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29|回复: 0

如何戒除负面情绪  顶果钦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发表于 2011-2-4 21: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节选自--顶果钦哲法王说明《菩萨37种修行之道》
原颂:嘉瑟·戊初·东美
开示:顶果钦哲法王

内容简介:
《你可以更慈悲》是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针对藏传佛教最受尊崇的法典《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所做的论释。《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纪的嘉瑟·戊初·东美所著。这个精简甚深、由三十七个偈颂所构成的诗篇在藏语世界中家喻户晓,并且从数个世纪以来,已经为无数的修行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容易背诵,是整个菩萨道的摘要,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入菩萨行论》的精华,并且一直是藏传佛教所有传承伟大上师教授和论释的主题。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论释汲取了他无比深刻的智慧和经验。最重要的是,这些论释是为了那些想要把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修的人所设计。

D.不说尖酸刻薄的话。
34,尖刻的话语扰动他人的心,毁坏自己的菩萨修行。因此,放弃让他人感到不悦的粗暴言词,乃是菩萨的修行。
现在,你已经生起为其他人而获致证悟的想法。因此从现在升始,你应该不说伤害他人的话语---伤害他人的感情,注定会引发嗔怒的话语。相反的,你应该只说鼓励他人的仁慈语、温柔语。
蹂躏世界的战争,大多起于尖刻的话语。争执、怨恨和永无止境的仇恨,全都是因为缺乏宽容和忍辱而产生。
如同龙树在《致亲友书》(Letter to a Friend)中所说,人们所说的话有三种;佛陀把这三种话语形容为蜂蜜、花朵和粪便。有益的、令人欢喜的话语如同蜂蜜。诚恳真实的话语如同花朵。但是充满暴力、有害的话语和谎言则如同粪便,必须抛弃。

卡拉·贡秋说:停止放射尖刻言词的毒箭,放弃本性邪恶的侵犯行为。

如果你让刻薄的言词从嘴巴吐出,不但会烦扰他人的心,也会烦扰自己的心。在这样的时刻,菩萨道丧失了。那些四处宣扬他人弱点的人,或毁谤上师及其他修行传承的人,等于是在为自己累积大量的恶业。
相反的,菩萨用语言带领人们走上解脱道。起先,他或她会说一些令人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和故事,来开启他们的心,然后逐渐地、善巧地介绍佛法的意义。
     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能力和接受度来教导众生。对于拥有较少能力的众生,佛陀教导以根基乘的教法,强调放弃今生俗务的必要,并且离开家园,做一个无家可归86、居住在僻静处的人。对于有较大能力的众生,佛陀教导以大乘甚深广泛的教法,解释如何布施、持戒、忍辱,如何从放弃所有俗务做为起始,依止一个上师的指引,在僻静的闭关处专一地修持他的教导。佛陀教导他们如何透过思量世间八法87的徒劳无益来维持他们的决心,以及如何透过生起真正的利他发心,所做所想都以利益他人为目标,来使修行与菩提心相互交融。
86.在经典之中,“离开家园,做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句话用来表达舍弃在家的生活,受戒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87.世间八法是指苦、乐、利、衰、称、讥、毁、誉。

III.修学如何戒除负面情绪
35,当情绪变成串习,很难用对治来戒除。因此,怀着观照和警觉,紧握着对治的武器,在执着及其他负面情绪生起的刹那加以摧毁,乃是菩萨的修行。
不论你正在从事什么样的修行,它必须是一个有效的解药,来对治你的负面情绪,以及你认为事物真实存在的信念。
     任何情绪在最初都只是一个微小的念头或感受,然后变得愈来愈强大。如果你能够在念头初生的刹那,即加以认清,很容易让念头消退平息。在那个阶段被认识出来的情绪,如同晴朗天空中的一小片云朵,不会带来任何雨水。
另一方面,加果你没有觉察到这样的念头,让它们扩张增生,那么很快地,它们将会一个接着一个、迅速成为一连串的念头和感受。你将发现自己愈来愈难以破除那强大的情绪,也很难去阻止这个情绪可能引生出来的负面行为。如同《大乘庄严经论》所告诫的:
情绪摧毁自己、摧毁他人,也摧毁戒律。
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大师把负面情绪比喻为必须被击退的敌人。但是他指出,负面情绪不像一般人类的敌人,它们没有任何可以撤退的处所。你只要认清负面情绪的本质,就能加以根除:

