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25|回复: 6

净慧老和尚谈心中心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发表于 2024-7-29 19: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22:18 编辑

    净慧老和尚谈心中心法
    .
    元音老人是在佛教界很有影响的一位引导修行的老人家。转眼之间,他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五年了。我每每看到他的书,经常怀念这位老人家。

    我跟元音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在不经常接触元音老人的这些人来说,最早读到他的书、读到他的开示的可能就是我。另外,可以说很认真地读他的书的,可能也是我。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是1990年的时候,元音老人的一位弟子,到北京去见我,带着一本元音老人的《略论明心见性》。希望我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在刊物上发表他这篇文章。

    我看了以后,觉得文章很好。当时我主编两份杂志,一份是《法音》,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另一份就是《禅》,河北省佛教协会的会刊。因为我又是当主编,又是当校对,要发表文章,我要校对。在校对的过程当中,我就很仔细,每一次有文章要刊登,我起码要看三次。所以对《略论明心见性》这篇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讲得非常好!不仅是讲见地上的话,也确确实实接触到功夫上。见地有时候从书本上能够摸索一二功夫那就不行。功夫上一定是行到才能说到,行不到说不到元音老人在那本书上面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功夫,那种见地,都是他行到见到,然后才说到的

    我看老人家这篇文章是讲禅的,就把这篇文章,分作四期在《禅》上发表。因为好像也是人家记录以后再整理出来的,有个别的字、句子还带有一些口语,也就作了一些适当的文字润色。

    这篇文章刊出来以后,《禅》刊的读者反响很强烈!有很多人写信,希望印成单行本。我们在广大《禅》刊读者的要求下,1991年就出了单行本,这好像也是我们河北佛教协会最早出的一本书。要出单行本的时候我们也征求了老人家的意见,老人家也同意了。

    所以说到元音老人的禅法,或者说,谈到把他弘扬的心中心法门推向广大佛教界的,是《禅》刊做了第一步的工作。以后《禅》刊也陆续发表过老人家的一些文章。一直到他圆寂以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篇文章在《禅》刊上发表。因为《禅》刊是专门弘扬禅法,弘扬次第禅、如来禅和祖师禅,但主要的还是弘扬祖师禅。

    从我的印象来讲,元音老人不仅在禅宗修行方面的见地很透脱,功夫也很深入!哎,功夫很深入!可以这样说:他所说的法,法是正见,或者说他的见地是正见,他的功夫也是真正的功夫。他老人家末后的一段因缘,就是放光动地!那就是他老人家修证功夫的真实体现!

    所以我也希望,看元音老人的书的广大读者,要很好地学习元音老人的正见、正行。有正见地,有真功夫,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佛法不是知识,是实践。佛法的正见,固然是要从学习当中来,但是佛法的正见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学习上,那“正见”是不稳定的。所以只有见地,没有功夫,容易产生邪见;反过来,只有一点点功夫,完全没有正见的引导,它又会增长无明。这二者就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功夫不仅仅是打坐。打坐是功夫里边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很少的一部分。功夫一定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当中来培养来锻炼。一个人修行,只在蒲团上有点功夫、有点定力,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来依然故我,烦恼无明一大堆,那没有功夫,那种功夫敌不住生死!

    因为生死是在日用的一切环境当中来正确面对的。生死不是指到了我们眼睛闭的时候才是生死,生死是在每一刹那、每一个心念当中。我们的生命和一切事物一样刹那生灭,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功夫如何面对这个刹那生灭?面对这个刹那刹那的生死?你能够把每一个刹那的心念处理好了,能够正确的面对,末后一着自然大放光明!每时每刻每个心念的问题处理不好,末后一着没有希望!所以说功夫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历境练心。

    我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或者说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都是如何来面对生死、面对生活的最切要的修行理念。这些理念跟元音老人在明心见性上所讲的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我有许多理念的形成,也受益于元音老人的开示。所以对元音老人的去世,离开我们,我同样是很怀念。

    但是,看到元音老人有这么多的弟子在继续弘扬他的法门,修行他的法门,我也很高兴。同时在我身边的护法居士,也有不少人在坚持修心中心法门,我也是非常地欢喜,随喜赞叹!

