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0|回复: 0

群书治要360简体版(253-360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3-11-4 15: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6-5 10:00 编辑

群书治要360简体版(253-360)
十、纲纪
253.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①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天下之达道:天下古今人与人相处的常道,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话】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是天下人须具备的德行。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要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以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等到做成功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254.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①三王②,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尹文子)
【注释】①五帝:指远古时代的五位圣王,说法不一。或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或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顼;或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或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说法不一。或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或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指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忠恕待人,用道义来判断合于名分的事理,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剂人情并且和睦相处,用名分来端正各阶层的身份地位,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建立威信让人民不敢作恶,用奖赏来劝勉人民行善。
255. 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真正仁慈的人莫过于爱护众人,明智的人莫过于辨识贤才,为政的人最重要在于任用贤能之士。拥有疆土在上位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天下人都会恭敬听命。
256.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白话】天子掌管男子的教化,皇后掌管教化妇女柔顺的美德;天子负责阳刚之事,皇后负责阴柔之事;天子治理对外的一切政事,皇后处理后宫的内务。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育,形成了男女各司其职的风俗,内外都能做到和谐恭顺,国事与家事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伟大的德行。
257.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治理天下须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才,四是规划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规划得当,则财用充足;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能成就诸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根本;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258.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①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卷三十二 管子)
【注释】①错:通“措”。措置;安置。此处是建立之意。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维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的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维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维,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259.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260.
汤曰:“何谓臣①而不臣②?”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臣:臣子;下属。 ②臣:以之为臣;役使。
【白话】商汤问:“什么是用为辅佐的大臣却又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人:自己的伯父、叔父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称他们为臣;父王的老臣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德高望重的人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这是顺应伦常大道。”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各专一于其职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担任这个职位,就不去参与计划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①事,则臣不事②事矣。言君之专荷其事,则臣下不复以事为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所谓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卷三十七 慎子)
【注释】①躬:亲身;亲自。 ②事:治理;任事。
【白话】君主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那么臣子就不主动治理好事务了。这是君臣互换位置,称作颠倒错位,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是君臣伦理的正常关系,治世和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263.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政令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因为这样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一、赏罚
264.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暗主,诛赏各缘①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缘:循;顺。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顺着个人私情。
265. 夫(fú )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应当奖赏的不奖赏,那么做善事的人就会失去本来的愿望,而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令,而肆无忌惮的继续造恶。
266. 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lù)。(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古代圣王的教诲,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刻意埋没贤人的人受重惩。
267.
爵禄者,国柄①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②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③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国柄:国家权柄。 ②二教:指授予爵位和俸禄的二种政教制度。 ③干:求取。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没有美德就不应该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已经设立,那么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德行去接受高贵的爵位,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
