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66|回复: 0

自性为什么会产生无明?它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7 17:38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50

    主题

    111

    帖子

    7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523
    发表于 2020-5-6 18: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自性本空 于 2020-5-21 12:00 编辑

    自性为什么会产生无明?它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自性本体,本来是“明”的状态,为什么要生出“无明”?有了无明后又接着十二因缘,轮回不断。自性产生出这些虚幻妙有的众生,他们要通过修行最终消除无明,又回归自性本体,恢复到原来“明”的状态。如果自性不生无明,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为什么要有这个过程的产生?原理是什么?这个过程又有什么意义?也就是所谓“第一因”的问题。
    之前在《楞严经》和《圆觉经》也看过这个问题。《楞严经》中,佛回答富楼那尊者这个问题,只说了“觉明为咎”,没有再详细解释。《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又为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佛这次的回答比较详细,但还是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通过比喻的说法,从侧面来启发,意在让人自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佛是怎么说的。
    末学悟性差,看了佛陀的解答还是没有完全弄懂。在此分享一下最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仅供参考:
    自性产生无明,应该“本来”就是这个状态,没有为什么。
    如果妙有的众生是影像,那自性就相当于会放光的投影仪。因为它有投射影像的功能才算是投影仪,如果它从来都不发挥这个功能,就是像石头一样的死物了,不再是投影仪了。所以它必然是长期处于“明”与放射“无明”的状态。自性这种产生无明的状态是一直这样,本来就是这样,也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这样才能是它“自性本体”。
    开始和结束是人的分别心,因为形而下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都有缘起,所以有始有终,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生灭,从来没人见过永恒不变的东西。即使是太阳和宇宙也有毁灭的一天。我们只看到现象界一定是有生灭的,所以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找不出一个“本来如此”不变的东西,因此就不能理解本体为什么会本来如是。
    因为这种“本来如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超越我们的认知了。就像有人从来没吃过酸的东西,你怎么跟他描述和分析酸味,他都不能得知,只能让他亲自尝试,才能明了。《楞严经》说:“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正如寒山禅师也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他找到了这个东西,可是也没办法说出来,毕竟比喻跟实际不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说这个形而上的道体,无法用头脑思维去分析和理解到它,只能通过修证得到,即所谓的明心见性,如同人要亲自去尝试味道一样,才能见到这个本来如是的实相、超越认知范围的自性本体。
    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本体具足一切功能和缘起的作用,所以本来就可以产生一切幻有,如果不会产生幻有,就跟死物无异了。
    它的体性虽然是清净不动的,但同时也有起用的功能,所谓“如如不动”,并非我们所认知的那种不动。本权禅师又说:“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这个自性就像早上刚升起的太阳一样充满生机啊!刚才寒山禅师明明说无物堪比,为什么本权禅师又说它是有物堪比呢?其实两个都对,无物堪比,说的是自性的“体”;有物堪比,说的是自性的“用”,也就是功能。就像一个说的是光源,一个说的是光。
    光和光源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不可能只存在其中一个,这两个东西必须是同时存在才能成立。如果没有光源,就不可能产生光,同样的如果没有光,那也不能有个光源存在;因为光源不发光的时候,它不能被称为光源,或者只能叫光源器。所以说光源与光,或者说母光与子光,是一体的一个东西,他们是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不同部位而已。也许这个就是佛说的“觉明为咎”的意思吧。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众生就是佛,山河大地一切万物也是佛,就像光与光源的道理一样。
    这种由子光产生的无明幻象,是从光源(母光)里面出来的,因为两个必然同时存在,所以说觉明为咎,无明是来自于“明”。但问题来了,如果明与无明必然要同时存在,那就不可能消除无明了,也就不能成佛了,因为佛是没有无明的。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其实上面的说法还不够准确和彻底,因为“无明”虽然是来自于“明”,但不是“明”直接产生的,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明”。众生虽然也是佛,但众生与佛、无明与明,虽然本质上一样,但是他们的“状态”并非一样,勉强用“状态”来形容吧。就像光源与影像两者的状态也是不同的。佛陀在《圆觉经》里也有比喻,假如佛是纯金,那么众生就是金矿石,有本质上的相同,但是也有所不同。