    (根据2004年河北柏林禅寺访谈整理)

    【净慧老和尚简介】

    净慧老和尚(1933年—2013年4月20日),祖籍湖北新洲。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 14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1951年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虚云老和尚,深受器重,1952年即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1956年至1963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 1979年,在中。。国佛教协会从事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参与创办《法音》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84年起任《法音》主编。同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93年起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今。

    1988年,受河北省有关部门之邀和中。。国佛教协会委派,参与创办河北省佛教协会并任会长,主持河北省佛教的兴复工作。 89年创办《禅》刊。 1988年至1991年期间,协助有明法师修复正定临济寺,开展讲经、传授在家菩萨戒等各种大型弘法活动。从1991年冬开始,主持赵州祖庭柏林禅寺的兴复工作,使柏林禅寺从一片废墟变成殿堂庄严、规模宏大的丛林,建设僧团,弘宗演教。从1993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宣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8年9月正式就任柏林禅寺住持,2000年5月出任河北省佛学院院长。从1982年开始,先后出访亚、非、欧、美、澳诸洲十余国,联谊布道,广结佛缘。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湖北当阳玉泉寺住持、黄梅四祖寺住持,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赵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
    https://fo.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5/02/24853548_0.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30 08:35 编辑

    佛教与科学 - 星云大师全集

    佛教与科学都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而佛教更是在解决人生的问题。

    佛教的内容范围是阐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进而示导解脱,以达究竟安乐的方法。因此,对于物与物心与心心与物的种种关系,都有精辟的理论。狭义的科学通常是指自然科学,即研究自然物质及其现象的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矿物学等,其研究对象,只限于物与物的关系;广义来说,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外,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也包括在内,最近更扩大到人类精神上的探讨,故有「精神科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的开发。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义中,可以发现科学愈发达时,「天启式」的宗教教义愈受动摇,佛教教义却愈见契合,这是因为佛法深知「精神是物质的内涵物质是精神的作用」,所以科学的发现,是不断的印证佛法的合理性、真实性

    佛教是指引科学的明灯

    古代的人类迷信神巫之说,凡「神」所说的都是事实;现代的人类却又迷信科学,凡被科学证实的,都认为是真实不虚。表面上看来,现代人似乎是比较聪明、理智,但又忽略了科学上的知识都是从感官而来的,仍然是变幻无常,今日的定律也会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远不变的佛教所说的种种教理,却是透过佛陀,以他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所发现的自然法则,这个「法」是宇宙本有,历久弥新的。所以,佛学的提倡不仅与科学没有牴触,反而对科学的方法与效用,提供更精确的检证。科学愈进步,与佛教的教义愈见契合;科学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教义合乎科学的辩证

    佛陀说法最重视的就是契理契机,为了让一般人能了解佛法真义,以启发正信,必须应机立说,以配合时下的需要。今适值此科学发达之世,若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说佛法,应是契理又契机之道。实际上,今日科学的若干发现,正可以解说科学家的精神方法和佛法最为相近,而且佛法是殊胜的科学。兹列举一、二说明如下:

    一、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是:时间是古往今来,竖穷三际的;空间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在佛教里,时间的一念、刹那、一昼夜是非常短暂的。在佛教里,说明长时间是以「阿僧祇劫」来形容,意思是无穷无尽,不可言说的;至于空间,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法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量无边的。

    佛陀说:「宇宙是无边无量,重重交参,自在无碍。」《华严经》云:「众生心量局于见闻,不知法性无边无界,今欲开演,先从小世界始,此图外圈应作浑圆如球。」这是说宇宙是由一个小世界开始,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由这样的无数个大千世界,总成为一大圆相的宇宙。所有小世界在这圆球形的宇宙中自在运行,各不妨碍。佛陀早已知道世界是圆的,也知道天体运行的秩序与系统。佛教认为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在成、住、坏、空的四劫中循环,这都与科学理论所说的宇宙论不谋而合。

    佛陀对整个时空的体认是「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换句话说,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在时空一体的时候,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这与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宇宙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四度时空连续区,如无时空的标准,宇宙并没有客观的存在的理论是相同的。

    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展,人类了解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回溯历史并进入未来。这是因为时空受到物质和速率的影响,使原先距离遥远的二点,会变得很近。可以瞬间离开某一星球,到达另一星球佛教认为时空不是常住不变的,时空不光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同时也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如《楞严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可见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

    在佛教里面,小的空间叫微尘。所谓微尘,就是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微细的。这就像牛毛是很微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微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微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佛陀说:「阿那律见阎浮,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科学的理论同样认为感官的能力非常有限,人的确只能洞视分寸,视域以外的景物,即使眼前全无阻碍,也看不见;人的确不能超越光谱的七色,紫以外及红以内的光线,人的肉眼都看不见。人的耳朵构造所能接受的音波,只限于一定的频率范围,而狗就能听到较高频率的音响。所以,人感官能感知的仅是一时因缘聚和的虚妄假相,与真实的世界仍大有距离,唯有佛陀从觉而得知一切真相

