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293|回复: 166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发表于 2005-10-15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4 编辑

<  align=center><B>成佛必经之路</B></P>
<  align=center><B>—圆满布施之道</B></P>
<  align=center> </P>
<  align=center>大寂法师著</P>
<  align=center> </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0" target="_blank" >引言</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1" target="_blank" >一、布施入门愿</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2" target="_blank"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3" target="_blank" >(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4" target="_blank"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5" target="_blank"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6" target="_blank"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7" target="_blank"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8" target="_blank"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9" target="_blank" >二、布施圆满愿</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0" target="_blank"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1" target="_blank"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2" target="_blank"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3" target="_blank"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4" target="_blank"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5" target="_blank"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6" target="_blank"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A></P>
<;P  align=center> </P>
<;P >引言</P>
<;P > </P>
<;P >布施,是成佛必经之路。在六度波罗蜜中,乃至于整体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众生的,就是布施波罗蜜。笔者以弥陀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及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来发挥学习布施入门至获得布施圆满的内证境界。目的在表达弥陀的度生行愿,本来就是以布施波罗蜜为前导,依此而引进菩萨修行次第的修学,开发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资粮。</P>
<;P > </P>
<;P >因菩萨宿世学习布施法门的完成,才有诸佛果地随菩萨听闻佛名而生尊贵之家及因众生称念弥陀而往生净土,获得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报圆满显相。故而用‘布施入门的意义’及‘布施圆满的整体意义’来开显前述二愿的修行内涵。</P>
<;P > </P>
<;P >一般人对布施波罗蜜的认识,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对行持布施的深入过程,没有细心研究过。所以有必要循序渐进的来加以分辨布施波罗蜜的整体修学意义。</P>
<;P > </P>