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勉强来做个比喻,毕竟比喻跟实际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光源辐射出去,要成像,必须借助一个“介质”来投影到上面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比较常见的介质就是物质性的屏幕,例如一块布、一堵墙。这种投影的原理就相当于佛学上说的根尘相对才能产生“识”,就是六根依附了六尘才产生了六识;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却是一种假象一种错觉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无明”。举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禅师在讲禅:“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问:“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禅师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提得出?”这人立刻恼怒起来:“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禅师微微一笑:“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生活中我们对外境的一念不觉,就根尘相对产生无明了。《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怎样才能让这个光源发出的光是自己本身,可以显像,但又不需要依附在物体上变成一种错觉的假相呢?佛学的说法叫能所双亡、根尘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破除对万物认知的一种错误的执着。具体怎么做呢?也许我们可以参考《金刚经》的说法:“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无所住”比较难理解,或者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科幻电影里面的“全息投影”成像技术来辅助理解,这种全息投影的影像不需要依附介质面,而是悬浮在空中,物体可以穿过这个悬浮的影像而不受影响,而且在任何一个角度去看都可以看到那一面的真实情况,比传统的有介质的显示屏更真实,有点类似佛学讲的“现量”。
    假如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附介质的成像,那么光源放出的光,还是它自己本身的光。我想这个跟佛学说的“无住生心”有点类似。这样就可以做到既发挥自性“明”的作用,又不产生“无明”的状态了。就是恢复到自性本来永恒的“明”和放射“明”的状态,而这种明不粘附在任何一个东西上,就不会产生无明了;但是同时他也可以像无明那样有影像的功能,只是这种影像不再是变异的、有障碍的,而是清清楚楚,可以看到真实一面的。所以说,明与无明虽然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他们的状态是不同的。就像众生本质上也是佛,但他们的状态是不同的。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悟道的人就像睁开眼睛做梦一样,是自主和清醒的,眼前所见的一切像看电影一样,没有执着与烦恼,烦恼即菩提,心无挂碍,可以游戏人间了。
    但是一般人都是根尘相对而产生感觉知觉,来认知周围的一切东西,可惜的是这种认知并非事物真实的面目,所以我们被称为众生而不是佛。佛的意思是觉悟的人,只要他能打破这种错觉,看到背后的真实一面,他就是佛,或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佛。《坛经》里五祖亦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过这种顽固的根与尘的连接是很难断开的,就像洪水一样奔流不息,要想阻断它并不容易。只要我们能断开这个连接,就能看到万物的真实一面,也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实际上要怎样才能做到呢?佛法中有无量法门,因人而异,并没有哪种方法最好,看各自适合哪个法门而已。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从戒、定、慧这类有为法入手,循序渐进达到证悟;另外还有直截了当的禅宗手法,所谓不二法门等,不过这个太潇洒了,不是一般人能学的,搞不好变成邯郸学步。还是一步步来比较稳当,当然也可以同修。
    不过即使明心见性,找到投影源了,也并非什么事都没有了,《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只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开始而已。《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连投影仪都没找到,谈何研究和使用呢?所以悟后起修,还要慢慢学习如何使用这个投影仪,除了能自觉,还要能觉他、觉行圆满才行,也就是修到三身成就才是究竟,按佛家的说法就是究竟成佛了。那就不只是游戏人间了,可以游戏十法界了。想进入光源不出来也可以,所谓涅槃寂静,想放光出来玩玩也可以,所谓应化世间,应以何身得道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来去自如,却又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话又说回来。由于这个东西是本来就那样的,因此它并没有开始和结束,一切幻有的事物,山河大地、六道众生、三世轮回都是它所示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佛教常说“无始以来”了,因为这个东西并没有开始与结束,又能示现幻有的一切;所以我们所见的一切不仅非实有,也没有开始的一刻,但却误以为实有和有始终。正如《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到,未来还没有来,所以也找不到,所谓的“现在”也是相对过去和未来假设的。既然没有过去和未来,现在(当下)也不存在。当你去找现在的时候,其实你找到的那个现在,已经不是原来你要找的那个现在了,原来要找的那个现在已经成为过去了。所谓的当下只是根与尘连接产生了一个执着的幻觉,执着于当下一念,也是一种无明。既然应无所住,怎么可以有个当下可抓呢?《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样看来好像找不到下手之处了,所以说禅宗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佛说我法妙难思啊!
