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44|回复: 0

念诵普贤行愿品开示-如孝法师于终南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0 20:3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23

    主题

    404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7570
    发表于 2011-9-10 14: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念诵普贤行愿品开示
                                             如孝法师
                                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于白马招觉院

          《普贤行愿品》本身也是一种加行法。加行就是说我们入佛法以来所有善根的出生。比如说皈依、顶礼、赞叹,乃至于种种不可思议的大乘的五道十地的资粮的培养,还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些功德的成熟,乃至于附带的利益,比如说当下的安乐。我们在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后面的部分不是有九德吗,当然这些都可以说是附带的一种利益,也同时是对我们自利利他能够起到增上缘的种种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善品。
          每个人的因缘或者无始劫以来的习性都有一些偏重,通过《普贤行愿品》,我们每个人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力量成熟的时候在法身是平等的,在报身也就不共,在化身作用就更加的千差万别,所以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乃至文殊菩萨有十愿、普贤菩萨有共通的十愿,每一个愿当中都是无尽的愿,它的程度的深浅对于生命影响的大小,对于法界众生带来利益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什么呢?生命的最极究竟的境界就是在佛国的庄严境界,它是无尽的。虽然是无尽的,归纳为普贤愿的时候用十愿就可以设定一切事或者说一切利养。当我们诵念行愿品的时候,一个方面是在修禅定,同时也在修十度。十度齐修,禅定是基础,出离是根本,所以具足了种种方便,把所有的佛法,理上的也罢,事相上的也罢,十度上面的也罢,种种的体验、究竟佛境界的体验、凡夫的觉受、乃至于菩萨每一个阶位,对于正法的法味都可以容摄,在行愿品当中你都可以感受得到。
           有这么一个清净的环境,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已经超过十万遍了,当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遍每一天,心念都是不一样的,不但不一样,而且是不重复的。所以生命圆融无尽的这种佛性不断展现的境界叫什么境界呢?实际上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佛国如此,众生也能够堪能趣入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发起出离心,另外一个方面是得甚深禅定的方便,这里的方便指的主要是通过念诵来修禅。所以我们在声音的大小以及快慢当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以禅定的方法调整心。
          对于每一个境界,不可思议的觉受生起欢喜的时候,我们以平等的舍受来双运它、成熟它,让法喜的心得到一种调服和安住。当心趋于孤寂趋于专注的时候,我们同时要以一念的心,把心提起来。所以一定要出声。出声首先不会落昏沉,不落昏沉的情况下,如果以这种清净安住的心,你有所掉举也能够伺察。在每一遍之后短短的安住修的时候,我们就会现量的见到法性,这种法性是因为瑜伽念诵的力量让我们的心趋入到一个轨道,从这个轨道的惯性力量当中得到一种安住。这种安住当中一定不能入种种的概念,或者说轻妄的一念,或者说模糊的一念。有的人在这个时候就会升起近分的定,那这个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要意念安住人中,安住人中,身心这种定力犹如沉入海底一样,不断的往下沉,这个海底可是光明藏啊,可不是黑暗的世界,所以在这里法性的平等性,不落昏沉掉举的清净的智慧心就会现前。所以通过禅定去安住,通过念诵来入这种甚深的普贤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修法和诵经不同的一点。它完全不同,在秘密的层面讲,它还在调整你的业气,或者说就在养你成熟的智慧气,一遍一遍的串习就是一遍一遍的积累,在这种积累当中一切法是融通的,一切法是平等的。我们见到的都是活泼泼的自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这种无可名状的、这种清净安乐的当下,也不可以执实的去抓紧它,那说明你的心又紧了,只是这样若有若无的安住在当下。
          当木鱼开定的时候,我们要用鼻子出一口气,这个气要出得绵,好像机器开动之前要让它暖身一下,所以我们在少分的安住以后,以胜解作为修道的方便,在法性的胜解的基础上再一次的又出定又念诵,乃至于把身体当中身心法界情器世间的种种无明所残留下来的这种杂质,再一次的理清它,再一次的细化它。地、水、火、风、空种种无明的躁动在这里再一次地把它们归拢起来,以智慧的觉照引导它们进一步的细化。这些的变化乃至于种种的作用,都是在我们的身心当中不断的成熟。
          当你下了座,你可能会感觉座上的觉受会消失,可能会忘得一干二净,可能正念也提不起来,这个不要紧的,这个是我们的功夫还不到家,所以我们要有耐心。在每一次的禅修当中,你只要去不断的培养脱离昏沉掉举,以信心和出离心,以热情去修这个瑜伽念诵,得到普贤菩萨的摄受和加被,在这个坛场当中得到功德的共享,这一切的就只需要保任,没有什么是究竟的境界,或者说是我们佛法当中所说的境界。所以这样心会慢慢的在普贤行愿的光明海当中,我们会起觉照,或者说偶尔的,或者说一直能够运用自如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恒心不断的去养它。