<;P >当知诸佛愿行的基础,绝对离不开六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更是进入开发成佛悲愿,庄严净土世界,创造净土佛国的重要修行根本。</P>
<;P > </P>
<;P >笔者有鉴于此,故尽心诚意地在‘净土探究’的续篇—菩萨修行次第,由浅入深的发挥‘六度波罗蜜’的修证重点,首先用布施波罗蜜来引证净土成佛之道的入门,祈能对阐扬弥陀的因地行愿有所助益,让初学者清楚的认识,修学净土,绝对不可忽视‘净土成佛之路的整体面’。</P>
<;P > </P>
<;P >因有南部莲友集资欲印‘净土探究’续集—菩萨修行次第(或称六度波罗蜜,大乘净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莲友见布施整体内容,平易近人,具有启发性,又不失佛法深义,实有助于广大的佛教徒认识、学习布施法门的修证意义。故经南部莲友同意,并由中、北部莲友一齐募款倡印六度波罗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P>
<;P > </P>
<;P  align=right>释大寂志于北县静居  </P>
<;P  align=right>佛历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P>
<;P >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4 编辑

< 24pt?>7.结论</P>
< 24pt?></P>
< 24pt?>菩萨行者在无量世修行以来,就是因为累积了以上所说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种种因缘观,并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进波罗蜜的行持;因而真正达到由此五度引导布施的发心而前进,才能真正圆满‘施德’,而达到本愿所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圆满境界。以下就来说明,菩萨行者如何由发心供佛的阶段,进入供具如意的过程,来做为圆满本愿布施成果的重心。</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5 编辑

< 24pt?>7.结论</P>
< 24pt?></P>
< 24pt?>菩萨行者在无量世修行以来,就是因为累积了以上所说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种种因缘观,并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进波罗蜜的行持;因而真正达到由此五度引导布施的发心而前进,才能真正圆满‘施德’,而达到本愿所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圆满境界。以下就来说明,菩萨行者如何由发心供佛的阶段,进入供具如意的过程,来做为圆满本愿布施成果的重心。</P>
< 24pt?>(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P>
< 24pt?></P>
< 24pt?>1.菩萨学布施有两种修行路线</P>
< 24pt?></P>
< 24pt?>菩萨行者因为因地发心不同,而形成两种修行路线:一种是发悲愿心一直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一种是发深证心以出家身分行菩萨道(大智度论卷八十一)。而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正是初发心时的一种方便,当其经过多生多劫的学佛,觉悟深一层的修行道理时,一定会进一步行大施舍,‘遵佛遗教’,改头换面,转以出家身分,续佛慧命。而当一个菩萨行者获证诸佛一分寂灭法性,能以变化身行菩萨道时,无论示现在家或出家身分行度生之道,皆能随心所欲,应化自如。</P>
< 24pt?></P>
< 24pt?>而当一位菩萨行者发心以居家身分行菩萨道,又能广行外布施—财施、妻儿施……,及内布施—身命施,便证明他一定在学布施的道路上经过无量劫数的修持,才能做得到如此艰钜的发心。现代佛弟子可谨慎观察身边有无此等不出家又能广行内、外施的‘在家大菩萨’存在!?</P>
<;P 24pt?></P>
<;P 24pt?>而当一个菩萨行者深入发心以出家身分续行菩萨道时,此‘智信’发心出家的出世行为,本来就是一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布施—外布施,为在家菩萨‘初发心’修持阶段所不及。就因舍财、舍妻、舍子、舍情、舍欲的智信出家之大布施行为难发,更可证明‘一分’生生世世依‘智信出家的僧宝’,是经过多生累劫的力行‘外布施’—出尘心后,才能做到的。因此出家菩萨在舍弃名利之心,广行布施(法施)时,格外受到世人的敬重与赞誉,良有因也!</P>
<;P 24pt?></P>