268.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①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绣②纂(zuǎn)组③,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sè)其本,而督(dū)④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文饰:以纹彩修饰。 ②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③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④督:治理;整理。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刑罚生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心,由饥寒逼迫所引起;放荡的行为,由过分装饰而形成奢侈靡烂。雕梁画栋,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纺织追求华丽,会耽误女工的劳作。农业生产受到妨害,便是饥饿的起因,女工劳作被耽误,就是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互相以装饰打扮来夸耀,而没有放荡行为的,也未曾有过。……所以,刑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君王不杜绝根本,而只有惩处已形成的罪恶,这是损害国家的做法。”
十二、法律
269.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先实行仁义然后才用法令,先进行教化然后才用刑法,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先后次序。
27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①,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检戒:当作“检式”。法式;法度。
【白话】法令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枝末细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没做到;自己做不到,更不会要求臣民要做到;所禁止百姓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因此人君制定法令,自己先要做出守法的模范,而法律、禁令都能在领导者本身率先实践,那么,政令必然能在民间畅行无阻。
271.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①,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②。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卷二 尚书)
【注释】①钦乃攸司: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钦,恭敬。乃,你们。攸,所。司,主管、执掌。 ②怀:归向;归服。
【白话】周成王说,凡我的各级官长,要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要用公正的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就会信任归服。
272.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①。”(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不经:不合常法。
【白话】《尚书》说:“与其妄杀无辜,宁可犯不依常法的过错。”也就是说,处理案件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狱。
273.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卷九 论语)
【注释】①听讼:审理诉讼;审案。
【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
十三、慎武
274.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圣人用兵的原则,是为了利益万物,而不是残害于万物;是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而不是用来危害他国的生存。……所以说,爱好战争的必将走向灭亡,疏忽备战的必有危机。
275.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用兵是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关键,一旦阵亡就不可能再复活。所以说,天下难事在于用
276.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逢乱,乃用之以自守也。恬惔(dàn)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不以为利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美得胜者,是为乐杀人也。夫(fú
)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左生位。凶事上右。阴龘道杀也。偏将军处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处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以其主杀也。言以丧礼处之。丧礼上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惔:通“憺”。恬静;淡泊。
【白话】凡兵戈甲胄之类,都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以清静淡泊为上策,不以骄傲贪欲的心态,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若是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愿。吉庆事以左边为贵,凶丧事以右方为贵。不主攻的偏将军站在兵车左边,主攻的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是按丧礼仪式来排列。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看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置有关善后事宜。所以君子崇尚以德服人、以道化人,绝不轻易发动战事。
277. 师①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师:军旅,军队。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且荆棘丛生。所以大战过后,杀伤和气,上天用恶劣的天气来回应,必有荒年。
278.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缭(liáo)子)
【白话】十万人的军队一出动,每天耗费千金。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最好的胜利;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胜利。
279.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拯救叛乱、讨伐暴君,称为义兵,用兵坚持正义可称王;敌军攻打我方,不得已而起兵应敌的,称为应兵,因保卫国家的精神必能战胜;为小事争强斗狠,压制不住愤怒的,称为忿兵,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必会战败;贪图人民的土地、财宝,称为贪兵,只有贪欲而没有良心必然破败;自以为国势强大,夸耀人口众多,想在敌人面前逞威风,称为骄兵,因骄傲自满而轻视敌军必被消灭。这五种情况,不仅仅是人情事理,也是天道的法则。
280.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①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置:任命;任。
【白话】出师用兵为国家的大事,也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国运、人命全系在将帅身上。所以先王(指文王)特别重视,在任命将帅时,不能不加以审慎考察。
十四、将兵
281.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卷三十三 孙子)
【白话】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婴儿那样关怀照顾,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共赴险境;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心爱的儿子那样尽心爱护,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生死与共。


伍、敬慎
一、微渐
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①;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
【注释】①庆:福泽。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白话】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树立名声;恶行不积累也不足以身败名裂。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所以日积月累,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
284. 夫(fú
)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niè)①,足可搔而绝,手可擢(zhuó)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lóng)②砥砺③,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櫱: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亦泛指物始生。 ②砻:磨。 ③砥砺: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砺,质地较粗的磨刀石。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285.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zòng)①,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从:“纵”的古字。放纵。
