011年6月,当它历尽曲折,重新出版,再次出现在人们案头,仅仅半年后,就引起中。。国高层和学界的重视,被中央党校定为学员必读教材,被学问大德称为能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瑰宝……

1996年初春,日本东京,正是樱花怒放的季节。
此时,已年过八旬的中。。国著名外交家、原外交部副部长,此时担任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的符浩先生,再次来到日本。此行,符浩并不是来完成外交使命,而是来了却自己的一桩特殊心愿……

符浩
符浩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是典型的褪下戎装穿起礼服的中。。国外交界开山元老。他早年投奔延安,聆听过毛主席讲课,毛主席还为他题字签名。他打过日本鬼子,策动过一个旅的皇协军投诚反正。参加过解放战争,担任过周恩来秘书,并参与解放战争初期与国民党、美国代表团的谈判。他从晋冀鲁豫一直打过长江,解放上海,战功赫赫。
他同时也是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外交家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驻越南、日本大使,外交部顾问。在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活动中,每次重大事件,几乎都有符浩的身影出现。朝鲜停战谈判,中印边境纠纷谈判,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人权对话。可以说,符浩的人生经历,是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缩影。
然而,此时,这位在自己80多年人生历程中,取得辉煌成就的老人,却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境,住在日本东京一家馆驿中,焦急地等待着一个消息。
符浩是陕西礼泉人,礼泉也是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灵魂安息之地。符浩的家在礼泉县西张堡村。从西张堡抬眼北望,九嵕山高耸挺拔,如猛虎雄踞一方。在九嵕山上,安葬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褚遂良、房玄龄、李绩、长孙无忌、孔颖达、李靖。也安葬着著名的军事家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郑仁泰、张士贵和郭子仪。这些人都是创造过中。。国历史辉煌一页的伟人,也是影响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响当当的人物。
1916
年4月,符浩就出生在礼泉县一个世代种田谋生的穷苦人家。10岁时,符浩入私塾读书。在礼泉这个外表简朴贫穷,而内心激荡着英雄情节的地方,符浩从小听到的就是关于隋唐英雄的传说和贞观盛世的奇迹。他心灵向往的就是中。。国古代济世救民的境界。在私塾先生所教的课本中有一部分叫《诸子治要》,符浩知道了在贞观盛世,有一部书叫《群书治要》,正是这么一部《群书治要》是大唐治国的理论指南,是开创大唐百年盛世辉煌的思想基础。《诸子治要》,正是《群书治要》的一小部分,而《群书治要》早在大唐覆灭之后,已经焚于战火,失传了。
在符浩心灵深处,从此铭刻下一个名字——《群书治要》。
今天,在60多年之后,在异国他乡,他终于快要见到这部让他牵挂了半个多世纪的奇书了!因为,一位日本皇室成员答应,要把日本皇宫收藏的《群书治要》影印,并送给他。这个消息,让这位身材高大,平静沉稳的老人,激动得坐立不安。他焦急的等待着……

