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01|回复: 1

虚云老和尚:学佛要一门深入 不可分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6

    主题

    1254

    帖子

    6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123
    发表于 2023-2-18 23: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3-2-18 23:29 编辑

    虚云老和尚:学佛要一门深入 不可分心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

    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

    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
    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
    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

    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

    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

    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虚云老和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6

    主题

    1254

    帖子

    6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123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2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3-2-19 04:17 编辑


    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在佛法中看来,甚为短促。在世人看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无所留恋,来此参加这个禅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是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


    同时他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已,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也要这样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贪嗔痴慢等一切众生度尽,证到本来清净的妙觉真心,然后上行下化,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三十二应,随类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观世音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化现世间。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萨业已成佛,并无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随众生的机而应现的。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萨之名,都觉得有爱敬之心。这无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圣号,八识田中有这种子,乃起现行。故经云:“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你我今天来此熏修,当依诸佛菩萨所修所证之最上乘法。现在这种法,是要明本妙觉心,即是说见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则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须行善道为始。我们一大到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福德自此增长;加一句话头,时刻提起,一念无生,当下成佛。诸位把握时间,莫杂用心,好好提起话头参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8 21:25 , Processed in 0.1260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