悲惨的烦恼,被智慧之眼击溃!
在对抗情绪时,如果你失去警戒,即使只是失去片刻,都要立刻恢复警觉,如同一个在交战中的剑客,必须立刻拾起从手中滑落的剑。在情绪生起的刹那,你应该要有使用对治解药的念头。如果佛法不能阻止你放任负面情绪,佛法还有什么用处?如同种敦巴所说:
任何能够对治情绪的,即是佛法;
任何不能对治情绪的,即不是佛法。
事实上,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如果你被一枝毒箭射中,你会让箭插在肌肉中,还是立刻把箭拔出,让血液从伤口流出来?
寂天大师也说:
“心的大象流浪徘徊,
将使我们沉沦至最深地狱的痛苦,
世间的野兽尽管狂野,
却不会为我们带来如此的灾难。
但是,如果心的大象被观照之绳系缚,
所有的恐惧将自行消失,
所有的善德将唾手可得。”

当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问莲师:“谁是最糟糕的敌人?”
莲师回答:“障蔽的情绪。”
嘉瑟? 东美做出结论:
在两座修法期间,
训练自己控制三毒的念头。
这个训练不可或缺,
直到一切念头和现象生起为法身为止。
嘛呢巴,记住,只要你有需要,
就运用这个训练,
绝对不要放任迷妄的念头88。

88.嘛呢巴(Mani-reciter)是指持诵嘛呢的人,也就是持诵观世音六字明咒的人。在此,“嘛呢巴”是用来称呼佛法修行者的一种充满感情的辞汇。
因此你要时时保持警觉,观察心的活动。想一想,从过去的无数生世以来,你可曾不受迷妄和负面情绪的控制?
受到迷妄和负面情绪控制的结果是,你必须一再地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尽管如此,你仍然执着轮回,仿佛轮回是一个快乐的处所。
     你把短暂无常的事物视为永久。你疯狂地积聚你将永远无法持有的财产,永不满足。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此刻是你开始观察你的心的最佳时机。
立刻觉察在心中生起的每一件事物,仿佛你在观察镜中的脸庞。把情绪视为敌人。这些敌人已经毁了你过去的生世,如果你没有在它们出现的时候,立刻斩草除根,它们也将毁了你的来世。没有一个情绪是无法根除的,因为情绪只不过是念头,而念头如同在虚空飘移的风,念头空无一物。
    然而,如同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会发现他的忧虑和困难增加了,当你立下要从轮回解脱的雄心壮志,你也会发现,念头和串习似乎比以前更强人,数量也更多。如果你立刻受到它们的控制,你的修行将被打断。你的修行或许会停滞,停滞到最后你变得像一个老隐士,只对赚钱感兴趣。或者你会走上智识的道途,永无止境地求取更多的知识。
但如果你能够透过修持止与观来降服狂野的情绪,必定能够在修道上稳定前进。

心散乱时,你甚至不会注意到自己被蚊子叮咬。心平静时,你会立刻感觉到蚊子的叮咬。同样的,心需要放松安静下来,才能够觉察到心之空性。为了这个缘故,我们要修止。而透过这样的修行,即使是一个拥有强烈情绪的人,也将逐渐获得自我控制和内在的宁静。心达到放松专注的稳定状态时,串习会自行消失,利他和慈悲将自然而然地形成、扩展。最后,你将在究竟本质的不息之流中,达到自在的状态。
为什么所有众生在轮回中流浪?
如同月称所说:
众生先想到“我”,然后执着于自我;
众生想到“我的”,然后执着于事物。
因此,众生像水车上的吊桶般无助地转动,
出于慈悲,我向这些众生顶礼89。