    二、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合乎真理的,因此,佛教的人生观能引导人类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例如佛教的重要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非常科学的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

    1.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

    2.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经云:「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句话说,是时间性存在而已也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一朵花,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

    (二)诸法无我

    诸行无常,是从「」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从「」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

    有云: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

    依量子论的观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切事物本性空寂、无有常性的真义。一切物质可以完全变换成能量,储藏于空间中;同样的,空间中弥漫的能量经过聚集后,也会形成物质。犹如水遇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又变成冰,水、水蒸气、冰三者的外在表相不一样,但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知道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变换,在转变中,质量并没有丝毫消灭,也没有丝毫成长,只是方式上的转变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此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成另一形式存在,但这转变并不代表断灭,如佛教所说六道轮回,即是说明此理。所以,在现象上,人与畜生是不同的,但本体上则完全平等,诚如明代屠隆〈戒杀诗〉云:「物我从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

    由此可见,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生实际情况的,它可以引领我们圆满无上的佛果,因此,佛教不但为现时所需要,更是未来一切众生的希望

    佛典合乎科学的验证

    科学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客观,重分析,凭实证,以求出研究的正确结果。佛教经典的组织、结集与传译的作业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严谨等,都合乎科学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一、佛经的组织合乎科学的精神

    东晋道安大师将佛教经典的组织,做适度的区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称为三分科经。

    1.序分:述说经教产生的由来。

    2.正宗分:论说一经的宗旨。

    3.流通分:述说受持本经的利益,复劝众等广为流传。

    其次,诸经的通序「如是我闻」等语,具足六种成就:

    1.如是: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陀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2.我闻:闻成就。阿难亲闻佛陀的说法。

    3.一时: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

    4.佛:主成就。指说法之主。

    5.在某处:处成就。指说法之处。

    6.与众若干人俱:众成就。指闻法的大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此六成就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等相似,又与科学上作者写实验报告相同。实验报告开头必须将实验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仪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记录实验的本文。所以要这样写,是表示此报告的准确性。此种叙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为佛教所采用

    二、佛经的结集与传译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

    佛经的结集是由于佛陀入灭之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破坏佛教,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于是有会众编纂佛语,流传后世之议。佛陀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每次与会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会中诵出三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

    中。。国的佛经,多由梵文翻译而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人员多达三千,译场中有主译、证文、证义、译语、笔受、缀文、刊定与润文等职别。每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组织严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20:44 编辑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若是不圆人,可借高僧大德的著述说明来加以解说以晓大众之疑!
    非是强加自身的意思观念来解说,若所述不符合佛陀正见言论,那岂不是误导众生,入邪见网! !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9: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见性?
    ---元音老人