时间再往前回溯1300年,公元7世纪,大唐贞观初年。

唐太宗李世民
刚刚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皇帝之位,而且只有28岁的青年君主李世民,面对自己龙椅之下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有些诚惶诚恐,一筹莫展。
李世民是一位有胆有识的皇帝。他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从16岁开始,李世民跨上战马,雁门救隋,晋阳起兵,攻取长安,金城平薛,马邑定刘,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李世民战马所到之处,莫不望风披靡。然而,李世民知道,打天下,靠兵戈厮杀,治天下,却要靠圣贤之道。而李世民正是在少年时期,错过了接受系统教育、汲取圣贤智慧的大好时机。他可以说是一位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皇帝。
大唐的江山,是建立在前朝废墟之上的。在大唐之前,中。。国历史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纷争。从公元3世纪,直到公元7世纪中期,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直到隋朝,都相继在战火中灭亡。这几十个王朝,无一不是在战争和贫瘠中挣扎着生存,无一不是短命而仓促的。古老的华夏大地始终在血与火的侵袭中喘息,多少场战乱,多少次饥荒,多少次大汉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在李世民心中,怎样建立一个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强大安稳的大唐帝国?这正是这位青年皇帝朝思暮想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李世民寝食难安。
大唐往哪里去?中。。国往哪里去?李世民把这个问题带到他所出现一切场所,朝议、私访、座谈、聊天,但是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般文臣武将所能回答的。这时候,李世民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魏征,他的敌对阵营中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
魏征是起于草根,他是真正的贫苦出身,他是河北巨鹿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一贫如洗。为了活命,魏征只好出家为道。在道观里,魏征可能受**指点,也可能熟读了道观里珍藏的前朝典籍,总之,在十多年之后,当魏征再次还俗入世时,他已经成为一位知天命懂世故的饱学之士。
魏征
隋大业末年,魏征决心用自己的才华求得一官半职,他到朝廷求职,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命为书记。此时,隋末动乱开始,李密揭竿反隋,元宝藏全郡归降李密,魏征又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新崛起的唐军打败,李密投降唐军,魏征跟随李密降唐,但是,谁也没有注意这个新来的降军中的文职人员,所以很长时间,并没有人理睬魏征。第二年,机会终于来了,李密的旧将徐世绩在主子已经归降后,依然盘踞河南黎阳,与大唐为敌。魏征因为与徐世绩是旧交,就主动请求劝降徐世绩。诏准后,魏征单人匹马,前往黎阳,凭三寸不烂之舌,讲古今做人之理,劝徐世绩归降大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魏征天天围着徐世绩讲道理的时候,自立为大夏皇帝的窦建德攻占黎阳,打败了徐世绩,也俘获了魏征。此后,魏征被关押在窦建德军营中。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后,魏征才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作为太子李建成的主要参谋人员,他敏感地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剧,为主子考虑,魏征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是,李建成怀有妇人之仁,不忍心对亲兄弟下手,不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李建成,登上帝位。
此时,魏征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就此了断,不料,李世民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早就看出魏征是治世能臣,他决定,抛弃前嫌,重用魏征。
当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萧德言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是南北朝时期梁国和陈国的高官。萧德言属于“官二代”。陈国灭亡,萧德言家族归降隋朝,此后又归降大唐。史书记载,“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时期,官做到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萧德言是典型的书痴,一生只好读书。通宵达旦,毫无倦意。他每次读书前,都要正襟危坐,洗手焚香。时间长了,看得他老婆很烦心,就问他:“你整天这样,烦不烦?累不累?”萧德言说:“面对前辈圣人的书,咋敢不恭敬?”此后,萧德言做了唐高宗李治的老师。除参与编写《群书治要》外,还写过不少文章。九十三岁寿终。历代史书记载《群书治要》时,编者中都没有萧德言,但是,据清朝大学者阮元考证,《群书治要》的第一作者,应为萧德言。为了不湮灭每一位对民族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伟人,也把萧德言在这篇文章中做一重点介绍。
虞世南
另一个编辑是虞世南,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唐三个时代。陈文帝听说虞世南博学,召为法曹参军。陈朝灭亡,他与兄虞世基同入长安,做了隋朝秘书郎,后官升为起居舍人。隋灭后,李世民闻虞世南之名,引为秦府参军,又授宏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文翰,后来又担任著作郎。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志,读书勤学不倦,他和萧德言不同。萧德言读书,每次都要毕恭毕敬,净手沐浴,而虞世南每次学到关键地方,经常十几天不洗手不洗脸,搞得脏兮兮的。虞世南不但是饱学之士,他也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秀的。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褚遂良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褚遂良。褚遂良也是一位在文坛、书坛灿若星汉的人物。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褚遂良属于“文二代”,他爸褚亮,是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是好朋友。
褚遂良父子最先是隋朝的官员,以后糊里糊涂跟随薛举起兵反唐,薛举死后,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续高举反唐大旗,结果,被李世民打败投降。李世民接纳了他的部下,却将薛仁杲斩首了。此后,褚遂良父子就跟着李世民当官,协助李世民治理天下。最初,褚遂良是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做铠曹参军,掌管军务。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另外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汇聚天下文人雅士的弘文馆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人们把他称作“馆主”。像这种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在他死后,也极少听说,可见褚遂良的才学在当时也是顶尖的。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又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剑桥中。。国隋唐史》在提到唐太宗时,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促了皇帝在有所作为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人们一个什么印象。《唐书》记载说,有一次李世民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李世民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耿直。
由魏征、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这些中。。国顶尖级的学问大德来编写一部书,如果编得没有水品,那才是咄咄怪事。于是,经过五年呕心沥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匡政辅政为主要职能的综合性文化典籍《群书治要》编纂成功。
《群书治要》取材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这些话读起来有些拗口,它的意思是说,《群书治要》从六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与《春秋》,和四史,也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以及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中选择素材,它选材的时间是从五帝时期开始,一直到晋朝结束。魏征他们编书的宗旨是,为治国服务,劝导皇帝和官员从善如流。他们在编辑过程中,是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选择了六十五部,编成五十多万字的《群书治要》。对了,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就是“采摭群书,剪截淫放”,意思是说,从很多书中取材,但是把淫秽放浪与治国无补的内容删除掉了。
当50多万字的《群书治要》被搬到唐太宗李世民龙书案上的时候,李世民肯定是龙颜大悦。从此,李世民手不释卷,日夜苦读。并下令将《群书治要》手抄十多部,分送给王子及主要大臣。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大唐从此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照耀下,一路走向盛世辉煌。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大唐时期,由于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日本以为自己处在世界的最东边沿上,往东看,一片汪洋大海,再没有别的国家。所以,日本人和那时的中。。国人一样,也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再加上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挑头的国家,所以他们就诚心诚意地向中。。国学习。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文化,同时,也有宗教人员前来学习宗教。他们费尽心力和财力,把中。。国的文化学回去,不放过任何一部书或者文化上的任何一件事。
日本遣唐使发现了在大唐宫室和大臣之间传阅的这部《群书治要》,所以,他们决心把《群书治要》带回日本去。唐初,活字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因为那时候,历史还处在公元7世纪,而活字印刷术则发明在公元11世纪,还需要再等待400多年。因此,那时候的书籍都是手抄本。日本遣唐使煞费苦心,他们先从中。。国皇室花费巨资,租出来一部《群书治要》,再组织遣唐使、僧人抄写,经过半年努力,终于誊写完成,于是,日本僧人将《群书治要》欢天喜地地送回日本去了。我们今天要感谢日本遣唐使们,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为我们保存了《群书治要》这部千古奇书。
岁月在向前行走着。大唐帝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直到玄宗,在《群书治要》指导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点。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符合《易经》中所说的“乐极生悲”的思想,终于,在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文明发达的帝国,再次走向战争频仍的乱世,安史叛军攻入长安,大唐宫室被毁,《群书治要》失传。从唐以后的历朝史书中,《群书治要》已不见记载。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已经只存目录,而没有内容了。
北条实时
东方不亮西方亮。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群书治要》受到日本皇室的高度重视,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瑰宝。成为治国的重要参考。
公元13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北条实时,爱好学问,善收藏、书写、校刊,因其喜好藏书,建立“金泽文库”,将许多珍贵书籍收藏其中,得以传世。他在发现《群书治要》后,便收藏在“金泽文库”中,《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

