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3-10-11 04:23 编辑
贤劫诸如来 01. 修佛之人,要有一种胸襟和度量,那就是“无诤”。佛法义理的核心,就在于无我的智慧境界上。就“智慧”这个名相而言,佛典之中分为世俗慧、胜义慧,世俗慧就是便利于世俗生活的方便道,如《华严经》中所说的“恒顺众生”就是这样一种方便。 方便道的目的,是引入究竟道,而究竟道,就需闻思乃至信证无我的智慧,无我智慧,就是胜义慧,也是关乎解脱生死的关键智境。 02. 那么,为什么说佛子要具有无诤的胸襟和度量?无诤是无我智慧的显现,在平日的生活中,一切论诤的来源,乃是因为我执的缘故。“我”所中意的观念,就去维护;“我”所不喜的观念,就去辩驳。在佛典之中,我们也常常见到释迦如来、诸菩萨论主去辩破一些人的错误知见。 比如佛陀破斥外道六师,龙树造《中观论》来显扬空性见,破斥常、断二边见。佛陀及诸菩萨论主的辩论,不是为了逞口舌之能,而是为了将无我的正见宣说出来。从根本上说,佛陀及诸论师,已经具备了勘破我执的智境为便利佛子能够闻思,进而入佛知见。 03. 在我国佛教史上,各宗派均有超然的智慧见地,各宗成就,皆是接引同缘群生的悲智路径。不论是习学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禅、净、密,最终的智境,皆是无我智慧。倘若我们缺乏无我的见地,动辄就去指摘他人,引起无端的门户之见,这就违背了无诤的原则。 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自天竺取经归国后,曾提出有宗(如唯识宗)、空宗(如三论宗)的根本智境是殊途同归的。唯识学所悬设之根本识——阿赖耶识,其本身乃是缘起法,是无自性(本来空寂)的。因此玄奘大师不仅大量迻译唯识经论,更是以巨大的心力来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以此明证空有二宗圆融无碍的义境。 04. 我国佛教史上的诸宗大德,常作圆融会通的功夫,旨在明确殊途同归,诸宗同源的道理。因此,吾辈佛子需明白一个道理,学佛之人在明确无我空见的同时,也要信解“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景,学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宗义理,是为适应群生根性而设,不论从哪一门去深入,都是值得赞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