    ●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
    ●  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人很多东西,但见无所见,不知道谁是张三,谁是李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无念的灵知,能起见闻觉知的功能,即当人的本性。如果我看见张三、李四、茶杯、阳伞等等,那就糟糕了,那是着相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假如你有所见,那就不是真见,所以“见不能及”,“见要离见”,要离开自己的见,才是真见。无所见,那就是你们的佛性。
    ●  什么时候能够了悟这赤裸裸的智慧性,就在什么时候“得其自性智之见宗”。得其自性智之见宗,即识取了自性,契入了大圆镜智,见到了宗旨,也就是明心见性了。
    ●  我们当下念一断,而了了分明,这是什么?!舍此,再去别求佛性,就没有了。不要以为没有三明六通,没有同诸佛力用,就不是开悟、不是佛,并非这一生修行就能有诸佛一样的大神大用。
    ●  第一须开悟见性,就是明白我们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是佛性。不是念头起处是佛性,更不是亲见念头起是佛性。是看到念头起,不跟他跑,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是佛性,这点不要弄错。还有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这里须分别清楚,不可含糊。
    如何见性?
    ●  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冷眼瞥着就明白自己本来是佛了。
    ●  一念不生,就前后际断。前际者,前念;后际者,后念也。前后际“啪”地断了。照体,就是能照一切事物、能起一切妙用之体──本性。朗然──即不着一切相,即如如佛──这就是佛啊!你看说得多清楚。
    ●  要见一真法界,就要把妄心歇下来,在一念不生时,回光一照,看到本性光明,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再不要去求其他什么神奇玄妙的东西。
    ●  要在妄念断处,认识真心,体验真心。若不能一把擒来,就是“当面错过”,那就不能见性了。
    ●  所谓见者,不是用眼睛看见什么,而是体会。但怎么见到这一真法界呢?就是当你不思善、不思恶,一切妄念不起时,回光一鉴,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而又非同木石的是谁?
    ●  我们无论修什么宗,都要修至能所双亡,心法双泯时,“啪──”地一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一无所有而又了了分明的自性本元体才能显现出来!
    ●  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化空,虚空也粉碎。但非断灭,有个了了灵知在,那就是本性显现。
    ●  我们打坐修行,能够照见妄念,这是好事,不要起疑惑,应继续精进修行,待到功夫成熟,“啪──”一下子脱开,子光、母光合成一体,一大光明藏也!
    ●  抓摄六根,把妄想打断、身心脱落,本来的佛性就显现了。所以,如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见性。
    ●  境界好也罢,境界不好也罢;顺我的心也好,逆我的意也好;都不去管它,那就时时刻刻都见性。
    ●  人总是妄想纷飞,对什么都去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是那个非,这个真那个假……在那里分别不休。你若能时时刻刻离开“能所、是非”等等分别,不住相、不粘境,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就是本性时时朗然现前,就是时时不离“本定法身见”啊!
    通过相见性
    ●  相不破,本性不能显现。
    ●  着相就错误,千万不要着相。
    ●  真空之性(真心)无形相,看不见、摸不着,要由事相(色)来反映、显现,如此讲就比较彻底了,因此有“事以理成,理以事显”之说。事以理成即一切事物是由理体而成就的。这理体──即我们无形无相的一真法界,在什么地方可见呢?在事相上见,由事上显现,故云理以事显。比如,我们要造一架飞机,先要设计好图案,然后,由工程师引导工人按照他这个图案去制造。造成功后,飞机上了天。飞机是事物,有相之事成就了,就显示设计的方案、图样是正确无误,所以飞机就飞上了蓝天。假如设计的图样、方案、数据等等不正确,那么飞机就上不了天,或是从天上掉下来了。这个方案、图样、数据就是理体,而飞机就是事相。飞机是由方案、图样、数据等成就的事相,是事以理成;飞机造成功证明它的设计方案、图纸、数据是正确的,是理以事显,这是个比方。我们的真心是无相的,无相之相是在事物上显现,今天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千变万化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一真法界所显现的,所以,见相就是见性,性相不二。
    ● 不是在相之外去见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们的妙性所显现的。
    ●  你要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法身的妙用,通过境界识得真心。
    ●  若从究竟说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若没有法身,从何显出报身、化身呢?报化身离开法身能显现吗?就像离开水显现不出波浪、离开镜子显现不出影子一样,离开法身也显现不出报化身。法身在哪里呀?法身就是眼前的森罗万象啊!森罗万象离开了法身就无从显现,我们透过相来见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分真分假都是我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法身无相,无相而无不相,法身本来就如此。
    ●  开悟之后,妄想、妄念、妄心,都翻成我的佛性的妙用了。今天再给大家下个注解:妄心、妄想、妄念,着相就是妄。反过来不着相,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我们佛性的妙用,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妙用,都是我们佛性的妙用。佛性要起妙用,不是坐着守住不动,那是黑山背后,坐在鬼窟里面,不能成佛,坐几千万年也不能成佛。因为死在那里不动,不知道怎么叫佛。佛就是现在妙用无边而不着相,能说、能讲、能行、能做一切工作,无所住着,活泼泼的,灵妙真心,这是真佛。
    ●  知自心相,即知道自己的真心相貌。真心有没有相貌?真心无相,叫做空性。所谓知自心相,就是了知“我、人、众生、寿者”等概念根本就没有,一切都了不可得,荡然无住,万法皆空。同时还要知道真心是妙用无边的,妄念与烦恼都是它所起的妙用。