德川家康
400 年后,公元17世纪,《群书治要》归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他在得到《群书治要》后,曾于
1616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第四卷、第十三卷和第二十卷,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
公元18世纪,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行,就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收藏的僧人抄本,重新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各藩主和各位亲臣。
此后,天明本《群书治要》一直在日本皇室收藏。

时光再回到20世纪199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位日本皇室成员送来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影印本。这天夜里,符浩先生终于等来了,当他看着满满两大箱《群书治要》影印本时,这位80岁的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符浩先生将装着《群书治要》的两只大木箱空运回国。
习仲勋
此后,符浩在北京寓所潜心阅读《群书治要》。一天,同是陕西老乡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见到符浩,符浩将得到《群书治要》的事情告诉了习仲勋,习仲勋听完激动不已,要符浩送几卷到他那里,习仲勋读了,并告诉符浩,应该尽快组织人对这部千古奇书进行断句、标点、校对、翻译。让这部著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参考。
符浩遵照习老指示,积极物色能够担当此项工作的人选,这时候,他想起一个人,他的礼泉老乡吕效祖。
吕效祖,与符浩几乎同岁,是陕西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唐史研究专家,魏征研究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古文化研究工作,成果颇丰。先后出版过《魏征谏言选注》、《新编魏征集》和《古代陕西廉吏》等近20部著作。这位耄耋老人,在接到符浩要他编译《群书治要》的电话,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应允。当夜,吕效祖作诗一首,“友朋笑我老来傻,著述竟忘身与家。目瞽耳聋终不悔,要留史镜照中华。”
吕效祖
对天明版《群书治要》的译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程。首先要对原书逐句标点断句,再对每句话进行校对翻译。吕老此时已经80岁高龄,身体衰弱,视力极差。而原书影印本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但是,吕老不顾年迈,夜以继日,终于在两年后完成全书的断句工程。此后,又开始对原文进行白话翻译。在吕老翻译《群书治要》期间,吕老夫人张爱玲女士也参与其中,对大量篇章进行翻译。
赵保玉
吕老考译《群书治要》的事情,在一个个礼泉乡党中传说,便有许多礼泉人自愿参加进来,原陕西省人事厅厅长赵保玉,原澄合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长张耀武,原新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学谦,原渭南市委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王志伟,以及众多礼泉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终于使《群书治要考译》一书编纂完成。
在此期间,《群书治要》一书的考译工作得到习仲勋和符浩的关怀和支持。习仲勋在2001年2月25日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
但是,当《群书治要考译》一书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时候,吕效祖先生溘然长逝。
张耀武