    实际上自性本体也并非有个东西,只是权宜而说,方便分析而已。《楞伽经》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在世俗谛而言,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概念来辅助理解真相,因此只好假设“真如自性”是有一个东西,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一般人无从理解。这个“真如”翻译得很好,真如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实际上没有,只是告诉你好像是有,假设它有而已。所以在胜义谛来说并没有一个自性可得。
    《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这个东西假如说有个样子的话,勉强可以比喻为“空”,但是这个空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什么都没有,更不是“有一个东西”,因为它超越了有和无(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有和无都是它幻化出来的。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不是有的就是无,不是空的,就是有;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东西”,才不能得知。《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所谓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大地代表了我们所认识的有形的东西,虚空代表了我们所认识的空和无,当你心中的大地和虚空都消失不见了,自性就会露出它的真面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进一步说,不仅“没有无明”,连这个“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智亦无得,不仅无“我”可得,亦无“法”可得,是为“无生法忍”。所以《金刚经》也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个“没有”也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切都不存在,那样就成“断灭见”了;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可随缘显相起用而无所住的“空”。这个自性是“得无所得”的,所以说它并非有个东西。
    《金刚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佛说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它就应该是不可拆分、不可毁灭、永恒不变的一合相了,但实际上世界只是因缘临时组成的一个假相而已,所以并非一合相;如果说真有个“一合相”的话,那就是我们的自性,因为它不可拆分、不可毁灭、永恒存在,佛说这个一合相是没办法说的,但是一般人都执着以为有个东西可得。
    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自己”。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是外来的,它一直都在你身上,也没有丢失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且我们也时时刻刻在用它,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是我们没发现它,没找到它而已。就像我们有时候犯糊涂,手里拿着一个东西,却到处去找这个东西,后来才发现原来就在自己手里。既然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找出来后,怎么能说得到了一个东西呢?本来就是自己的嘛。所以洞山良价禅师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自性也并非是一个独有的名称,佛教名佛,道教谓道,儒教曰天,基督教叫上帝,一神教称神,哲学家说本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自性者,即非自性,是名自性。”证悟自性的圣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面对不同的人群,各自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传播方式,虽然称谓不同,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自性。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由于这些圣人悟道的深浅程度有所不同,这个东西又无法直接言说,因此圣人们的教法也五花八门,有时候会把其中的道理和概念,拿来做比喻或者人格化,甚至故事化,就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和神明,后人不明真义就演变成宗教。就像《西游记》那样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修行的道理,后人不能领悟其真义,流传下去就会成为远古的神话了。但这些被人格化的神明就一定不存在吗?也不一定,《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你肯相信、心里有祂,就会有;因为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应你自己的所求也会化现出来,“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一些宗教中出现的所谓神迹和感应故事,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是自己(自性)在度自己。
    其实这些圣人在世的时候也没自称教主,实际上他们也不会有自己是教主的想法,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的执着了。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让大家明白所谓的真理而已,教主之名都是后人强加给他的尊称。可惜他们很多的“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老师的意思,导致很多宗教之间发生矛盾,这也非师之过啊。
