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92|回复: 0

靜思妙蓮華:相應起覺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228

帖子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138
发表于 2019-7-4 1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ali5168 于 2019-7-4 11:43 编辑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30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相應起覺心20140513

眾生聞諸佛菩薩法,
讚歎菩提及一佛乘,
聞已則得歡喜信樂,
以此聞法為增上緣,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我們聽法,聽佛法就是為了要取得佛法,讓我們能回歸我們與佛同等的清淨佛性。所以,聽法必定要先起歡喜心。對佛、菩薩的法,我們要從內心讚歎菩提。讚歎就是歡喜,菩提就是覺道。我們聽,不只是我們自己歡喜而已,人與人之間都要互相讚歎,彼此來介紹。同樣的道理,修學佛法也要時時讚歎,讚歎菩提就是覺道,這條覺道方向在哪裡,我們自己內心要清楚,方向也要準確。所以,一佛乘,一佛乘就是直接能知佛知見,我們能知道、瞭解佛知佛見。這是很重要。所以,聽法,我們若能重視一佛乘,佛知、佛見,我們用心聽,自然「聞已則得歡喜信樂」。
只要我們有心,只要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聽到這個法,瞭解之後,絕對是歡喜。若是不歡喜,哪有辦法繼續這樣不斷受持下去?心若不歡喜,哪有辦法能一直守在這個法門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這分歡喜信樂的心。佛陀說法是對應根機。我們的根機若有立心、立願,決心向一佛乘,自然所聽到的菩提道,我們就能信樂、歡喜,很相信又很歡喜。
「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我們必定要多聽法,聽出種種因緣,聽了之後要去觀,用心去瞭解;「觀」就是深入瞭解。就如我們慈濟人在國際間,每個國家都有其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貧與富。看他們拍回來的錄影帶、相片等等,經過他們的解釋,他們真的是腳踏到那個地方,人接觸到這樣的人,為這樣的苦難人如何的膚慰,那些苦難人如何心開意解。他們瞭解了,真的人生是苦,苦不堪啊!菩薩道真的很需要。若要能救度人間,唯有人,人能救人間,必須啟發人們的菩薩心,行在菩薩道中,那些苦難人就能得救。終於理解了,理解佛陀為什麼一直要教菩薩法。這教菩薩法,就是佛陀內心所保護著,最殷切的道理。就是要向大家開示,希望人人真正透徹,瞭解人生苦諦,瞭解苦是從「集」來,看到這集來的苦,能夠警惕:人生真的需要接受佛法的教育,要有「滅」這個苦的方法,知道了,所以就修行於「道」。這就是聞法,「以此聞法為增上緣」。
聽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很貼切這個道理,這全都是我們的增上緣。修行若斷掉了增上緣,見聞會很窄,道理無法印證。最重要的,聽法要有印證的道理,這叫做真實法。所以「聞法為增上緣」,我們聽,聽人間的真實法。「樂佛大智發菩提心」。愈是看盡人間,愈接觸人群,對佛的大智慧愈生出無上的敬佩,就愈是會發菩提心。這個心,源源不斷,好像湧泉一樣,泉水不斷湧現出來,所以學佛絕對不會懈怠。只要我們的法是正法,我們從正法的源頭——佛、菩薩法,就開始起歡喜接受,而且時時讚歎,自我修學,也能引導人人一起來修學佛的一乘法、一佛乘,這樣愈來會愈歡喜。從自己開始,看到別人,人與人之間自然互相感恩、尊重,自然彼此之間無私大愛不斷,像湧泉一樣,這叫做歡喜信樂。信樂在所有的增上緣,這樣對佛法就不會起懈怠的心,而且愈來愈歡喜「樂佛大智」,愈歡喜佛的大智慧,愈啟發我們的菩提心。
所以,經文開始又說:「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我們人人若能抱著這分歡喜心,佛陀所用種種譬喻言辭,來為眾生說法,「是諸眾生」,這些眾生,自然「從佛聞法」,佛陀怎麼說的法,我們所聽到的應該就是究竟,能夠聽到他很用心,用心才能夠究竟。
◎聞法:聞教法也。《法華經•安樂行品》曰:「合掌讚佛,聞法歡喜。」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以遠離微細雜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所以,此處所說的聞法,聽什麼法呢?就是聞教法,教我們的法。因為我們是要學,教是對學,我們想要學,所以就要有人教;我們要學佛,就要有人來教法,這是互相對待。我們學佛者能虔誠,講法的人就很認真,何況佛說法,是他心所護念的一佛乘,那就是要教菩薩法。既是佛陀內心所保護著的法,是多麼的寶貴啊!豈是讓我們來「助道場」,多一些人坐著來聽法,講的人比較有面子,是這樣嗎?絕對不是。所以,真正用心要學法的人,自然講法的人就會很用心,將所瞭解的法與大家很殷勤、很認真的分享,何況佛說法的時代,眾生要聞法受教。這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瞭解,聞法,就是聞教法,聽要教我們如何成佛的方法。