<;P 24pt?>而且当菩萨初发成佛心,力行布施法门时,一定会获得天上的福乐果报,但是已经深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不会贪著因布施所获得的天乐之报,纵然生天,也会当下因宿世所发大悲心度众的悲愿所趋使,转生人间,仍然用先行财施,再行法施的方便度生原则行菩萨道。(智度论卷十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5 编辑

<P 24pt?>(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P>
<P 24pt?></P>
<P 24pt?>1.菩萨学布施有两种修行路线</P>
<P 24pt?></P>
<P 24pt?>菩萨行者因为因地发心不同,而形成两种修行路线:一种是发悲愿心一直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一种是发深证心以出家身分行菩萨道(大智度论卷八十一)。而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正是初发心时的一种方便,当其经过多生多劫的学佛,觉悟深一层的修行道理时,一定会进一步行大施舍,‘遵佛遗教’,改头换面,转以出家身分,续佛慧命。而当一个菩萨行者获证诸佛一分寂灭法性,能以变化身行菩萨道时,无论示现在家或出家身分行度生之道,皆能随心所欲,应化自如。</P>
<P 24pt?></P>
<P 24pt?>而当一位菩萨行者发心以居家身分行菩萨道,又能广行外布施—财施、妻儿施……,及内布施—身命施,便证明他一定在学布施的道路上经过无量劫数的修持,才能做得到如此艰钜的发心。现代佛弟子可谨慎观察身边有无此等不出家又能广行内、外施的‘在家大菩萨’存在!?</P>
<P 24pt?></P>
<P 24pt?>而当一个菩萨行者深入发心以出家身分续行菩萨道时,此‘智信’发心出家的出世行为,本来就是一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布施—外布施,为在家菩萨‘初发心’修持阶段所不及。就因舍财、舍妻、舍子、舍情、舍欲的智信出家之大布施行为难发,更可证明‘一分’生生世世依‘智信出家的僧宝’,是经过多生累劫的力行‘外布施’—出尘心后,才能做到的。因此出家菩萨在舍弃名利之心,广行布施(法施)时,格外受到世人的敬重与赞誉,良有因也!</P>
<P 24pt?></P>
<P 24pt?>而且当菩萨初发成佛心,力行布施法门时,一定会获得天上的福乐果报,但是已经深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不会贪著因布施所获得的天乐之报,纵然生天,也会当下因宿世所发大悲心度众的悲愿所趋使,转生人间,仍然用先行财施,再行法施的方便度生原则行菩萨道。(智度论卷十二)</P>
<P 24pt?></P>
<P 24pt?>2.菩萨发心供佛有二种修学次第</P>
<P 24pt?></P>
<P 24pt?>前篇谈及菩萨对人类及畜生行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施舍情形,现在再来了解菩萨如何依布施法门由浅入深的供佛情形。实际上,菩萨供佛的发心,也是由下心布施心生中心布施心,再由中心布施心生上等供佛心,这三种发心辗转增上的修学次第而进入深一层不动身心到十方世界供佛的事实。</P>
<P 24pt?></P>
<P 24pt?>(1)供养佛色身</P>
<P 24pt?></P>
<P 24pt?>甲、凡夫供佛而成佛的实例</P>
<P 24pt?></P>
<P 24pt?>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说明了一则凡夫行者因发心供佛而完成佛果的例子:</P>
<P 24pt?></P>
<P 24pt?>过去久远劫前,有一位纺织业者,出生在一尊叫做旁耆罗私佛出世的时候,因为他的住处,离佛不远,所以每日趁著工作回家的路途中,前往佛所,经常发虔诚心,用一缕微线,供养佛陀,并发愿说:愿我以此供佛善根,于末来世,成就佛道,普渡众生。当时佛接受他的供养,并为他祝愿。</P>
<P 24pt?></P>
<P 24pt?>于是这位行者经过一千五百个日子,昔日施一缕线供佛。死后因此善根所感,经过十五拘胝劫中,不堕三思道(据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六说:‘拘胝有三种传译,或译为十万,或译为百万,或译为千万。)’</P>
<P 24pt?></P>
<P 24pt?>又经过一千拘胝劫,重覆投生为转轮圣王,又经过一千拘胝劫,投生为欲界忉利天主帝释,又经过无量劫中逢遇千佛出世,均亲觐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随佛修行,又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成就佛果,佛号善摄受如来。</P>
<P 24pt?></P>
<P 24pt?>这是由凡夫初发心时日施一缕微线供佛,而感得的成佛果报。并且招感此成佛果报的重点,在于施者的发心恭敬、广大、深远,故能仅施一楼微线供佛,便能感招在无量劫中,世世持续、增长其供佛、学佛的信愿不断,终至完成佛果。</P>
<P 24pt?></P>
