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45|回复: 4

成刚法师:万法唯是一心,一心能生万法(诸法师相关开示汇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3 18:29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38

    主题

    557

    帖子

    42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415
    发表于 2019-2-10 17: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无不动如来 于 2019-10-5 09:14 编辑

    称体起用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二无碍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理事无碍。一即一心,一即一真法界。无量即十法界差别之事,无量即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

    大中现小、小中现大是事事无碍,大即大相,小即是小相。小中现大即一尺之镜可现千里之境界,镜不用放大,境界不用缩小。大中现小即以境望镜,大中仍现小相,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中而如故,互不障碍也。

    一心常恒不变,常恒照了。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事不碍心,心不碍事,互不障碍,无不自在。

    如来藏真如不动之理,即是一心之理。一心之理能遍十方世界、虚空。十方世界虚空,无不是一心的全体大用。唯是一心所变现,是一为无量,属理不碍事、一不碍多也。

    一心之理即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包含无尽虚空世界,即总包一切事法,即无量为一,事不碍理,多不碍一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3 18:29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38

    主题

    557

    帖子

    42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4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融万法于一心

    成都听雨书斋


    一切万法不离生活,一切的业障与功德,都离不开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活离不开精神,也离不开物质。它既有心的一面,也有法的一面。

    一般的人往往只是从现象去理解当下的生活,把一切的东西都对立起来。首先是自他的对立,自己和他人的对立,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万事万物对立起来,不能融为一体,不能汇万物为一己。自他是对立的,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对立的。只要有对立,就会有烦恼,也可说对立本身就是烦恼。
    不管是从道理上讲,还是从证悟上讲,万事万物本质上是非对立的,是不二的,是圆融的,是相即相入的。就拿自与他来说,为什么有自?为什么有他?有自才有他,有他才有自,这两者是一体的。因为彼此是相依的,失掉了一个就没有另外一个。心与法、精神与物质也都是如此,都是在现象上相待立名,在本质上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无自无他。
    我们在修行上能够这样去体会,无自无他,无人无我,一切都是圆融无碍,就会少掉许多烦恼;做人做事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就可以真正做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减少许多矛盾,消除很多的对立面。世界上人人都是朋友,家庭与家庭之间都是好邻居,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纷争。纷争来自什么地方?来自相互的对立。政治家也好,哲学家也好,宗教家也好,应该说都明白这个道理,都知道彼此对立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但都是从自我做起好难,都希望对方不要有对立面,把自己放在一边,自己好像不是问题的一方,是超然物外的。其实消除对立也好、融万法于一心也好,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目的。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各种各样的观念、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自他的对立、心与法的对立,或者说烦恼与菩提对立、生死与涅槃对立。总是想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总是想要舍掉这个得到另外一个。实际上,如来如来,如来者不来不去也。修行不会是丢掉一样获得另一样,不会是离开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一切都是在当下,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是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当下。如果能够由此契入,立刻就可以大彻大悟,立刻就可以获得身心的安详自在。
    在此我说的是契入,不仅仅是理解。理解佛法的道理固然可以消除很多烦恼,但是只有契入了,才能够真正与心、与法、与一切对立面融为一体。消除了对立,人即是法,法即是人,或者说心即是法,法即是心。那就是四祖大师法语所说的:“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我们天天看这十六个字,天天契入不了这十六个字;天天重复这十六个字,天天不能够把这十六个字的精神变成自己的人格。问题就在这里。这十六个字的精神如果成为每一个人的人格,我们当下就是四祖,当下就是五祖,当下就是六祖。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融万法于一心,不与诸尘作对,要实实在在地用当前的一念心来融化一切对立面。能如此,功夫就一定能够上路;能如此,每天就能安详自在,无私无欲,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无牵无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3 18:29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38

    主题

    557

    帖子

    42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4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6: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法唯心,一念尘刹

    清月照天心

    《六祖坛经》中,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形象地揭示了“万法唯心变现”这一原理: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注:须弥,即须弥山。四大部洲依此而住,地球位于其中之一的南赡部洲,又名南阎浮提。 )

    而作为净土佛国的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不起人我之执着,故而没有须弥山,不起邪心,故而没有咸水海,烦恼毒害亦复如是。以不起愚痴,虚妄,贪嗔故,无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

    《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虽十万亿,实仍不出一心。以吾人心性无端无涯,森罗万象,重重无尽之法界不出一心。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心外无土,心外无众生。故知虽十万亿之遥,不离吾人现前一念心。娑婆极乐,亦在吾人心中,厌秽恶而欣净乐,亦不是心外求法,实是自家内中的事。

    以是义故,《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众生至心信乐,即至诚恳切,信愿真挚,那么临命终时,下数者念佛十念,其最下数者乃至一念,由此一念之心极为真切猛利,一须臾顿超十万亿刹,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至已永出轮回,得到修行路上永不退转的果位。

    佛经说,我们在此土一发心念佛,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立即长出莲花一朵。又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一弹指间,即至极乐世界。这样的速度,比光速还快不知几千万倍,这有可能吗?

    对此,蕅益大师在其著名的《弥陀要解》里,有很精彩的问答如下: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即了,见无先后。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心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而极乐世界虽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实未离于法界,亦即未离于自心。所以,极乐世界,看似遥远,但往生乃刹那间事。

    以上略明往生大义,知此而犹不求生,足见惑深障重,或非愚即狂。虽佛心大慈,力用广大,由其不愿生故,亦无可奈何。而随三途六道,业力苦海经劫辗转漂泊,不知何日方得出离此深重苦海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4

    帖子

    2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197
    发表于 2019-10-11 2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3 18:29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38

    主题

    557

    帖子

    42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4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19: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邻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传心法要 断际禅师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2:19 , Processed in 0.1081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