书编好了,虽说吕老已经辞世,但是,赵保玉、张耀武、张爱玲等人还是怀着喜悦,做下一步的出版工作。接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联系的陕西许多家出版社,开口就提出要编译者交几万元的书号和印刷费。面对这样大的一笔开支,几位老人都只能摇头叹息了。
但是,赵保玉等人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多方努力,最后筹集了几万元,正规书号买不起,就交由香港的国际炎黄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由香港国际炎黄出版社出版的《群书治要考译》一书正式问世。印数1000册,属于自费出版。
2009
年,同是礼泉籍的青年作家、学者石岗从外地回到陕西,他在看望赵保玉老人的时候,赵保玉赠送给他一套《群书治要考译》,博古通今,嗜书如命石岗闭门不出,通读这部巨著。但是,他在阅读的过程,发现这部书存在许多翻译和出版上的瑕疵。他便开始进行更正和修订,并决心不让这部中华民族的伟大著作再次湮灭,他背着修订后的书稿来到北京。
经与北京出版界联系,最后,交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群书治要考译》一书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石岗

正当石岗背着书稿,到处寻找出版单位的时候。在马来西亚,一位高僧大德在讲经的时候,讲到了《群书治要》。2011年1月19日,净空法师在讲经的时候说:“我在过去曾经念过一部《诸子治要》,这个书从哪里来的?它上面注明是《群书治要》后面的二十卷,《群书治要》总共五十卷,最后的二十卷,所以我知道有这本书,但是没见过。我看到世界这样的动乱,每个国家都需要,都需要这些治国的参考资料,它这套资料非常有价值。所以在讲经的时候讲过几次。”
与此同时,2011年5月,马英九先生也将《群书治要》一书赠送给台。湾。国民党的民意代表。
净空法师
《群书治要考译》出版后,净空法师得到两套,他再次讲经时说道:“就有一些有心的同学,他们留意替我找,居然找到了。找到寄到香港,寄给我,我收到两套,两种本子我都看到了,真难得,真稀有!中。。国国内也有有心人,我看到国内出了两种本子,已经用简体字排印,不是没有人,真有人,真有识货的人,太难得了。
所以我把我这两套就交给台。湾。世界书局,每一种印一万套,这个书以后就不会失传。我印这些东西,希望在今年,我委托联合国世界宗教和平组织,秘书长跟我很熟,我委托他就用联合国世界宗教和平组织的名义分送给联合国所有的会员国,我作为礼物送给他们。送给每一个国。家。领。导。人,给他们做参考。‘《群书治要》讲堂’,开这样的课程,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地向全世界播放。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听到,都能够读到,吸取中。。国过去几千年古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来帮助今天的世界恢复到安定和平,让人民远离灾祸,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一生。

2011年7月1日,《群书治要》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专题论坛在云南开讲。
2011
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在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所做的《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011年10月28日,《群书治要》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开。
在2012年3月19日,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剑英元帅之女凌孜说,“中央党校已经准备将《群书治要》引入课堂。这是一本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辑的书,主要回溯了历朝历代执政的共同经验和教训。“所有盛世都有共同经验,所有末日都有共同教训。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凌孜说,“唐太宗能创造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有魏征这样的大臣讲负面的意见,皇上就是听了难受但是爱听。但崇祯就是被贪腐包围了,看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最后国家就坏了。”
2012年4月5日,清明节。石岗将《群书治要考译》一书,在唐太宗昭陵及魏征、虞世南、褚遂良之父褚亮坟前焚化。