    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缘境而起。妄念是随着外境而起现的,这就是妄念的缘起。依照妄念的缘起来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因境界而有的,假如光有境界,没有真心,妄念也起不来。比如,境界是风,真心是水,妄念是波浪。若没有水,光有风,也起不了波浪。缘境而起的妄念是因为有真心才能起,所以根据妄念的缘起能够观察到自心本相。就像见波浪即是见到水一样,从而“认知法身自相”。我们的真心──法身本来是无相的,但是,境界一来,真心缘境界就会起现妄念。通过起妄念,可以反证真心,可以认知法身无相的自相。光有眼球,是不能看见东西的。由于本性的妙用,借眼球这个工具生起视觉,才能看见东西。如果这无相的法身不生起视觉,那就视而不见了。生病了,脚很痛,哎呀!痛死人了!这也是真心的妙用,无相的法身通过神经系统这个工具生起触觉,才能觉得疼痛。要不然,你怎么知道脚有毛病。若无真心,既不会感觉到痛,也不会喊痛。通过妄念的缘起,从而认识真心的,这就叫“见”。恒河大手印反复反复地讲这个大手印见。我也在这里反反复复地解释,诸位要是还不知道,那就不行了。其实并不是听不懂、不知道,而是还有疑在。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一实相印”啊!诸位不要再怀疑了。
    ●  “有”之当体就不可得,这才是真空。执着偏空,而不认自性,就没有力量,就透不过境界。若认识自性,种种境界不过是自性的妙用。就像镜中之影、水上之波。认得镜子识得水,就不会被影子和波浪所迷惑,一切境界自然很容易空掉。
    ●  其实,妄念本身是虚妄不可得的,也没有什么灭不灭,不住着它,便视之为灭。妄念灭后,就“随妄本净”了,随着妄念的消灭,就是本来清净的真如法身了。经云:“息下狂心,即是菩提”。妄心是怎么起的?“心本无生因境有”(毗舍浮佛明言),妄心是因境而有的,没有外境就没有妄心。但是,境同心一样虚幻不可得,“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与境相对而生,离一即无。
    见性不难
    ●  这个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这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
    ●  其实,见性一分钟也不要,当下就能教大家明白见性了。但是大家往往在这个地方不敢承当。
    ●  庞居士说的:“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是讲初步修行人不明白修行诀窍,所以很难很难,犹如“粘鱼上滑杆”,鱼身上的鱼鳞粘乎乎滑溜溜的,要上那油滑的竹竿,谈何容易!但一经点破,原来这能说、能行、能哭、能笑的就是我人的自性,它整日在我们面门放光,丝毫没有隐藏,不需要寻觅、祈求,只一切放下即是。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庞婆接声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不难不难,参禅悟道容易得很。百草头上就是任何事物的头上,这“头上”的涵意就是离开相看,别往下着相看,离相能见物的功能就是自性的妙用啊!这不是很容易吗?所以我们做功夫不要分宗别派,说这难那易,只时时刻刻认清这离相而了了分明的真心,不要认影子,影子是取不到的。此时理虽明了,但多生历劫的住相习气还要来侵犯。圭峰禅师说:“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觉察,一有念起,即便觉除。如妄念势强,一时转化不了,就念佛或持咒以化之。佛号和咒语就是慧剑,用以斩断着相的妄心和情思,有无穷的威力。我们只要虔诚持诵,定获佛菩萨加持,因此,成道没有什么难处。
    ● 其实,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着境,随即牵转。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  问: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对吗?
    答: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这种理解,遇事不得力,无用。见性悟道首先要将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后还须在事上透得过,如遇事透不过,亦不为见性。如果事上透得过,但住于空灵而不开显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见性。
    ●  近闻有人瞎指点,以为如识得能说、能闻、能行、能做的大功能,就是开悟,不用再修持了。殊不知,认识这大功能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是理解,离证悟还差十万八千里。解悟只算知解,遇事即飞去,丝毫不得力,在生死岸头作不得一点主。这在宗下曰之为:“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真心了生死者,可不慎欤?!
    因不忍见诸方学子受此盲子瞎指划而误入歧途,放弃修法而生死不了,故高声疾呼。修法未到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完全消殒而了了分明时,不算见性;即使到了这时,还有习气在,亦不能罢手不修,还须奋力修法,以增加定力而完保任之功,庶能同证菩提,不枉过此一生。
    见性无定所
    ●    行也如此、坐也如此、睡也如此、吃饭也如此、做事情也如此,久久功夫成熟,触机遇缘,“啪!”地一下子就断掉了。执着色相的妄习,是多生历劫养成的,就是因为它才有了六道轮回,它像绳子一样捆住你,使你的佛性不能发显。你现在用功修法,就是要把这根绳子磨断,越磨越细,越磨越细,最后细如发丝,“啪”地一下就断开了,这就叫做“顿时得解脱”。假如你不努力做功夫,就不会顿时解脱。顿时解脱的一剎那,不一定在座上。我曾再三地对诸位讲,修心中心法不一定是在座上打开本来,也可能是走路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睡觉做梦里,也可能是在做事的时候,突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啪”地一下就打开了。
    ●  身、口、意三修门。“常如此修”,常常这样修,就会突然猛着精彩。“忽于剎那间,如暗室灯燃,光明开朗”,剎那之间,就像黑暗的房间里突然亮起了灯,心光发露,豁然开朗。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开悟了、桶底脱落了、打开本来了。这是打开了一大光明藏,心光朗照乾坤,十方世界都在你心中圆。不到这个地步,纵有悟处,也只能算是“心开一线”。只有一线光明,还不能算数。到了这个地步,就像大爆炸,“轰隆”一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我、世界,统统消陨无余。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来呢?不得而知,时节因缘到了,“啪”地一下就脱开了。没有一定的场所,不一定在什么地方。一定在家里面吗?一定在打坐的时间吗?都不一定!有时候是在路上,有时候是在公共场所,有时候是在睡梦当中,它都可能显现。功夫成熟了,时节因缘到了,它自然显现,这叫做“水到渠成”。......如果有一个时候,你们就有等待心了,不可“将心待悟”啊!不能等待开悟,一有等待心就坏了,它就永远不来,永远不得开悟了。......最重要的是好好做功夫。做功夫,它自然会来;不做功夫,它就不会来。你期待它,等着它,有了这个等待心,它也不会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21:00 编辑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着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日期:2010-12-21]        