89.这个著名的引言来自月称的《入中论》(Madhyamaka-avatra),从应成中观派的观点详细说明了龙树的中观哲学。
佛性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相反的,我们误把透过佛性自然展现的力量所生起的事物(宇宙及其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中各种身相的众生,以及八识)视为是外界的、与我们自身分离的事物。这种二元分立的认知导致了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并且从中生起了这样的串习:我们都必须珍爱自己,重视自己远胜过重视他人。

无明,以及相信有一个“我”的错误信念,乃是这一切的根源。如果你相信有一个自我的错误信念消失了,“他人”的概念也会消失。你将了悟自我和他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把每一件事物区分为自己和他人,是执着与嗔恨这整出戏码开始上演的方式。“他人”的想法只在有“自我”这个想法时,才会产生。
没有“我”的想法,“他人”的想法如何能够生起?当你认清“我”的空性时,你也认清了“他人”的空性。当无明消失,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分别也消失了。你不再把人们看待为必须征服的敌人,并且把朋友和亲戚视为如梦般的幻象。
   
念头生起时,要觉察念头所包含的负面串习,并且应用适当的对治解药。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到某一个人,并生起这个人是“敌人”的想法,那么切勿让嗔恨生起。相反的,你要对这个人生起大慈,仿佛他是你最亲爱的朋友。如果执着生起,你要把这个人视为幻象,并且记得,任何聚合的事物注定要分离。当执着平息消失之后,你将不会为来世积聚串习或业的种子。把无量有情众生区分为朋友和敌人,只会使你的心超载。相反的,你要简化每一件事物,把每一个人视为你仁慈的父母。
    只有一个全知的佛知道,你在多久以前落入轮回的迷妄之中;在轮回的迷妄之中,你已经度过了无可计数的生世。一切有情众生必定曾是你某一个生世的父母。了解这一点,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深刻的、无分别的慈心。
IV.修学用观照和警觉来利他
36,
简而言之,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所作所为,
时时保持观照和警觉,
自问:“我的心的状态是什么?”
并去利益他人,
乃是菩萨的修行。

    每一天,你要去检查你应用教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你多常能够控制你的心,以及你有多少次落入负面情绪的控制。如此检视你的进展,将有助于减少你对今生俗务的执着,增长对教法的信心。
    现在,你知道真正的道路位于何处。只要你做正确的选择,不把无价的珍宝误以为是寻常的石头,这条道路一定会带领你通往证悟。此时此刻,你没有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痛苦折磨,是修持佛法的良机。
我们所谓的法(Dharma)是什么意义?
在藏文之中,法(音译“却”,cho) 意指修补所有的缺失,带来所有正面良善的品质。在梵文之中,“法”(Dharma)意指“去持有”,即一旦你和佛法结缘,它一定会让你脱出轮回的深渊,带领你通往证悟——如同一条鱼一旦上了钩,肯定不会再水里停留太久。这个缘不是一个普通的缘,而是甚深的缘。
在此,我们要替《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做一个总结。总而言之,《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的精髓在于,不论你用身、语、意从事什么样的行为,从事什么样的佛法修行,你都应该要以利益无量有情众生为发心。如果你的发心是出于纯粹的利他,没有任何的自我执着,圆满将自然而然地生起。
    这种清净的、利他的发心(菩提心)生起的方式,类似犁土,使土地肥沃富饶来栽种作物。首先,你需要有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获致证悟的发心。而把《菩萨的三十七种修行之道》付诸实修,将使这种发心臻至圆满成熟。目前,要真正地帮助他人可能超过你的能力范围,但你应该时时把这个目标放在心中。如同朗里?塘巴所说的:
在大乘之中,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无他。
因此,不要让你协助他人的盔甲变得太小。