<P 24pt?>由此可知,对一个凡夫学佛者来说,亲近、供养诸佛,是在成佛道上,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P>
<P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5 编辑

< 24pt?>乙、我们供养过释迦牟尼佛吗?</P>
< 24pt?></P>
< 24pt?>进一步来说,一个要能诞生在佛出世的‘菩萨行者’,又能亲见佛颜,发虔敬心、清净心供养佛色身,当然得经过许多劫数的修学佛法,种下发愿未来见佛、闻法、供佛的善根及累积深厚的布施修因,才能遇佛出世,又能亲觐供养。</P>
< 24pt?></P>
< 24pt?>而现代的佛弟子,如果自认是‘菩萨根器’,过去曾经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印度时,生在佛世,发净信心供养过佛陀,因佛的咒愿力所感,至少今世应延绩宿世供佛的广大福德果报,像阿育王一样的获得一国君王的福报,或者生长在上阶层的富贵人家,而且比一般人更能实践学佛、布施、供佛的道理。纵然现在出家,也会比一般佛弟子更有福报。否则就是轻忽了生遇佛世,见佛、供佛的‘机缘难得与发心不易’。纵然生在佛世,随佛出家,也需要有相当大的福德果报,因‘见佛’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殊胜的‘福德因缘’。不要忽视一类阿罗汉没有福德果报,倘若阿罗汉福德薄弱,就不能遇佛出世,了脱生死,不堪受人天供养了。就像现代一般的学佛者不能体会,发愿来世到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或者在今世得证念佛三昧时便能见佛需要有相当殊胜的宿福果报的道理一样。‘见佛’,是需要有深厚善根的,尤其现在生无佛世,又能在现生中就能于念佛时见佛,不仅要证人念佛三昧,更要见佛善根因缘成熟,蒙受佛力加持才能成就。</P>
< 24pt?></P>
< 24pt?>不论你今生是不是发愿要到他方净土去见佛,‘供养诸佛’,本来就是在长远的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德资粮。看看自己现在的福德果报,就应当明白,现代大部分的佛弟子于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印度时,未能亲觐供养;如果不是‘宿福薄弱’,为何一般佛教徒在离我们最近的一尊佛出世时,都末能发恭敬心、清净心供养佛陀呢?觉悟自己的福德浅薄,就不应该‘妄自尊大’,不重初发心菩萨实际事行的修学次第—应该发愿到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供佛、闻法、修行,广植佛道福德资粮。倘若不能再一次把握于今世现身中或临命终时见佛的因缘,不是更加证明凡夫众生的宿福浅薄吗?</P>
< 24pt?></P>
< 24pt?>而且依大宝积经卷十一所载:‘于贤劫中,未来将成佛约九百多尊菩萨,现在皆在十方诸佛世界中,供佛、闻法、修清净梵行。’</P>
< 24pt?></P>
<;P 24pt?>放光般若经卷十七亦说:‘若菩萨摩词萨不供养诸佛,则不具足诸功德……不能成佛。’</P>
<;P 24pt?></P>
<;P 24pt?>看看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行者,都发愿往生净土,正在诸佛世界净修梵行,何况是我们薄地凡夫,而不愿亲近诸佛,深植佛道资粮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6 编辑

< 24pt?>(2)供养佛及佛舍利时所做观想</P>
< 24pt?></P>
< 24pt?>菩萨行者无论生在佛世,或者生无佛世,于佛涅槃后,一定会因感佛法乳之恩,将佛的舍利建塔供养;并且于供养佛与佛舍利时,运用观想来提升、开阔自己供养诸佛的心量。就在初发心菩萨用虔敬心观想‘一如来法性,即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法性,一如来舍利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里所有诸佛舍利法性时’,便将其供佛之心从供养现在出世之佛,串联成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及供养十方无边无际的佛舍利,并发大誓愿说:愿于尽未来际,逢遇无量佛出世,皆能亲觐供养、闻法、随佛修行。</P>
< 24pt?></P>
< 24pt?>初发心菩萨因为在佛出世与佛涅槃后及生无佛世时,以及供养佛色身与供养佛舍利、佛圣像时,皆会作‘见佛、供佛、闻法’等观想,而生生世世在其八识田中‘见佛、供佛’的善种不断,并且如愿而进:见佛,供佛不断,因而累劫以来获得无量福德果报,蒙受广大清净梵福,于无数大劫中,不堕三恶道,又能善用见佛、供佛之福,广做利益人天之事。而此‘见佛、供佛’之事行,亦正是每一个菩萨行者,在成佛道上必经的学习过程及不可缺少的福德资粮。</P>
< 24pt?></P>
< 24pt?>有一天,当你恍然觉悟出原来经过多种法门进修后,仍然‘我慢依旧,烦恼未伏,生死难了’,尚在初发心菩萨的学习阶段,请回过头来,发心修习菩萨修行次第—老实称念‘弥陀圣号’,求生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菩萨供佛的发心如何深入转进?</P>
