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6 16: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h2008bj 于 2022-1-6 16:40 编辑
圣住法师:浅谈经典的防伪与辨伪——从《长寿经》的真伪谈起
转自:原佛 禅林网 2018-06-10 23:43
有关《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经》(1)的真伪问题的争论已经见过许多次了,因世间确有伪经的存在,而初学佛者既无择法眼之智慧,又无大善知识的导引,依照藏经的内容抉择所学佛经是确有必要的,可免误入歧途之过患,但是如果纯粹依据考据等学术方法去否定一部藏中佛经,很容易形而上学走入误区,甚至可能会走上彻底否定大乘佛教的错路,这是学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学界大兴疑古之风,著名学者梁启超等曾以考据质疑《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是伪经(论),未得学佛之实益,已造谤法之重愆,足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佛把诸如此类的世智辩聪列为学佛的八难之一确实是恰如其分。佛经的辨伪事关重大,佛教的兴衰和众生的慧命皆有关于此,所以在此依照经论略述一二,以供同修参考。
一、长寿经真伪辨
依据考据学来带头反对《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经》的是台。湾。号称“学术僧”的印顺法师,文章详见其著作《华雨集四·中。。国佛教琐谈》(127~130页)(2),互联网上引用的文章即多为此文,其论据无非是此经所说五逆罪与其他经不同,且中。。国的藏经中没有此经,其文章还提到“婴灵依佛法是不会缠扰母亲的”等等。
其实佛陀说法都是观机设教、随事制戒,此经所提的忏悔难灭的五种罪业(五逆)是过去世无垢清净世界普光正见如来针对有杀胎之过的颠倒女人所说的,特意强调杀胎罪过之重难通忏悔,根据佛在《涅槃经》中说戒律“不得先制”,要“随事制之”的道理(3),此处重罪与当今娑婆世界的释迦如来所讲的五逆重罪略有差异是不难理解的。以同是释迦佛教下所讲的大乘菩萨戒而言,《优婆塞戒经》、《璎珞经》、《虚空藏经》、《梵网经》、《瑜伽师地论》中的重罪、轻罪内容皆有不同,岂是此真彼伪的问题?不过是佛陀因时机不同、对象不同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有关大藏经的问题,因大藏经版本众多,内容的多少总是后后多于前前,因为佛经是从印度陆陆续续经许多代人的传承翻译流传到世界各地的,后期的大藏经载有前期大藏经没有的佛经是普遍现象,比如现代的《中华大藏经》有佛经两万三千余卷,内容远多于唐朝时期的经录《开元释教录》中所记载的五千余卷。另外由于古时交通、交流的不便,也存在译经的当时未能及时入藏、后来补入的可能。以中。。国佛教早期的翻译家安世高大师为例,因为其译经的当时没有记载,故其所译经典在历史上的记载就有较大出入:晋代道安大师编纂的《众经目录》,列举安世高译本共有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历经散失,现存仅二十二部、二十六卷),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列其译经有一百七十六部之多,而唐《开元释教录》也列九十五部,其中比《众经目录》多出的经目,历史上推测有安世高大师在河西和江南旅途中随缘译经造成的可能,总之,如果用借前否后的考据否定后来编入经录和大藏经的经典是不可靠的。退一步讲,中。。国所有翻译的经典加起来尚没有梵文经典的一半,其他各国藏经差异也有很多(传至甲国者不一定传至乙国),而梵文经典本身也散失许多,单凭中。。国大藏经内有无乃至现有梵文经典中的有无就来完全判定经典的真伪也是很不严谨的。这个标准一旦成立,则东南亚的南传佛教也可以依据本国的巴利文三藏来否定包括中。。国、日本佛教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所谓的“大乘非佛说”就是以类似的标准推论出的,这当然是错误的,且其谤法罪极重,又是典型的“破和合僧”五逆重罪,会造成僧团分裂的极大过患。
佛陀曾说过“我法妙难思”,单纯用世间局限性很大的考据学去恢复不足百年的历史原貌尚力有未逮,常引发无休止的争议,留下无数个待解的谜团,去考证横穷三际、竖遍十方不可思议的出世间大乘佛法更为显得捉襟见肘,恰如咫尺量虚空。佛陀是人天导师,其教化的区域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有很多经典是在天道或四圣法界所讲,如《地藏经》是佛在忉利天所说,《华严经》则是对四圣法界的大乘菩萨所说,现今流通的经中之王《华严经》是龙树菩萨入龙宫取出的小本华严(4),现传的许多密部经典如《金刚顶经》等是龙树菩萨以芥子开南天竺铁塔亲见金刚萨埵而流传出的,这些都是人间在印度七叶窟最初集结的所有声闻乘佛教经典中所没有的(在佛教史上曾有多次集结),《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以神通夜升兜率天内院,于弥勒菩萨处听讲法相唯识妙理后,白天再为人间大众复诵出的,这些佛法的微妙境界又如何用世间的考据去评定其真伪呢?世间的考据学是难以对佛所说的天堂、龙宫等进行证明的,作为佛门弟子更不应走入以学术研究代替实际修证的误区,在佛法的修学中,初地菩萨尚不知二地之境,十地菩萨亦难测妙觉之德,何况是博地凡夫单纯依靠分别执著的意识心和一些不可靠的推断去揣度超情离见的大乘佛法,如稚童妄测智叟,又怎么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呢?身兼大乘八宗共同祖师的龙树菩萨就因其不可思议的甚深境界而曾被当时一些人以凡夫的情见视为魔外,究其根源,以己度人的狭见即是根源。