【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286. 盖①明者远见于未萌,知②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cáng)③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①盖:发语词,提起下文,无义。 ②知:“智”的古字。聪明;智慧。 ③臧:“藏”的古字。隐藏。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在事情还未萌生前就能预见,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形成前就能避开;祸患大多藏在隐密细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287.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意谓,就办事方面,无论大小,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远大的志向、长久的规划,否则忧患就在眼前。
288.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①。’”(卷一 周易)
【注释】①苞桑:桑树的根。
【白话】孔子说:“凡是招致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败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理稳定。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安而国家可以永保。”《易经》上说:“心中时时警惕着,将灭亡了!将灭亡了!天下的治安,就像系在坚固的桑树根上一样安稳。”
289.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无知其穷极时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灾祸啊,福气倚靠在旁;福气啊,灾祸潜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它们转化的微妙呢?意谓人遭祸能反躬自省,断恶修善,则祸去福来;人得福却骄奢淫逸,则福去祸来。
290.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jiāo)头烂额,反为上客①。”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fú
)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注释】①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反为上客:典故出自班固《汉书?霍光传》。有客人看见主人家烟囱是直的,灶旁又堆放木柴,好心劝告主人将烟囱改建成弯的,并将木柴搬走,以免发生火灾。主人不听劝告,后来果然失火,幸好邻里将火势扑灭。主人为了答谢邻家,便设宴款待救火的人,却将提出建议的客人给遗忘了。
【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贵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仅仅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291.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卷二 尚书)
【白话】不尊重他人,随意轻慢戏弄,就会丧失做人应有的道德;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于不能自拔,就会丧失自己原有的志向。
292.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①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注释】①御:使用;应用。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时,箕子感叹说:“纣王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
293.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图谋难事要趁容易的时候下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入手;天下的大事,必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只是踏踏实实从小地方做起,最终能成就大事。
294.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chán)①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注释】①镵:刺;锥。
【白话】庞暖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魏文侯曾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时,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用扎针来疏通血脉、下有副作用的汤药、动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二、风俗
295.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①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靡:无,没有。
【白话】众贤臣在朝廷内能和睦相处,那么朝廷外的万事万物也能和谐共荣。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平安宁的。
296.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jiǎo)①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②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徼:通“侥”。 ②请谒:请求;干求。
【白话】内心肃然恭敬,谨慎地修养德行。有罪恶的人不会心存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恐惧,想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无处可行,想送礼贿赂的也没有作用,这样民心也就平和无怨了,这就是“正俗”。
297.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①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
【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守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名邀功,勤劳于国事而没有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守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安定太平的气象。
298. 古之进①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进:进仕;出仕。
【白话】古时候出仕做官,靠的是修养德行和改造命运;现在做官,靠的是贿赂和势力来取得功名富贵。
299.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①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注释】①诲:引诱;诱使。
【白话】处上位的人轻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残,盗寇就计划要攻打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会引人偷盗;容貌打扮太过妖艳,就会引人淫龘乱。
300.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①,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②,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遂事:往事;已经完成的事。 ②旬:时间;光阴。
【白话】人的过失在于为死亡悲伤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对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总是常说“既然已经如此”,又喜欢争辩过去的往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就这样一直到老。
三、治乱
301.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①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②多忠臣,劳政③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注释】①贼:害;伤害。 ②逸政: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 ③劳政:劳役繁重之政。
【白话】《黄石公记》上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和是德行,刚强是贼害。柔弱者能感召仁义志士的帮助,刚强者容易遭受怨恨。舍近求远的人,花费精力却毫无收获;舍远求近的人,安逸而有好结果。安乐舒适的政治下多出忠臣,劳役繁重的政治下多出乱民。所以说,一心扩大领土的君王,朝政会荒废;力求实行仁政的君王,国家就会强盛。保住自己所拥有的则心安理得;贪图别人所拥有的则残暴败亡。残暴败亡的政治,虽然一时成功,最终也必然失败。