    有些共产党员以为,我们信仰的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宗教。事实上,佛教的理论是相当深奥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领袖陈独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选为总书记,他说:「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唯物唯心的判断就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它们只不过是不同的系统而已。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佛教就应该是一种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并且佛教也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关于对伟大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盘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互相进行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从此语中可得知,佛陀以前整个人类都处于迷茫而无有成熟辩证思想的状态之中。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唯心构造,或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才是客观的、唯物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但这样的看法并不被佛教徒所认同,因为佛法包括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对宇宙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看法,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且还包括有一整套的修行实践,这就是证法。一个人若是完全地遵照佛法的教义去实行,最后他就会亲证到佛陀所说的境界,那时佛法的教义就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所以历代证悟了的高僧大德皆异口同声地称赞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的每一句经文皆真实不虚。从需要客观实践的验证这一点来看,马克思哲学、科学与佛教也都是相通的,而并不是相悖的,如科学家哈尔坦因所说:「有智慧的人将宗教和科学理论并用。」李石岑教授,曾赴欧洲各国考察西方哲学,是较早介绍宣传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现代科学之父、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则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科学是最讲求客观实际的,既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认为佛教能与现代科学相依并用,那么对于那些思想陈旧老化的人,依然以为自己信仰的是客观唯物的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佛教水火不兼容,抱着这些老思想的人现在是应该认真观察的时候了,不要以为自己的智慧和对现代科学的认识比爱因斯坦还伟大。
    如今,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世界各国正在出现种种佛教中所说的事实,如很多人能够回忆前世,显示神通神变,以及发现非人城市等,若这些实实在在的真实例子都不承认,那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闭塞视听来过日子,否则将无法面对现实。假如真正的现实也不承认,那怎么还会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呢?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并且我们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又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跟得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只是一味地抱着一些陈旧观念,机械地摹仿一些过时的传统教条模式,那怎么会有新鲜的活力和强盛的生命力呢,这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事物是辩证发展的观点,这岂不成了假唯物主义了?
    我们无论谈什么,都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服从最符合事实的观点,这是合理的科学态度,也是佛教的精神所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要商谈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和平及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就如佛教所作的教导。」可惜在我们现代的有些人没有什么观察能力,对一些观点和说法也不知道用辩证发展和公正的态度去好好地思维,我认为只要是自他都有益、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主张,就应该值得我们去承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23:22 编辑

    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学者往往被这许多名相迷惑,而感觉佛法义理不容易深入。.
    比方说: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盘、菩提、法身、本性......等等,这些名相虽然名称互异,其实意义只有一个,
    就是指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的自我
    现在我们常常说:「我喜欢、我悲伤、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我」是假我;
    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称,在佛教里就把它说成是般若、实相、涅盘、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词虽然不同,其实意义都是一样的。.
    ////////////////////////////////////////////.
    刚开始研究佛学的人,常常会因佛学的名词而迷惑,
    例如,在这本经里读到的是「」,到那一本经中,读到的却是「」,
    有时候讲「真如」,有时候却讲「本性」。
    其实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
    -----星云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21:17 编辑

    达*賴喇嘛强调要通过佛法辩证来增进学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2:52 , Processed in 0.1375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