《群书治要》简介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唐末亡佚 中土失传近千年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
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13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
清代《羣书治要》
  《宛委别藏》系嘉庆皇帝(1795-1820在位)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四库全书》修纂结束后,阮元巡抚浙江时,发现大量《四库全书》未收的精本善本书籍。遂留心搜访,先后求得175种(《羣书治要》即其中之一种),并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皇帝。嘉庆帝十分高兴,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
中华民国《丛书集成初编》之《羣书治要》
  《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于1935-1937年陆续印出,已出3467册,由於战乱,未出者533册。《羣书治要》是其中之一种。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上海商务印书馆本影印,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
《羣书治要》再回东土 两岸高层齐关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该会邀请十几位专家学者,对《群书治要》选用的65部典籍进行考证、点评,分篇今译,并进行了标点断句和勘误,集结成书,名为《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考译》一书于1996年开始策划,编译工作启动于1998年,在此期间,在故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符浩同志和习老的夫人共同的关心下,《群书治要考译》的工作历经数年,终于圆满完成,习仲勋同志生前曾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2011年6月,该书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无独有偶,据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报道,2011年5月,马英九先生也将《群书治要》一书赠送给台。湾。国民党的民意代表。《群书治要》在成书一千多年之后,仍受到高层人士之如此关注,可见其千古之魅力。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作为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卷,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以“圣贤”为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为君、择人、施政、教化,其脉络是显而易见的。故《群书治要》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也认为,该书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读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中。。国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却历久弥新。我们相信中。。国先哲的智慧,依然是解决当代许多问题的良方。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四库全书”。
  当代的一位佛门大德如此说道:汤恩比先生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社会的问题,要靠中。。国孔孟学说。唐太宗编的这部书,应该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去学习。所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中。。国人文化的世纪。中。。国人拯救全世界,不是政治、军事、科技、经济贸易,而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承传,最重要的是祖先留给我们无比智慧的符号,中。。国文字文以载道的载体文言文。《群书治要》正是汇集先贤智慧的文言宝典,从八万九千多卷书中选出来的。《群书治要》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和经验,它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应该也必将成为解决当代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良方。
《群书治要》目录
  第一册
  卷 一 周易治要/1
  卷 二 尚书治要/37
  卷 三 毛诗治要/79
  【缺】卷 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127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129
  卷 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169
  卷 七 礼记治要/209
  卷 八 周礼治要/253
  周书治要/267
  国语治要/273
  韩诗外传治要/285
  卷 九 孝经治要/301
  论语治要/317
  卷 十 孔子家语治要/359
  卷十一 史记治要(上)/405
  卷十二 史记治要(下)/447
  第二册
  卷十 二 吴越春秋治要/1
  【缺】卷十 三 汉书治要(一)/5
  卷十 四 汉书治要(二)/7
  卷十 五 汉书治要(三)/43
  卷十 六 汉书治要(四)/79
  卷十 七 汉书治要(五)/117
  卷十 八 汉书治要(六)/157
  卷十 九 汉书治要(七)/189
  【缺】卷二十 汉书治要(八)
  卷二十一 后汉书治要(一)/225
  卷二十二 后汉书治要(二)/265
  卷二十三 后汉书治要(三)/307
  卷二十四 后汉书治要(四)/345
  卷二十五 魏志治要(上)/383
  卷二十六 魏志治要(下)/433
  卷二十七 蜀志治要/481
  第三册
  卷二十七 吴志治要(上)/1
  卷二十八 吴志治要(下)/21
  卷二十九 晋书治要(上)/57
  卷三 十 晋书治要(下)/99
  卷三十一 六韬治要/143
  阴谋治要/173
  鬻子治要/177
  卷三十二 管子治要/181
  卷三十三 晏子治要/221
  司马法治要/257
  孙子兵法治要/263
  卷三十四 老子治要/209
  鹖冠子治要/293
  列子治要/297
  墨子治要/305
  卷三十五 文子治要/321
  曾子治要/359
  卷三十六 吴子治要/367
  商君子治要/375
  尸子治要/383
  申子治要/409
  卷三十七 孟子治要/415
  慎子治要/425
  尹文子治要/437
  庄子治要/449
  尉缭子治要/459
  卷三十八 孙卿子治要/467
  第四册
  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治要/1
  卷四 十 韩子治要/41
  三略治要/57
  新语治要/65
  贾子治要/81
  卷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97
  卷四十二 盐铁论治要/135
  新序治要/149
  卷四十三 说苑治要/177
  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治要/209
  潜夫论治要/229
  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治要/247
  昌言治要/267
  卷四十六 申鉴治要/285
  中论治要/301
  典论治要/323
  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治要/331
  蒋子万机论治要/345
  政要论治要/351
  卷四十八 体论治要/375
  典语治要/403
  卷四十九 傅子治要/417
  卷五 十 袁子正书治要/457
  抱朴子治要/489
  后 记 中华文化何以能传承不断 /503
  编者后记/507