302.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五刑者,谓墨劓膑宫(宫下旧有割字,删之)大辟也。而罪莫大于不孝。要(yāo)①君者无上,事君,先事而后食禄,今反要君,此无尊上之道。非②圣人者无法,非侮圣人者,不可法。非孝者无亲。己不自孝,又非他人为孝,不可亲。此大乱之道也。”事君不忠,侮圣人言,非孝者,大乱之道也。(卷九 孝经)
【注释】①要:要挟;胁迫。 ②非:诋毁;讥讽。
【白话】孔子说:“古代五刑所属的犯罪条列,有三千条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的存在;诋毁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诽谤行孝的人,是心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人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303. 上下交征利①而国危矣。征,取也,从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于篡弑。(卷三十七 孟子)
【注释】①征利:取利。征,夺取。
【白话】上至国君,下到百姓,大家互相争夺利益,必导致弑君篡位,国家就危险了。由此可知,不讲道义、只重功利,天灾人祸就避免不了。
304.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①不祥,东益,东益宅也。信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③焉。夫(fú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④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⑤,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益:增加。 ②信:果真;确实。 ③与:在其中。 ④释:废弃;放弃。 ⑤伏匿:隐藏;躲藏。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向东边扩建住宅是不吉祥的,真是这样吗?”孔子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边扩建住宅不在其中。损人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老人不教育后代,年幼的人不肯学习,是社会风俗的不祥;圣人隐退不出仕,愚人专权独裁,是天下的不祥。总之,不吉祥的事有以上五种,向东边扩建住宅并不包括在内。”
四、鉴戒
305. 夫(fú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就好比是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使船翻覆。君主由此来思考危机,那么危险就可想而知了。
306.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①不闻其过,不知稼穑(sè)②之艰难耳。至于甚者,乃不知名六畜③,可不勉哉!(卷二十九 晋书上)
【注释】①骄盈:傲慢自满。 ②稼穑: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③六畜:指马、牛、羊、鸡、狗、猪。
【白话】将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不担忧不富贵,不担忧别人不敬畏,要忧患的是过于骄奢而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农耕劳动的艰辛。更过分的,甚至连六畜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还不应该勉力上进吗?
307.
孟子曰:“离娄子(无娄子之子)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③,不能成方圆;师旷④之聪,不以六律⑤,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言当行仁恩之政,天下乃可平。……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但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为政。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能独自行。(卷三十七 孟子)
【注释】①离娄子:传说中的视力特别强的人。 ②公输子:春秋时鲁国巧匠公输班,或称鲁班。班,或作“般”、“盘”。 ③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④师旷: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 ⑤六律: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白话】孟子说:“就算有离娄先生的极佳视力,有公输先生的高超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精确的画出方形、圆形;就算有师旷的辨音听力,如果不按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道德修养,如果不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说,只有善心还不足以从事政治,只有好的政治制度,它也不可能自己实行。”
308.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君主,都想长久保住天下,为何原因会失去呢?”太公说:“那是因为不能谨慎选择适当的人才。凡为人君者,必须注意六守以选拔人才,并谋划三宝以经营事业。所谓六守,一是仁,二是义,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称为六守。”文王又问:“如何慎重选择符合六种德行的人呢?”太公说:“给他财富,观察他是否不触犯礼法;给他高贵的地位,观察他是否不骄傲自大;授予他重任,观察他是否不独裁专权;使他处理事务,观察他是否不隐瞒实情;让他身处危难,观察他是否能临危不惧;让他处理事变,观察他是否能应变无穷。富裕而不触犯礼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这就是仁;高贵而不骄傲自大,是心中存有义理之明,这就是义;授予职权而不独裁专政,是心中存有忠诚之操,这就是忠;处理事务而不隐瞒实情,是心中存有诚信之行,这就是信;身处危难而能不恐惧,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这就是勇;处理事变而能应对不穷,是心中具有机智之略,这就是谋。人君应慎重选拔具有这六项的人,加以重用。君主不可将处理三宝之权利给与他人;给与他人,君主将丧失权威。三宝乃是大农、大工、大商三种经济组织。具有六守之贤才众多,则国家昌盛;三宝之经济制度完备,国家就能安定。”
309.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①莅民②,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临国:治理国事。 ②莅民:管理百姓。
【白话】景公问晏子说:“执掌国政管理人民,应该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应该忧虑的事有三件:忠诚爱国的臣子不被信任,这是忧虑之一;受信任的臣子不忠诚,这是忧虑之二;国君与臣子不同心,这是忧虑之三。所以贤明的国君身居高位,没有忠臣不受信任,也没有受信任却不忠心的现象,因此君臣同一条心,百姓也就没有怨言了。”
310.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①沟池②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佼作反)③,君修法讨臣,臣慑(shè)④而不敢咈(fú)⑤,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shū)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注释】①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②沟池:护城河。 ③忧佼:依据清朝孙诒让《墨子闲诂》,为“爱佼”,意思是爱私交。佼,通“交”。 ④慑:恐惧。 ⑤咈:违背;违逆。
【白话】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都不能有效防御,却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不愿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赐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的士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来惩治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圣明睿智而不过问政事,自以为国家安稳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国君信任的人不忠诚,忠于国君的人却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储藏和种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赐不能使人高兴,诛罚不能使人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出现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守护城池出现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必定沦陷。这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定遭殃。”
311.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卷四十 韩子)