菩萨修行的本质与精髓在于超越我执,彻底奉献自己来服务他人。此一修行是以你的心为基础,而不是以外显的行为为基础。
因此,真正的布施是了无执着;真正的持戒是了无贪欲;真正的忍辱是了无嗔恨。
       菩萨甚至能够布施他们的王国、生命或配偶子女,乃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丝毫的贫乏感或需求感,并且准备毫无条件地圆满他人的需求。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行为并不重要,你需要的是一个清净的心。举例来说,嘴上说着甜言蜜语,但没有帮助他人的发心,那么甜言蜜语是毫无意义的。即使是鸟类也能够唱出悦耳的歌曲。如老虎这般的野兽对幼虎表现出慈爱,但那是一种掺杂了执着、有分别的慈爱。那种慈爱不扩及到一切有情众生。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表现出无分别的慈爱。
   
你或许传授佛法给成千上万个弟子,从事数千种修行和善行,但如果我执仍然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的事业将永远不会是一个菩萨的事业。为了做一个菩萨,实现一个菩萨的事业,你必须从内在把自私自利连根拔除,不留痕迹。
    从外表看来,印度伟大的悉昙(解脱者,siddhas)大多看起来像是不起眼的乞丐。他们的人生没有充满宏伟眩目的善行。但是在内在,他们已经了悟空性,他们的心时时刻刻对一切有情众生充满慈悲。
在西藏,密勒日巴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为了让每一个人看到,而去行大供养或从事许多善行。但由于他完全放弃了我执,了悟了空性,因此在印度和西藏所有证悟的瑜伽士之中,密勒日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位,并且使世界各地无数众生的心转向佛法。
    如果无法掌控自己的心,那么即使已经研习众多经典,遇见众多上师,对你也没有真正的帮助。你冒着成为像比丘善星那样的风险;比丘善星非常博学多闻,但是他最后却挑剔佛陀的过失90。
90.比丘善星(Good Star)亲近佛陀很长一段时间,记忆了十二支教法。但他的骄慢和忌妒使他告诉人们,除了佛陀头顶上的光环之外,他和佛陀之间没有分别。他决定不再听闻佛陀的教法。结果,他投生成为一个饿鬼,总是在佛陀传法、并且背向着他的时候接近佛陀。

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在西藏拉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纯金的美丽器皿,供养水食子给饿鬼。有一天,他行供养的时间晚了,一些饿鬼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催促他赶紧供养。喇嘛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着急。那些饿鬼回答,他们想要去领受卡拉?贡秋的水食子供养,因为他的供养比任何其他的供养更令他们感到满足。他们担心,如果错过了卡拉?贡秋的供养,他们将会挨饿。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松拉?贡秋而加以查问。
他发现,卡拉?贡秋是居住在苍卡拉91一处洞穴的谦卑隐士。当卡拉?贡秋供养水食子的时候,他使用半个核桃壳做为容器,放几粒谷子在其中。而供养的水则来自他的慈悲之泪。因为他悲心无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饿鬼都前来领受他的供养。
91.苍卡拉(Tsang Karak),地名,位于西藏中部、从拉萨通往尼摩(Nyemo)的途中。

一切取决于你的发心。
因此,你要时时刻刻检视你的态度和发心。如巴楚仁波切所说,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快乐,但是为他人带来快乐,乃是获得圆满安乐的真实之道。
V.回向功德来达到圆满证悟
37,
为了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
透过离于三种概念的智慧,
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使其远离痛苦,
愿其获致证悟,
乃是菩萨的修行。