所以《法華經》〈安樂行品〉就有一段(經)文:「合掌讚佛,聞法歡喜。」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就瞭解,聽經是一種非常莊嚴、神聖的事情,我們必定要用很恭敬的心。「合掌」就是表示恭敬,精進不敢懈怠,用這樣的心要來聽佛說法。而且「讚佛」,不只是耳聞,口要讚歎,因為人能弘法,這就是我們聽法之後也要與大家分享。所以「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聽完之後要起很歡喜的心。有的人會說:「聽就聽了,歡喜是那時候歡喜,歡喜又如何?」歡喜,歡喜就是表示你真實的歡喜,就是法入心。聽佛法若沒有感受,就如水管,水流了就過了,哪有什麼好歡喜的?因為他沒有得到真實法。若是得到真實法的人,自然他只要想想就會覺得,這個法妙哉!妙哉啊!很微妙的法,愈想愈歡喜。所以,聽法若能常常歡喜,這就是表示法入心。
這個心,「一念相應,覺心初起」。我們若聽法,法若有入心,初聞法的人,一聞就歡喜,這就表示一念相應。就是說,法與心相應。法與我們的那一念心合起來,這叫做「覺心初起」。聽到,有感覺,感覺到法,讓我們很歡喜。這是滋養我們的慧命,讓我們的慧命有成長,所以「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以遠離微細雜念(故)」,因為凡夫的煩惱都是從很微細的雜念開始,一念貪心起,無明一起,貪、瞋、癡非常的微細,在內心作祟。明明心就想要靜下來,但是人生很多雜念,非常微妙地與法對立,法一直要發揮作用,但是雜念心不斷一直複製,所以讓法不能入心常住。這是我們凡夫最擔心的事情。這些煩惱若不去除,就是法要入心也難。所以,因為他已經接觸了法,覺心初起,自然將那些微細雜念殺除掉。這必定要很勇健,心要很有勇氣。人家說「發心立願」,這就是大丈夫事。發心立願很堅定,這念覺心自然就能殺除掉微細雜念,自然我們的覺心——覺悟的心,就慢慢一直生長起來,所以「得見心性」。自然被煩惱所掩蓋住的本性,有了覺心初起,就如陽光透露出來,那片將我們蓋住的雲慢慢會散開,所以「得見心性」。這微細雜念去除了,我們就能得見心性。我們原來的本性是清淨,「心即常住」,這清淨心就常常在我們的內心,所以「名究竟覺」。這念心就是清淨心,如來的本性自然會發現出來,這叫做究竟覺。一切智,因為希望我們能究竟得一切智,佛陀是為眾生來說法,眾生從佛聞法,能究竟得一切智。能夠究竟,就是盡,就是已經到盡頭了,從初覺一直到究竟覺。我們若無初覺,究竟覺還離很遠。所以,這究竟覺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
「一切種智」,就是三智之一。就是「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這是三智之一,是一切種智,他能到達最究竟,瞭解一切種。
◎三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三智,第一種是「世間智」,就是凡夫、外道的智。凡夫,就是沒有修行的人。外道,不是學正法的人。像這些,世間種種,很複雜的煩惱,不正確的思想,世間這種世智辯聰,自己自以為是,這全叫做世間智。
◎世間智:謂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於一切法,種種分別,執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是名世間智。
世間這種的種種分別、執著等等,這是無法出離世間的法,這叫做世間法。一直就是籠罩於世間中,在世間裡不明究竟的道理,不斷還是無法離開世間,而無法離開世間是包括三途六道。總而言之,就是世智辯聰。第二種,就是「出世間智」。我們瞭解了世間一切很複雜,這些事情我們都瞭解,自然我們就會警覺,警覺之後,自然我們就會想要出世間。
◎出世間智:謂聲聞、緣覺之智也。聲聞、緣覺以一切智,修四諦行,而能出離世間,是名出世間智。
第二「出世間智」,那就是聲聞、緣覺之智。聲聞就是聽「四諦法」來修行,緣覺是依「十二因緣法」,瞭解我們人生的去來,種種因緣。這都是在小乘開始修行,依據此法去修行的人,盼望能夠出世。知道世間是苦、無常,所以修行,他所修的就會停滯於「四諦」、「十二因緣法」。
◎出世間上上智:謂佛、菩薩之智。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不生不滅,得如來地。 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第三,是「出世間上上智」,就是佛與菩薩之智。「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這是諸佛菩薩,他們能夠瞭解世間以外,有這樣諸法寂靜。那種寂靜的境界,在我們人人的內心,人人本具,只是我們還無法去領悟到這個境界的寂靜。但是,諸佛菩薩,他們的心境,就是在這寂靜的境界之中,而且「不生不滅,得如來地」,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他不會受世間種種環境來變異他們的心,那個心的堅固,所以入如來地是很堅固。這就是「一切種智」,這是超出了聲聞、緣覺的智慧,所以叫做「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就是「究竟一切種智」,這是諸佛菩薩的心境,是在寂靜的形態中。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我們的心,能夠到諸佛菩薩同等的境地,那就是如來地。道心堅固,才能到達如來地。這必定要我們人人時時要用心,聞法要起歡喜、恭敬心,才能真正進入到這種「寂靜清澄,志玄虛漠」,自然不生不滅,這叫做如來地。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本文經由慈濟花蓮本會授權,版權屬於慈濟基金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8:38 , Processed in 0.0980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