【白话】十种过错:一是奉行对私人的小忠,那就会损害大忠。二是只顾小利,那就会破坏大利。三是行为乖僻又自以为是,对待诸侯无礼,那就会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四是不致力于国事,而沉迷在声乐中,那会让自己陷入穷途末路。五是贪婪固执又追求私利,那是亡国丧身的祸根。六是沉迷于女色歌舞,不顾国家的政事,就会遭受亡国的灾祸。七是离开朝廷到远方遨游,忽略谏议大臣的劝言,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有过错而不肯听忠臣的劝谏,却一意孤行,那就是自毁名誉,受人讥笑的开始。九是不考量国内的力量,而依赖国外的诸侯,那就有国土被分割的忧患。十是国家弱小而不讲礼义,又不任用直言的谏臣,那是断绝后嗣的趋势。
312. 亡国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骄,必自智,必轻物①。自谓有过人智,故轻物,物,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注释】①物:人;众人。
【白话】亡国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骄傲,怠慢贤士;必定是自作聪明,专独刚愎;必定是轻视一切人,所以才会招来祸患。
313. 故礼烦则不庄,业众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礼节太过繁琐就不庄重,事业繁重则绩效不彰,政令太苛刻则人民就不听从,禁令过多就无法执行。
314. 鸟穷①则噣(zhuó),兽穷则攫(jué),人穷则诈,马穷则逸②。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穷:困窘;窘急。 ②逸:逃跑。
【白话】鸟被逼到困境就会用嘴啄斗,兽被逼到困境就会用爪夺取,人被逼到困境就会出现欺诈行为,马被逼到困境就会逃奔。从古至今,没有逼迫臣民走投无路,而君王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31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贪得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该警惕戒备的事:少年时,血气尚未稳定,应该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纵在色龘欲上;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应该警戒,不要争强斗胜,而应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316. 古人阖棺之日,然后诔(lěi)①行,不以前善没(mò)②后恶也。(卷二十九 晋书上)
【注释】①诔:哀祭文的一种。是叙述死者生前德行、功业的文体。 ②没:掩盖。
【白话】古人盖棺之后,再来写诔文哀悼,论定品行,不用以前的善行掩盖后来的过恶。
317.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有三种借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他人,明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效法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五、应事
318. 位也者,立德之机①也;势也者,行义之杼(zhù)②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机:织布的器具。 ②杼:织机的梭子。
【白话】职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纺织机;权势,好比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纺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万物和顺,人伦关系端正。
319.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①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曲:周遍;多方面;详尽。
【白话】圣人隐居以避开祸害,安静沉默以等待时机。小人不知道灾祸和幸福从哪里来,一有举动就会受到刑罚,即使费尽心机想防备,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32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稳,然后才可以行动;必先换个角度为人着想,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再开口说话;必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养这三点,所以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
32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九个方面值得深思熟虑。观看,要慎思看得明白;听受,要慎思听得清楚;脸色,要慎思表现温和;容貌态度,要慎思谦恭有礼;发言,要慎思诚实不欺;做事,要慎思认真严谨;疑惑,要慎思请教提问;发怒,要慎思会有后患;每有所得,要慎思合于道义。”
322.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之,微言而笃行①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②也。(卷三十五 曾子)
【注释】①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②战战:戒慎貌;畏惧貌。
【白话】君子德学广博,而以浅薄自守;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别人之前,说话在别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要考虑会招致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会有祸患。所以君子应终生保持这种谨慎戒惧的心。
323.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欲迟,行欲疾。(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讲究实行,不多言、不空谈。
32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①,跲,踬。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ù)②,疚,病。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跲:窒碍,指言语受阻而不通畅。 ②疚:困惑;愧悔。
【白话】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而站不住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发生困难;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莒父,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问政事。孔子告诉他:“政治不能要求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因为操之过急,反而不能达到成效;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326.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①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三君:晏子事奉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
【白话】我(晏婴)听说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样,但我的心意也不是三心二意。
327.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①,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通:合计;总计。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属于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属于财用危机;连三年的储备都没有,那就是国不成国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储备食量;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储备食量。按三十年计算下来,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灾的荒年,人民也不致于挨饿,这样,天子每天都能安心地奏着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32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当如始,不当懈怠。(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审慎面对事情的结尾,就像刚开始一样,至始至终谨慎对待,那就不会失败。
329. 诗曰:“靡①不有初,鲜(xiǎn)②克③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靡:无,没有。 ②鲜:少。 ③克:能够。
【白话】《诗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奋发有为,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的。”所以说,不能自始至终贯彻善政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330. 蒙①以养正②,圣功也。(卷一 周易)
【注释】①蒙:蒙童。 ②养正:涵养正道。
【白话】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一项神圣的功业。

七、养生