教法分为三个部分:初善,生起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中善,离于所有的概念和执着;以及后善,即回向所有功德来获致证悟。回向确保了修行,增长了修行的利益和结果,如《宝积经》(Ratnakuta Sutra)所说:
一切现象皆起于因缘,
因此我们的愿望也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取决于我们立下的愿望,
我们将获得相对应的结果。
正确的回向是把身、语、意的善行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愿他们获致证悟。而你回向的对象,要从曾经伤害你、为你制造障碍的众生开始。
    如果你把从事一个修行或一个善行的功德与一切有情众生分享,那这个功德将永久持续,直到你证悟为止。如同你把一滴水放进海洋,只要海洋继续存在,那滴水将永不枯竭。
如果你不分享功德,功德将如同把一滴水倒在滚烫的石头上——立刻蒸发。或者它像一粒种子,结了一次果就凋萎了。如果你没用真正的回向来确保功德,不论你从事了多么广大的供养和善行,它们的结果只会是短暂的,很容易受到嗔恨、骄慢、忌妒等负面情绪的摧毁。
   
同样重要的是,你要把功德回向给一个正确的目标,而不只是回向给今生微小而不重要的成就,例如财富、健康、成功和影响力。你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其他众生而获得全然的无上证悟。
     用最好的方式来回向功德(完全离于做者、受者和所做之行为等三种概念的方式),只有已经完全了悟空性的人才可能做到。那么,我们这些凡庸的众生应该如何回向功德?
     如我们这般无能的人如何从事如此圆满的回向?我们可以遵循已经有了那种了悟的人的脚步,来从事回向。普贤王如来成就了如海洋般无量无边的菩萨愿望;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则成就了菩萨如海洋般无量无边的利生事业。你回向功德时,想象你仿效这些伟大菩萨回向功德的方式,念诵了悟万事万物之究竟空性的佛陀或佛陀的追随者所说的圆满偈颂。此举会使你的祈愿更加强大而有效。
你可以念诵《普贤菩萨行愿赞》,或撷取其中的偈颂,例如:如同无畏的文殊师利和普贤王如来回向功德来证得全知,我仿效他们,训练自己,圆满地回向这些善行。
或使用喇嘛?米滂所说的祈愿文92:
透过从善逝的证悟心生起的全知、
慈爱和祈愿的力量,
愿我们所有人了悟上师智慧之奇妙转化。

92.喇嘛?米滂(Kunkhyen Lama Mipham),也就是米滂?蒋扬?嘉措(Mipham Jamyang Gyatso)或蒋佩?耶派?多杰(Jampel Gyepal Dorje),1846-1912,文殊菩萨的化身、一个成就者,以及现在宁玛派最伟大的学者。
或使用:
透过证得佛之三身的加持,
透过法性(Dharmata,现象之真实本性)
不变真谛的加持,
透过所有僧伽发心的加持,
愿我在回向的同时所发下的愿望,
于未来实现。

还有:
当一切有情众生被无常击中,
渡至来生的时候,
愿我带领一切有情众生,
以及所有与我结下善缘或恶缘的众生。
愿我能引导他们,
愿我斩断他们的痛苦之流,
愿我载送他们渡过四河93,
愿他们迅速获得无上证悟!
93.四条痛苦的河流分别是生、老、病、死;众生,尤其是人道的众生,无助地被这四条痛苦的河流带着走。
又有:
在我们所有的生世之中,
愿我们和圆满的上师永不分离,
愿我们善用佛法的一切殊胜利益,
圆满修道和十地的功德,
愿我迅速证得金刚持的果位。
不带骄慢或悔恨所从事、并加以正确回向的行为,具有一种畅通无阻的能力,能够使我们迅速地朝着证悟的方向前进。
结  颂
1.此法本撰写的方式,以及为谁而写
为了那些希望修学菩萨道的众生,
我遵循圣者的教法,
把经典、密续和论著所教导的要点,
编写成为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