《群书治要》开页缘起
感恩中华民族历代祖宗德行加被,感恩党和国家英明领导,感恩社会各界诸位大德努力护持,使失传一千多年的《群书治要》今日能够重现于世,以恩泽后代千秋。《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群书治要》重新流通后,海内外都很重视。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副总理为这套丛书考译本题词:“古镜今鉴”。温家宝总理二零零九年在马德里会见中。。国驻西班牙使馆工作人员时,也曾特别引用书中的一句古诗来激励在场大众:“‘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坚定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中央党校已将《群书治要》列为教材,并召开学术讨论会,研究其价值和现实意义。大德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在百忙之中,每周抽时间对此书进行细致讲解,并结合当前国家发展形势,给出了此书新的内涵。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主先生也称赞此书,并在二零一一年将此书赠送给了国民党民意代表。国外,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也在努力弘扬,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精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该中心从原始的《群书治要》丛书中择取出对切合当今社会实际的360句短文并翻译为白话文,形成《群书治要360》,并由蔡礼旭教授在海外进行弘扬。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这些思想和文明一直指引着整个民族不断在历史上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这些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一直作为道德约束引导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指导着他们前进的方向,使得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使得我们曾经在历史上能吸引那么多的国家来臣服,并将中华文明传向世界。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忽视了道德的教育,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这种影响下,有些人贪恋于物质上的享受而迷失自我;有些人从小看国外的肥皂剧并被西化,脑子里面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老祖宗的一切都是迷信,怀着调侃的心态来处世,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时不禁让人在想,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年轻人,他们除了长有中。。国人的一张脸和会说中。。国话外还有什么是中。。国的,如果这些人以后成为这个国家各领域的“精英”,那么这个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实在让人心碎。现在整个社会人心浮躁,一些人为了赚得更多的钱而不惜手段,将道德约束抛之脑后。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悄然改变:衡量一个人不再看他的道德修养,而是看他有没有权、有没有钱;姑娘嫁人不再看对方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而是看他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学生上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创造知识、振兴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是看以后能否赚到大钱,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就是高考、硕考时大家所填报的专业,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一拥而入,而许多亟需人才的人文、基础类学科却很少有人问及。有些企业的道德感严重缺乏,为了谋利,它们不惜以损伤使用者的身体为代价,特别是有些生产婴幼儿食品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竟然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对婴幼儿身体有强烈副作用的所谓“食品添加剂”,竟以祖国的未来为侵害对象,真是丧心病狂,这种道德感的缺失令人痛心!就连一向被认为是高尚、纯洁代表的学术界现在也是一片浮躁:一些人为了名利而丧失学术道德甚至人格,伪造数据、抄袭论文,利用一些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的“成果”来骗取国家基金支持,并以此成为自己升官发财的阶石。中华民族到了文化传承的关键时刻,何去何从,是兴是衰,我们都有责任。
      
      国家也已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很早就提出了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并相继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件和理念。可以看到,这些道德标准和理念许多都是汲取于我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所积累的精华,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又能不断根据现代发展加入新的内涵和思想,很有智慧。但是目前的力度还有些不够,仍需要继续努力。一个和谐的中。。国,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法治与德治共治、一切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真正能体现出东方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孔孟之道能够拯救未来世界于水火之中。中。。国人的世纪应该不是武力、政治、科技上的征服,而是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并为全世界所接受,带领全世界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老祖宗,怎么能够让别人相信。我们年轻人,深受祖国的培养,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我们需要发大心,在认真完成自己学业和工作的同时,辅助国家把传统文化发扬起来,不能再沉沦,再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的责任。“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须精进努力,不辜负祖辈的期望。
      
   基于这些考虑,怀着共同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目的,以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为核心,由北京孝廉明德教育文化中心发起对群书治要在国内进行弘扬。我们也看到当今网络传播之快速,所以想通过博客、微博和人人网主页等途径与各位大德及有识之士共同学习交流,以《群书治要》为平台,把传统文化在网络上流通。现在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我们要把这些做好,为有识之士提供一个清净无染污的学习和交流之地,在负面信息中建立一个正面的海港。我们自知力量很脆弱,声音很微弱,犹如一滴清水投入一潭浊水中,但是我们有信心,有恒心。诚如温总理所引用的《治要》中的那句话: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我们也炳存这种理念,并以爱国守法、不迷信误导、共同交流、一起进步为原则发心把这件事做下去,不负祖宗之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世界和谐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再次感恩社会各界诸位大德的护持,请您多指导!