331. 治身,太上①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②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太上:最上;最高。 ②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
【白话】养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和欲望,这只注重在养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332. 和神气,惩(chéng)①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②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释】①惩:克制;制止。 ②适:节制;调节。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虑,避免风湿邪气的侵入,节制饮食,适当控制嗜好欲望,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陆、明辨
一、邪正
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只能扰乱他人而已。”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注释】①美:善;好。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善举,不促成别人的恶事。小人相反,见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恶事便赞成,这是天理所不容的。”
335.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遮掩别人的过错来长养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则诋毁他人的善心善行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è)者,好称说人恶,所以为恶也。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谤毁也。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君子憎恶宣扬别人过失的人,因为做人应该包容掩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因为上级有过时应该规劝而非背后毁谤,若不听从则可离开,若背后毁谤,则有失忠厚;憎恶有勇却不遵守礼法的人,因为容易以下犯上;憎恶果断而不通事理的人,因为那样往往容易败事,而又损人。”
337.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①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gào)②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①务:追求;谋取。 ②训诰: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能坚守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行动前一定审思行动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实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告诫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来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实道德来使自己心灵安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二、人情
338.
人有六情①,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②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③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注释】①六情:人的六种欲求。《韩诗外传》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②因:顺;顺应。 ③去:距离。
【白话】人有六种欲求,违背了,国家就会紊乱,合理地顺从就能带来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会依据人情事理,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也一定会随顺人民愿望,而用道义加以规范。义理简明而又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令。
339.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①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注释】①周:遍;遍及。
【白话】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为,而君主却看不见,没有做出利益国家的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的智慧难以尽见这些近臣为恶的一面,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340.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①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注释】①致:招致;招引。
【白话】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会喜悦;君王作恶,连子孙都会埋怨。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的君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且影响久远;假如违背,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34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我听说忠诚善良可以减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评,没听说倚仗威势能防止抱怨的。
342.
周公谓鲁公①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②。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恶逆之事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最初周武王分封鲁国给弟弟周公旦,后因周公留辅天子而改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 ②以:任用。
【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对老臣旧友,如果没有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343.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tè)①,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慝:邪恶。
【白话】君子所厌恶的异常行为有三种: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喜欢改变常规。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就会离经叛道而惑乱风俗;喜欢改变常规,就会轻视法令而扰乱制度。所以,对于名声不以苟且的流传为贵,对于行为不以苟且的难事为贵,只有遵循礼义才是可贵的。纯正的德行毫无偏邪,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动,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动,虽有行动但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了还能及时回头,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三、才德
344. 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与其每次建言都适当而被采用,不如看存心是否合乎仁义。
345. 故作者①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作者: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白话】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而应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的道统;不应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

四、朋党
346.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dàng)荡。”荡荡,平易。(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尚书?洪范》上说:“不偏私,不结党,先王的正道平坦宽广。”
347.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①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比周:结党营私。
【白话】君主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的人被任用,不结党的人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却被处死,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五、辨物
348.