为了撰写一本正统的论著,在传统上,作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资格中的一种。作者至多应该已经完全了悟究竟之本质。如果他没有了悟究竟之本质,那么他应该已经受到他的本尊禅观的加持。至少,他必须通晓五明94。
94.五支学识(five branches of learning) 或五种科学分别是:1)语言学;2)逻辑学或因明学;3)哲学;4)医学;以及5)武术和工艺。

印度两位伟大的班智达龙树和无著,是第一种作者的典范;他们已经彻底了解胜义谛。伟大的菩萨寂天大师拥有文殊菩萨的禅观;在这个禅观之中,他如同亲见文殊菩萨。透过从文殊菩萨那里所领受的加持,寂天大师直接了悟教法的一切精要;他属于第二种作者;印度和西藏的伟大班智达,多数都彻底精通五明,并对佛陀教法的字句和意义有圆满的知识,这属于第三类的作者。

由不具备这三个必要条件之一的作者按照自己的意向和爱好所撰写的著作,不能算是一本正统可靠的论著。一本真正的论著应该可以被当做治疗负面情绪的药物,保护众生免于堕入轮回的下三道。来自真正传统之外的著作,不具备这些特质。“论著”(shastra)的字面意义是“解释佛陀话语的意义,治疗无明的事物”。一本论著应该能够使研习它、观修它的人离于迷惑,使他们稳固而坚定地走在解脱道和证悟道上。因此,一本论著是悲心的展现。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的作者嘉瑟?戍初?东美具备所有这些资格。他博学多闻,受到无数智慧本尊禅观的加持。他本身充满了慈悲,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伟大的萨迦派上师札巴?嘉岑95和嘉瑟?戊初?东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札巴?嘉岑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可能会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居住在遥远的普陀山净土的一个本尊。但是,任何一个从嘉瑟?戊初?东美那里领受菩提心教法的人,等于是亲见了观世音菩萨。”

95.札巴?嘉岑(Jetsun Trakpa Gyaltsen,1147-1216),萨迦派最重要的上师之一,拥有文殊菩萨的禅观。
印度“六庄严”和“二胜”96等大师,以及西藏所有博学多闻、有成就的上师,已经针对菩萨道撰写无数的论释,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却没有人有能力来吸收理解所有这些教法。今日的人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智识,而且他们的努力微弱,再者,极少数人把佛法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有鉴于此,嘉瑟?戊初?东美撷取了所有菩提心教法的精髓,仿佛从牛奶中提炼奶油一般,然后以这本著作的形式撰写下来。他用一种简明易懂的方式来加以组织,但仍然传递了完整的意义,没有冒任何犯错的风险。这是一本可以被任何人修持的法本。

96.印度六庄严(Six Ornaments of India)分别是精通阿毘达磨(abhidharma)的世亲和无著;精通因明学的陈那(Dignaga)和法称(Dharmakirti);以及精通中观的龙树(Nagarjuna)和圣天(Aryadeva)。
在这六者之中,龙树和无著被一些法典视为“二胜”(Two Supreme Ones),而其他法典则把两位精通律藏的大师释迦光(Sakyaprabha)和功德光(Gunaprabha)尊为“二胜”。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是关于获致证悟最直接、最甚深的大乘教法。
嘉瑟?戊初?东美撰写《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不是因为他希求名声或赏识,而是出于纯粹的慈悲。这是为什么从数个世纪以来,这些教法已经帮助了无数众生的原因。这些教法是观世音菩萨化现为人之身相的话语。如果你根据这些教法来修行,对自己的所有关注将会消散,并发现,把所有的努力转而用于利益他人是轻而易举的。
愿望带来它们自己的果实。一个足够强烈、去成就某个目标的愿望可能会实现。如果你把所有的努力用于致富或成名,你或许能够达成目标——相反的,如果你努力精进,透过研习和禅修来了解、成就修道的无上目标,你终将成功。
如同一个掌舵的船夫,你要运用你的心,去带领你的人生朝自己选择的方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22:59 , Processed in 0.1043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