至于婴灵会不会缠扰母亲的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印顺法师的观点:“婴灵会不会缠扰母亲,依佛法是不会的。胎儿夭死了,或生人间、天上,或堕恶趣,依胎儿过去生中的善恶业力而决定。堕胎而死的胎儿,还不会引起怨恨报复的敌意,怎么会缠扰母亲,使母亲日夜心神不宁?然而堕胎的母亲,可能会出现婴灵缠扰的情形,那是由于做母亲的,对堕胎有罪恶感,内心深处总觉得对不住亲生的骨肉而引起的。”印顺法师的这些观点与佛理是不符的。果报的方式有现报、生报、后报三种,胎儿夭死虽依胎儿业力而决定转生六道,但杀胎者及胎儿之间业力的牵引终究会使二者相遇,无非时间长短而已(除非一方修道解脱),《大宝积经》中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胎儿转生鬼道中,常有报通,对事情来源去脉自可知晓,其无明未断,贪嗔未除,何来“不会引起怨恨报复的敌意”一说?嗔心一起,设法报复是一定的,从外相而言称之为“婴灵缠扰”也不是不可以的。(如果胎儿转生其他道,即使不知宿因也会终因业力的牵引以不同的形式使果报实现,这在《贤愚经》等谈因果的经论中例子有很多,在此暂不多述。)至于印顺法师说婴灵缠扰的情形不是由堕胎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做母亲的对堕胎有罪恶感而自心所现的,所杀胎儿与此无关,并引申说“屠宰者临死,有见无数猪羊来索命的,也是如此”,若此说成立,则无惭无愧者无有罪恶之感,反而不会受果报了,焉有此理?果报是自心所现的道理并不错,但佛法讲的是“万法唯心”,此“心”应指的是“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妙明真心”(5),并非是离开自心另有一个外境可说,因缘果报的外相和自心所现本来就是二而一的事情,印顺法师在这里将“妙明真心”矮化为个体的“意识心”是问题之要害所在。约唯识学理而论,一切善恶种子是在八识田中内熏外现,恶因不会因为意识心中无有惭愧而不受报,且负罪内疚的惭愧心属于佛所说心所中的善心所,会有减轻罪报而令重罪轻报之效,哪有杀生恶心不招报、惭愧负疚等善心所反而招来恶报之理?由此可知胎儿母亲、屠宰者的罪报一定是杀生而得,绝非只是负罪感引起的,在《佛说鬼问目连经》中就有杀狗者死堕鬼道,感得狗来食啖的事例。(6)此种善恶因果之理是绝不可颠倒而论的,否则岂非成了鼓励造业者无惭无愧?印顺法师也承认“堕胎的罪恶是真实的”,却又说其果报是虚妄的,离开了因果报应谈罪恶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因缘果报的道理广见于诸经论,在此不想多述,但错说了一句因果而招来五百世野狐身之报的公案应足以引起每一个修行人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经》否定者论据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而此经所宣说的因果、十二因缘之理及世间苦空无常的真相也的确是符合佛法一贯的道理的,尤为重要的是,在推广此经的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许多有堕胎经历的人诵持本经并依之忏悔修持而取得灾消病除等殊胜效果的例子,这岂是伪经所能达到的效果? 本经的功效也得到了一些有修证的大德现量境观察的肯定。信、解、行、证是学佛的不二次第,学佛人最终一定要落脚在修证上,修证结果的可靠性是世间的考据永远也不能替代的。在人欲横流、堕胎已成为社会普遍风气的现代社会,提倡这部专讲堕胎过患及对治的经典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法无高下,当机者妙,提倡《长寿经》即贵在当机。若对一部佛经存疑,只是不能得到这部经典的利益而已,若进一步对经典进行错误的否定,则难免招来谤法之过。有些初学佛者不明就里,易人云亦云,尤应谨慎。
我们还应知道,借所谓的“超度婴灵”为名明码标价、非法牟利者,是贩卖佛法的行为,并不是《长寿经》的经意,是我们值得警惕和大力反对的,因为众生布施修福、供养三宝用来忏罪消业、超度怨亲,是众生边的事情;而用佛法帮助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觉悟人生是佛门四众弟子的本来责任,正如《华严经》中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关金钱,更不是交易。但是,发生这种事的责任并不能推给真正的佛教和这一部经典,就如同江湖骗子冒充医生,胡乱治病敛财,伤害了众生,个人因果个人负,这个罪过并不是真正的医生和医学所应担负的。
如有众生有杀胎等业障欲按此经修持者,应当谛观此经所宣说的世间苦空无常和因缘果报的道理,痛彻忏悔自己今生宿世所犯下的包括杀胎在内的杀、盗、邪淫、妄语等十恶,受持读诵本经(诵持其他大乘经咒、佛菩萨圣号亦可),并严持戒律,在此基础上,或礼佛斋僧,供养三宝,或印送经典,布施大众,或请持戒精严的清净福田僧或真正善知识诵经回向,功德回向自己伤害过的众生,将这些众生视若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就会取得不可思议的殊胜功效,这是无数人用实践所证明了的,若从此走上了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常会令修行人有欲取小果而得宝山之感——灾消障除是人天小果,尝到清净智慧解脱的法味才是真正的宝山,《维摩诘经》里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佛菩萨们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