    他们只是根据当时人们的根器,喜欢神秘又要找个东西来抓,迫不得已才使用这些方便说法而已。我想教主们也很无奈,如果直接说吧,要么听不懂;要么会心生恐惧,不敢相信,因为很容易以为什么东西都没有,心里就慌了。所以《金刚经》也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法华经》中佛也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果然佛陀正要开始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有在家出家的男女学生五千人当场人事退席了。《法华经·譬喻品》说:“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其实佛陀也有直说真法的时候,《五灯会元》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也是禅宗的起源。此类说法,不说而说,直指人心,在场所有学生只有迦叶尊者一人领悟而已。因此不作为普遍的教法来使用,另外托付给得到真传的学生再传给有缘人,至今未绝,但已式微,所谓祖师禅是也。《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又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见到佛祖,求取真经。佛祖慈悲,命阿难与迦叶两位尊者带他们去取真经,来到藏经阁,他们问唐僧有什么“人事”送给他们?唐僧直言路途遥远,没有带来。悟空见二尊者故意刁难,吵着要向佛祖告状,二尊者才勉强把经书拿给他们。后来师徒返程途中发现经书空无一字,全是白纸。悟空认为肯定是他们要不到人事,故意给了“假经”他们。于是他们又急忙回到佛祖处告状。佛祖说我早知此事,他们没有做错,你们都误会了。第一,法不轻传,供养传法者本来就是你们应该要做的,第二他们传给你们的无字真经才是最好的法啊,不过你们看不懂也没办法。那就送你们差一点的有字真经吧,总好过看不懂啊。这下师徒们才欢喜而归。
    虽然小说内容并非真事,但是作者用了“表法”的手段,说的却是修行的真理。“无字真经”代表最高的法并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述,有语言文字可说的只是指月之手,方便引导而已;《楞伽经》云:“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金刚经》又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另外“人事”的寓意,一是代表“福报”,学佛不仅要修智慧,还要修福报,福报不够,智慧也无法增长,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二是代表“世法圆融”,学佛不仅是出世的,而是出世入世两圆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智慧是从生活中来的,为人处世等一切世间法都是修行。其实《西游记》里,处处都是表法,一般人看不懂而已。
    所以一般人接受不了“真相”,只好委婉一点来跟他说。《维摩诘所说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谓投其所好。不过也没关系,虽然是方便说,只要他们愿意听,最后还是可以弄明白的。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因此按宗教的形式去修也并非不可,只是容易产生流弊而已,明白则无碍;又或者能够做到真信不疑,走宗教路线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最怕学个半吊子,则难以成就。所以说最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是最容易成就的。不过在这个文化教育普及的时代,可能卸下宗教的神秘面纱,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阐释,更容易为人理解和利益大众。
    由于这些教主们用的“表法”,流传久了,越来越少人明白他说什,就到了所谓的末法时期。其实即便是末法时期,真理也一直都在,就像我们的自性从来都不会丢失一样,只是没人认识和传播而已,是名末法时期。现在的科学家也在研究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虽然大家用的方法和表达不一样,但都是在找同一个东西。
    所谓的回头是岸,就是逆向去寻找,回过头来看,才能发现彼岸的投影源。当找到投影源后,就能明心见性,明白所有现象的问题。懂得操作使用这个投影仪后,所谓的明与无明也知道是什么回事了,不再是原来思维上去想象的那个样子了。
    回归最初的问题,自性不能说为什么要产生无明,因为它本来就那样,本来就是的东西,不能说为什么会有。这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范围了,只能通过修行实证才能看到它的答案。它的原理和意义也是一样,这个东西本来就一直是那样不变的,也没什么所谓的原理和意义了,超越了一切的概念与逻辑,只能修行去证悟它。《维摩诘所说经》云:“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所谓大悟无言,真懂的人,不需要问,也不需要答。
    以上是从实相角度来讲的。另外,佛也有从幻有的角度来解释。《圆觉经》里佛用了几个比喻,其中一说,眼睛生病,看到空中有花,这就不能问空中的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这个花,只是眼睛出了问题产生的幻觉,所以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怎么可以说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连开始都没有,怎么会有结束呢?我们的人生和轮回也是一样,本来就是没有的幻觉。现代的量子力学也初步证明了时间是一种错觉,物质只是一种幻象,世界并非真实存在。
    也许有人会问,那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的?为什么会生病产生幻觉呢?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最初那个为什么会产生无明的问题了,前面已经说过,就不重复了,从头再看即可。
    暂且分享到这里,也许只是一番狂禅,徒添无明而已。毕竟还没到过那个地方,光看地图研究,终究不是本地风光啊。期待日后有更深的领悟,期待早日证悟这个自性。希望大家都一起证悟,同游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0 22:59 , Processed in 0.1140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