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07|回复: 0

[转帖]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发表于 2006-12-9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44 编辑

<P><STRONG>转帖]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STRONG></P>
<P><STRONG>                                                                 <a href="http://www&#46;hsfj&#46;com/Article/UploadFiles/200605/20060530210136468&#46;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46;hsfj&#46;com/Article/UploadFiles/200605/20060530210136468&#46;gif" border=0></A></STRONG></P>
<DIV>
<P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br>亲爱的儿子:<br>   尽管你伤透了我们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了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了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明确,通篇字迹了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有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走过,我和你妈看着熟悉的字体,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br>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女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br>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天荒地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2004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有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备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br>                                                         一位辛酸的父亲</STRONG></FONT> <br>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2002年,一对大学生父子的故事就曾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陈老汉的儿子小良考上了大学,成了全家乃至全村人的骄傲。然而儿子并没有如陈老汉所愿在大学校园里刻苦攻读,而是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写给家里仅有的十几封信中,“要钱”是惟一的内容。最后,只拿着大学结业证离开校园的小良在老父亲的视野中“蒸发” 掉了。那以后,找到儿子就成了陈老汉最大的愿望。哪怕儿子“真正混不下去了回家也行,老父老母也养着”。这还不算,整个故事中最血腥的部分在这里——“供小良读高中,上大学所化的六万多元钱中,四万多元是陈老汉和妻子卖血换来的,卖出的血量能装滿两个汽油桶。”</STRONG></FONT> <br>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2004年11月1日,南京大学校园里张贴出了“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以上这两则父子的故事狠狠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后响已超出了南京大学学校本身,引发了社会各界层的热烈讨论。此间一些资深教育专家认为,这封信很可能是出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之手。但是这封信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缺乏良知,缺乏孝敬心,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教育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反思。</STRONG></FONT> <br>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一位教育专家的话</STRONG></FONT> <br>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br>   几天前,我在路边的拉圾桶里发现了一只被垃圾活埋的小狗,那只狗是邻居的一个小孩前一天才买的,他和几个孩子将小狗玩腻了,就干脆把它活埋了事。想象他们在活埋小狗时,那种对弱小生命发出的哀鸣不但置若罔闻,而且被刺激得又笑又叫的场面,我的心颤栗了许久,许久……<br>   我想问:为什么在这些孩子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残忍的种子,不懂得尊重生命,甚至是漠视生命的存在?当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在为自己培养的一个个所谓的“高材生”,“状元生”而沾沾自喜之际,有没有认真反思过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和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新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教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境:毒气室是有学有专长的工程师所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所毒杀,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所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您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br>   我想请每个教育工作者放下手上的工作,郑重地思考这个问题:“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标,“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STRONG></FONT> <br>
<P><br></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9 13:01:35编辑过]


   Ё Ё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0 17:23 , Processed in 0.1052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