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33|回复: 6

打扫卫生的时候,转念业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发表于 2025-1-1 2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也会让别人起烦恼。


诸法的本性是不垢不净的,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


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整齐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而然就消净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比丘非常愚笨,教什么都学不会,一个字也记不住。最后佛让他扫地,并且扫地的时候心里观想:我打扫的不是灰尘,而是我的业障,我的烦恼。


他非常虔诚,对佛说的话心里没有丝毫怀疑。就这样,他每天扫地的时候心里都不断地这样想,最后他清除了自己所有的业障与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这也是一种消业积福,开悟证悟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不用呢?这些灰尘,不干净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烦恼业障、分别执着。


我们把这些都擦掉,把家里打扫干净的同时,我们的心地也会越来越清净,自在。这都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法,但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不愿意消除业障吗?你不愿意遣除障碍吗?如果愿意,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还是对佛法没有具足的信心。
  
自己的家就是净土,就是佛国,我们把它打扫得干净整洁,就是庄严佛净土,这就是发心动机,转念消业。


能够转心,才能消除业障;能够转心,才能降服烦恼。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最直接、最殊胜的方法。我们天天打扫卫生,为什么不这样发心呢?还是没有智慧!
  
如果有智慧,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修行。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没有什么难的。


没有智慧就难,心里总有矛盾、冲突与障碍。心不正,不会有正事;心不净,不会有清净。


把心修好了,一切都会好。身体能健康,家庭能和睦,工作能顺利,一切一切都会吉祥圆满。我们这样学佛修行,才能解脱,才能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9: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摧魔智剑

持慧剑弓矢,破惑无明阵,遣除四魔畏,降魔勇前礼。
人落妄念网,遭魔幻术擒,能拔心中箭,窍诀于此宣。
智士汝梦中,尚且奔安乐,此世谁阻荣,谁推入衰损?
兴盛衰败道,世人共历经,若能随意入,谁愿往衰处?
地狱焚烧等,剧苦恒无尽,若有制造者,谁人不嗔彼?
大魔暗深藏,彼依五手印,于天等三众,常逼虐如奴。
真相虽如是,众生不了知,未曾作筹谋,摧毁魔骗术。
高慢拽低谷,贪执他缚己,吝结能抛己,嗔伤他焚己,
妒击他毁己,傲慢贪悭吝,嗔怒及嫉妒,厉魔五幻术。
昔缚我内心,令失安乐故,呜呼何不见,自入此心魔?
知此刹那间,不伴此大敌,狡魔懵愚者,慧光驱痴暗。
执握光明剑,破魔五手印,深入大魔穴,诛杀灭无余。
对境近在前,随眠未曾断,非理作意力,萌生增贪等。
无境何所贪,无心谁能贪,无惑如何贪,是故知缘起。
谁贪无实境,有实无情聚,多尘可细分,尘亦析方分,
远离自性法,犹如水泡住。心乃多自性,彼者之一分,
细究无所住,亦无所执取,五眼不能见,谁能贪爱彼?
若于众多分,一一非贪执,此外无贪境,于何欲贪执?
观察生贪者,有实或无实,如境之实有,不见有贪者。
是故不欲舍,此贪前非有,后际亦不住,缘生骤然法。
贪境及贪者,因生刹那灭,无常如闪电,谁能贪于谁?
如是悭嗔等,一切境有境,皆以此推理,各自观察破。
如是境有境,终不得有实,有实之自他,究竟为何物?
无实性非我,离作如虚空,故实无实法,二我本体空。
如是胜义性,不得如虚空,妄念缘取故,徒生诸灾祸。
今修无所缘,有缘诸习气,消于自性界,坚信此法理。
于无而现法,贪执极强烈,贪执非应贪,招致千般苦。
三十六不净,形相各差异,男女等身躯,何欲相拥触?
血粪尿湖中,住有脏虫城,彼若有应贪,理当示谓此。
如是不净性,为贪所欺惑,沉陷苦泥中,全无可信物。
随时坏灭法,观察无功德,多种过患处,缘于此实法,
非但不贪执,当观如粪池,极其生厌离,何故贪此缚?
不得圆满福,力弃此劣法,招十万利乐,自离无实质,
从中取实质,自所拥有物,有何不能舍,理当乐施舍。
人为魔幻惑,众生不自主,呜呼屡漂泊,轮回旷野中。
彼等于昔日,怀胎生我时,视如心头肉,尽己力养育。
如是慈爱心,若能自作主,必定永不舍,然依生死夺。
十方诸众生,皆如我求乐,由痴背弃乐,呜呼观我母。
长久慈爱缚,死遭别离苦,如今相逢时,谩骂同陌路。
狂魔扰乱心,嗔等刺痛疾,恒常入其心,母岂不损毁?
无怙漂轮回,久受难忍苦,于诸众生亲,智者谁不悯?
故于诸众生,非但不应嗔,反应极慈爱,如母于爱子。
本需我养护,彼偶得福乐,我若嫉恨彼,呜呼谁惑我?
他人之富贵,毫未从我夺,此者纵无有,我亦了不得。
彼等纵皆成,德海圆佛果,亦不断我德,何故我嫉彼?
慢福所压者,福乃善行果,彼慢毁彼故,彼是应悯处。
具过此者上,有多功德者,于彼尚不嫉,何故嫉劣者?
世间有无数,劣者具德者,谁使谁缘劣,嫉妒毁己缘。
故于他富足,非但不嫉妒,如贫得宝藏,欣悦极随喜。
若思我功德,超胜其余者,我非昔有德,因缘暂时生。
我依有为缘,他众亦复然,由此谁能遮,胜我具福者?
众生心相续,我非现量见,如何能断定,无胜我德者?
我具傲慢等,烦恼众过患,随逐苦浪漂,生死轮回海。
此德有为性,骤然依他缘,可坏之有法,何故我增慢?
人熏功德如,芝麻熏花香,掺杂有漏垢,我有何可悦?
种姓貌财等,功德上有上,不可胜数者,观彼我最劣。
无过具德众,心尚住平等,多过骄慢我,何傲当呵责。
因以微功德,贡高而自满,多过住我心,何不视极劣?
慢垢若全无,尔时我殊胜,如此具我慢,有谁较我劣?
无我有为蕴,依缘执实有,功德纵如海,我有何可慢?
有慢等期间,知己最卑下,当如温良马,敬众护威仪。
如是善观察,二谛定解中,数数修习已,彻净显现执。
空而依众缘,幻化轮回城,未察悦意相,如幻而受用。
文殊大慧光,明咒明灯光,心中明现时,焚尽密林障。
文殊勇识尊,大悲化慧剑,斩魔五幻术,我执烦恼魔,
此后不复生,昔有无余迹;于真实性中,若以诛法诛,
如毁三脚架,摧灭天子魔;如种焚无芽,灭除蕴之魔;
如油尽灯灭,死主魔灭亡。尔时摧四魔,勇士狮奋迅,
断绝轮回流,恒常无畏行。摧魔大阵门,善巧慧光道。
正语开显善,祈愿诸众生,战胜四魔已,成文殊金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借禁语来排除日常生活中无止尽的闲聊,且只念诵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将进步神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2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 · 净行品》经文全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闵崮橇Α⑺嘉┝Γ吭坪蔚锰N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