贤者狎①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以善”之以,本书作之)恶。(卷七 礼记)
【注释】①狎:熟悉;亲近。
【白话】对于贤德的人,应亲近学习而又礼敬尊重,内心畏服而又孺慕爱戴。对于喜爱亲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嫌弃憎恶的人,要了解他的长处,并且明白对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泰:安舒;安宁。
【白话】孔子说:“君子内心谦恭,所以自在舒泰而不骄傲;小人内心骄傲,唯恐失去尊严而处处牵挂,所以无法安详自在。”
35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有理而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欠佳而舍弃他可取的言语。”
351.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①;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②。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③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注释】①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②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著名铸剑工。 ③非特:不仅;不只。特,仅、只是。
【白话】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位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铸剑的欧冶子。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鉴赏的人。善于鉴赏的人能搜集到珍贵的宝物,且会让珍贵的宝物愈来愈多,那就不仅仅止于十倍了。由此可知,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52.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①而已矣!(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靡:引申为潜移默化;沾染。
【白话】古书上说:“不了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然啊!
353.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仁德能胜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如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正在燃烧的木柴,火不能熄灭,便说水不能灭火,这种说法与不行仁政相比更为严重。因为只会让大众连信心都丧失掉。”
354.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①;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②;失其守者,其辞屈。(卷一 周易)
【注释】①枝:像闲枝一样分散的样子。 ②游:虚浮不实。
【白话】将要叛变的人,说话时流露出惭愧;内心多疑的人,说话毫无条理,像树枝一样分散杂乱;吉祥善良的人,话少而且话好;性情浮躁的人,话多而且杂乱;诬害善良的人,言辞飘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辞表现出理亏。
355.
国家将(旧无将字补之)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相,上天会预先出现灾害,用以谴责和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要自我反省,又会出现怪异现象,加以警告且让人畏惧;再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见,上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阻止一切败乱的行为。
六、因果
356.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祸福,唯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也。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修德无小,则天下赖庆也。尔惟弗德罔大,坠①厥宗②。苟为不德无大,必坠失宗庙,此伊尹至忠之训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坠:丧失。 ②宗:宗庙,这里代指国家。
【白话】上帝没有亲疏贵贱的分别,所以赐福、降灾没有一定,对行善的人就赐给各种吉祥,对作恶的人就降给各种灾祸。你们行善修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善小德,天下人也会感到庆幸;你们只要所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导致亡国。
357.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①,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地妖:大地上所发生的反常怪异之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杜预注:“群物失性。”孔颖达疏:“言其怪异谓之妖。”
【白话】国家的存亡祸福,都决定于国君自己。自然的灾害怪异,是不能强加给人的。由此可知,祸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灾地变是在警示我们,应当改恶向善才能转祸为福。
358. 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卷四十 贾子)
【白话】见到吉祥的瑞兆却去做恶事,吉祥反而会变成灾祸!
359.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huàn)①。孽,灾也。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逭(huàn):逃避。
【白话】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弃恶扬善;自身造作罪孽,不知悔改,灾祸就不可能逃脱。
360.
圣人执左契(qì),古者圣人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而不责于人①。但执刻契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代借贷财物时所用的契券,竹木制成,劈为两片。左片叫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此句是说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而不求回报。契,契约。责,索取、求取。责,责令、要求。
【白话】圣人待人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给与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圣人执左契一样;无德者待人就如同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与人。天道毫无偏私,永远降福给与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6:28 , Processed in 0.1523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