          我们没有别的事情要做,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就是安住在当下。法性是很甚深的,佛的境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具足方便同时也具足种种不共的缘起,也符合密法所说的方便,以三句义,所谓的“众生无快乐,能做大罪恶,金刚乘如海,于慈力胜成。”什么是金刚乘,这是以方便开显的,不是以教理不同而开显的。什么是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方法到底是什么,就是每天和你打交道的身心情器世界你怎么有效的认知它,知道它的原理。你为什么会烦恼,地水火风空互相争斗起来了就烦恼了。你为什么会清净,它们都和谐了,你自然就清净,所以这就是它的原理。
    因此我们也不要怕难,也不要贪容易。不怕难是我们自我认可,自信佛法就是我们能真实触摸到的,不怕难是要不断地去培养它。说时不饱啊,你不断的去说,这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安住下来,要不断的去体验,自己和自己去羯磨,认清楚自己哪些是习气,哪些是业力,发起至诚心,发起忏悔心,就会成为一个法器。这个法器也不会说是和法不相应的,犹如一个容器底朝天;也不会说是有漏的,那就装进什么东西总会出去的;也不是说我们没有这个发心,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出离心的发心,我们装进来的所有甘露也才会不被污染。所以于法于我们自己于我们这个环境,这一切法尔如是。
          我们有这个缘,我们有这个法,所以这就很平常很平常。佛法的正见,基于正见的一种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难道是那么轻易的吗?不容易呀。我们看一看众生就知道。每个人的因缘都是阴差阳错,碌碌一生,又有几个人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去认真的思考过,乃至于这样坐下来去面对过呢?佛法如果我们认为它是生活,有时候又会有过患,好像这种生活过久了不满足,如果你不满足,你去看一看那个狗的眼神当中流露出来的人性,我们有什么保证,能够保证我们的未来?看看每一个处在生老病死当中煎熬的人,我们自己同样也是这样,一天比一天老,身心越来越不得力,那怎么办?所以还是要真正的生起出离心。五蕴是非常厉害的,如果我们能把五蕴处理好,认识到位,我们就自然的就好像行愿品一样,把我们的一切无明躁动的生活都给你归类,让它基于解脱境界而出现它无尽的缘起。所谓的十大愿都是生活当中每一个事情,就是叫做如理作意。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如果你这样思维的时候,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的导师,也是我们应该顶礼供养赞叹的。所以我们同样的也不可以自卑,我们要知道自己能够堪能入佛法流,堪能修行,这个身体就是福报,它具备了七支坐的缘起啊,能够有效的调整地水火风空,乃至五蕴六识的种种境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那种生命已经走向了光明的圣贤、菩萨、罗汉,乃至于立起大愿的凡夫,他们都是已经得到了保证了。所以凡夫位的大愿,当中犹如种子之中含藏的一切堪能,它是我们唯一能够依靠的,我们的禅定十度都要在大愿下才能慢慢的增长,所以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普贤行愿品》作为我们共修。
          《普贤行愿品》不但是凡夫要共修开始的,最重要的,就是诸佛菩萨也还是在发十大愿。所谓的普贤十愿,自利利他,乃至于种种的事相,理相都在里面。宏观的理,微观的事,自己的心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怎么样把握它认知它,都在里面。所以你在佛法当中,你认识到的什么理,你见到的什么境界,都可以入普贤愿海,修清净无我智慧型的清净比丘,他能够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所描述的解脱境界如对目前;安住于菩萨道想要利益众生而成佛,积极积累福慧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境界也都是行愿品的境界;乃至于诸佛成佛,转法轮,安立无量的菩提事业,当中更是《普贤行愿品》每一句话当中的内涵。你发起出离心,在《普贤行愿品》当中就看到出离心的境界。所以《普贤行愿品》哪一句话是开始啊?哪一句话是结束啊?你从顶礼供养开始,你从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刹结束,回过头来他们都是可以连上的。法可以按次第的修,因为自己因缘的不同也可以以哪一个契入点,随时随地的趣入普贤愿海。生活当中每一个细节都是普贤愿海的精华显现。
          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去了解它,认真的去禅修,乃至于把自己的生活当中,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安住,要去拜八十八佛,还有与准提本尊相应,功课为什么这么安排,乃至于过堂,生活的细节都得用心,你会发现他都是普贤境界啊。所以我们现在诵了这么多也需要展开,但是展开的时候不要用意识去展开。偶尔得之啊,没有一个法不在普贤行愿品。凡夫的境界,凡夫的每一个思维,乃至于每一个作业,都是在佛性行愿海当中显现的,又有什么对和错呢?我们现在安立对和错,是因为我们自己现在太混乱了,所以才安立一个以便于拣择。
           我们究竟的愿海那是我们的生命,现在的一切那都是虚妄啊。当你用虚妄把它细化了的时候,一切都是真实。你在这个梦中,在你受到重大考验的时候,乃至于在对法门起种种分别的时候都是如此,昭然若揭。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善用其心,不能够安住其心,降服其心,所以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就是要安住,就是要降服,就是要善用其心,就是坐下来诵《普贤行愿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0 22:59 , Processed in 0.0913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