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2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的愿力没发好,全部都叫有漏的福报!

很多人会有一种心态,为了世间的好生活而乐于慈善,“我要多做慈善,多做好事,这样我今生来世就一定会非常好,有很多福报可以享用……”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所播种的功德变成有漏的福报。  
无论是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盖庙、盖塔、建佛像、印经;还是做慈善事业,布施给穷苦人衣物,帮助病患者,资助贫困的学生上学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如果你的愿力没发好,全部都叫有漏的福报。
有漏的福报是什么呢?如果在累积资粮的同时,没有具备空性智慧,所得到的福报会随着我们享用的方式和次数,逐渐漏失,这就是有漏的福报。
它是会跑掉的福报,它只是能让你暂时享受的福报,还不能成为脱离轮回的来源。如果一个人不想了脱生死、脱离轮回,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他做再多善事,也无法成为究竟解脱之因。  
比如,我们面前摆满鲜花供佛,这很好。如果你不好好发愿是为了一切众生以及自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供花,那你供花的功德就有漏了,可能会让你来生投胎成俊男美女。
很多人觉得这不错啊!我喜欢投胎成俊男美女啊!可后面会有一堆麻烦跟着来了——采花贼一大堆,花痴也不少,很多人会因此惹来众多麻烦。  
有些人喜欢布施,施财很多。越是喜欢施财的人未来就越有钱,因为他播种的就是这个因嘛,所以就会得到财富丰饶的果。
可财富多了,贼就开始惦记了;外贼不惦记,家贼也惦记,所以,有了很多财富之后,也不一定会快乐。  
总之,供佛也好,布施也好,我们大乘佛子行持一切善法一定要有出世间的念头——是为了自利利他,为了脱离轮回苦海,为了成佛!
这样我们可以越来越庄严,不管是男生相也好,女生相也好,都会让你生得庄严,获得尊重。这种庄严不只是相貌好,更有内心的庄严,这是来自三宝加持的庄严啊!

看到别人做了功德,有了福报,就都要高高兴兴去随喜。除了随喜世间拥有的财富、权力等等这些有漏的福报,更要随喜出世间的一切财富,多多发愿早日脱离轮回苦海!  在轮回的过程或世俗的生活中,我们虽然累积了一些福报资粮,但若从一开始前行的发菩提心,中间正行的空性见,到结行时回向一切众生等没有圆满,所得的福报就不会长久。
因为我们累积资粮时,常常夹杂众多的杂念、贪念、为己求福报的自私念等等,善念便难以成熟,所产生的福报就都是有漏的。  
如果大家不惜福,不常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一旦失去正知正念的时候,这些福报就会漏失掉。偷走福报的心贼最难防,会让你行善多年,也无法感到有所回报。
没有如法实修,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偏差,让你越来越执著,与正法背道而驰。不能如法实修,最后连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心都会失去;
不能对净化业力产生真正的效用,所积累的福报资粮也会一边储备一边遗漏,就谈不上证悟与离苦得乐。  让心出离世间,好好做人,好好尽责!出离心是让我们的心不要执著世间,而我们仍然要在人世间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做好自己的本份!
如果一个修行人,精通经律论三藏,懂得很多佛法;学习了慈悲和智慧,又可以清净地守住戒律;甚至日日夜夜身口意都能精进修法;
只要他对人世间还有执著,心不厌离世间八法,心不能完全出离,终究还是在生死轮回中。虽然,他所修行的一切,有很大的功德,但却还是得不到究竟解脱之道。  
当我们守了戒律,具足了菩提心,身口意常常很努力地修行,当然也会有很多福报,但无漏的福报会成熟在有漏的因缘上。
当心执著在世间,福报会让你再来这个人世;所有这一切会颠倒成熟在世间法上,比如获得一些名与利,但你曾所修的一切,会被这滚滚红尘所污染。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21: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6 23:51 , Processed in 0.13396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