《群书治要》的编撰和流通始末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出现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数量举世罕见。这些经典,让中。。国古圣先王的圣贤教育代代都能培养出圣贤君子,使得中华民族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后继有人,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始终不灭。这些经典,不仅让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给世界人民带来和谐安定。
      
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这样一部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而且还远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为圭臬,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然而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在我国历史上因为失传了一千多年,一直鲜为人知,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万卷,设立“弘文馆”,即为国家藏书之所,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每当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便延请众人同如弘文馆,向众贤士请教治国良策,以为日后施政良方。
      
尽管诸贤士虽然日夜在弘文馆轮值,但是也并非时时随侍在太宗之侧,而且古代经典卷帙浩繁,很难遍览,即使是遍览群书,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遗憾,太宗有感于此,故而产生编撰《群书治要》的想法,对此,《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优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见《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缮写《治要》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
      
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将《治要》作为创建贞观“盛世”依据的道理了。
      
此外,按照宋代王应麟编撰的《玉海》引用《集贤注记》一书上记载,天宝十三年十月(公元七五四年),唐玄宗下令翰林院内部重新编写《群书政要》刊出,里面所引用皆是伦理道德之文。另外,在李蘩《和邺侯家传》里面也提到,皇上说:“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回答说:“昔魏征为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可见,唐朝的人对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根据日本岛田翰著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日本《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唐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在唐文宗时已传入日本。至唐僖宗时,日本清和天皇仍然“与大臣共研读之”。据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号)四年(相当元大徳九年,即公元1305年)二月十八日,《群书治要》“以右大办(日本官名)三位经雄卿本书写点校毕。”可见此书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
      
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里就说道:“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指出日本承和、贞观年间(约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
      
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十三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作者肖祥剑)


《群书治要》序 唐 魏征等
《群书治要》序
秘书监巨鹿男臣魏征等奉敕撰
      
窃惟载籍之兴。其来尚矣。左史右史。记事记言。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故作而可纪。熏风扬乎百代。动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是以历观前圣。抚运膺期。莫不懔乎御朽。自强不息。朝乾夕惕。意在兹乎。
      
近古皇王。时有撰述。并皆包括天地。牢笼群有。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博闻。饰雕虫之小伎。流宕忘反。殊途同致。虽辩周万物。愈失司契之源。术总百端。弥乖得一之旨。
      
皇上以天纵之多才。运生知之睿思。性与道合。动妙几神。玄德潜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损己利物。行列圣之所不能行。翰海龙庭之野。并为郡国。扶桑若木之域。咸袭缨冕。天地成平。外内褆福。犹且为而不恃。虽休勿休。俯协尧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将取鉴乎哲人。以为六籍纷纶。百家踳驳。穷理尽性。则劳而少功。周览泛观。则博而寡要。故爰命臣等。采摭群书。翦截淫放。光昭训典。圣思所存。务乎政术。缀叙大略。咸发神衷。雅致钩深。规摹宏远。网罗治体。事非一目。若乃钦明之后。屈己以救时。无道之君。乐身以亡国。或临难而知惧。在危而获安。或得志而骄居。业成以致败者。莫不备其得失。以著为君之难。
      
其委质策名。立功树惠。贞心直道。忘躯殉国。身殒百年之中。声驰千载之外。或大奸臣猾。转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国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终始。以显为臣不易。
      
其立德立言。作训垂范。为纲为纪。经天纬地。金声玉振。腾实飞英。雅论徽猷。嘉言美事。可以弘奖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遗。将以丕显皇极。至于母仪嫔则。懿后良妃。参徽猷于十乱。着深诫于辞辇。或倾城哲妇。亡国艳妻。候晨鸡以先鸣。待举烽而后笑者。时有所存。以备劝戒。爰自六经。讫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凡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为名。
      
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絶。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令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一书之内。牙角无遗。一事之中。羽毛咸尽。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引而申之。触类而长。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庶弘兹九德。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6:33 , Processed in 0.1073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