< 24pt?></P>
< 24pt?>菩萨行者发心见佛、供佛的过程,也和一般众生学习布施法门的历程一样,由1.自行供养—行财物施2.劝化他人供佛3.赞叹见佛、供佛功德4.欢喜赞叹供佛者5.拔除悭贪根6.发广大心供佛7.证法性,变化无数化身至十方世界供佛8.以法身供佛等八个由浅入深的引进次第,而圆满布施波罗蜜的供佛深广因果显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大乘义章卷十四)</P>
< 24pt?></P>
< 24pt?>甲、菩萨初发心供佛的情形</P>
< 24pt?></P>
< 24pt?>因为当一个已经深发成佛道心,捐弃凡夫‘不净施’心态的初发心菩萨,必然因此种下未来无数见佛因缘,适其逢佛出世时,纵然因财力不足,用不贵重的饮食供养佛僧,也会以最真诚的态度,发出慈和心、敬爱心来供养佛陀。</P>
< 24pt?></P>
< 24pt?>如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时,曾经于某一世,遇佛出世,投生为大国王,转佛说法,初发成佛愿心,于那一世中,仅仅发至诚心,用少许食物供佛,死后辗转投生为陶师,又遇佛出世,因前世布施因缘所感,继续发虔诚心用澡浴之具与石蜜浆等饮食供养佛陀及比丘僧众,死后又辗转投生为大长者的女儿,仍然遇佛出世,只要听到佛的名号,便会显发欲供养佛陀之心,依旧发恭敬心用油灯供养憍陈若佛……。初发心菩萨供佛的这颗信愿心,就像清泉的溪流一样,源远流长,涓滴不尽……,而累积了像江海之流一样的无边福德果报。</P>
< 24pt?></P>
<P 24pt?>菩萨行者就是因为逢佛出世时,用最真诚的慈敬心,亲自以佳肴美食等物品供养佛僧及佛舍利,回向佛道,而种下与佛果相应的初步布施因缘,奠定了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坚固根基。进而劝化家属、亲眷、朋友及一切男男女女,启发供佛、闻法之心,赞叹供佛功德及供佛者,因而更加开阔了菩萨见佛、供佛的福德资粮。</P>
<P 24pt?></P>
<P 24pt?>现世的学佛者,若是认为自己今生带有浓郁的布施‘习性’,已经在布施的领域上,能够发广大心、长远心、清净心来供养佛僧,就证明‘你必然宿世时,逢遇诸佛出世。拥有一颗虔诚供佛之心,并且生生世世经常获得深广的富贵果报。’相对的,倘若我们这颗吝施之心依然潜藏心底或坚执难舍,或者布施及供僧时,仍然有‘贪借、悔施’的情形,纵然阅读再多经论,或修定精进,依然证明我们只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俗子,连初发心菩萨的‘边’都摸不到。若是不能经常发惭愧心、忏悔心来承认及反省自己的业障深重,任何一个学佛者都将会陷入‘我慢心’深重的表相现前而自己却不自知的可怜境地了!</P>
<P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乙、菩萨发广大心供佛的情形</P>
< 24pt?></P>
< 24pt?>当一个初发心菩萨经过生逢佛世或者生无佛世,发诚敬心亲自用种种饮食之物供养佛僧及劝化他人供佛的阶段。这种布施的‘习性’,就会‘累世砖增’,逢需便施,越施越多,不但能以各种美好饮食供养佛僧,而且进一步发心用自己最珍贵、稀有、难舍的衣饰、宝物发心供佛。</P>
< 24pt?></P>
< 24pt?>譬如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时,有一世,生逢佛世,投生为某长者的儿子,这位长者子,因为宿世已经累积了无数的供佛心,今世见到佛陀,便发大施舍心,用名贵的衣料做成僧衣,供养大音声佛。佛灭度后,又发大布施心,建筑了九十个佛塔,供养佛的舍利,死后,又辗转投生为某国的大国王,仍然遇佛出世,更发大施舍心,大施财宝供佛,并以贵重的七宝制成宝盖,供养师子佛,死后辗转又投生为大长者,获得大富贵的果报,依旧遇佛出世,仍然发大布施心,用种种的上好房舍及珍贵的七宝供养妙因佛(智度论)。一分烦恼末断的菩萨,能够做到这种发大施舍心,以种种身外之物,毫不吝惜的供养佛僧,就证明他已经成就外布施供佛的坚固发心。</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丙、菩萨燃身供佛的意义</P>
< 24pt?></P>
< 24pt?>(甲)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燃身供佛?</P>
< 24pt?></P>
< 24pt?>前篇谈及,当一分菩萨行者经过无量世的布施饮食、财物、妻儿等身外之物,而达到其对六尘的享乐心、贪染心淡薄的程度,进而转向内省—修持裨定,及不断地在禅定中熏发出大慈悲心(见后续梵行精进愿),才能真正稳当地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学习阶段。</P>
< 24pt?></P>
< 24pt?>相对的,一分菩萨进入以‘身施’供佛的程度,同样要经过外布施—要在无量劫中施舍无尽财物供佛(施舍无尽的贪吝心,获得广大、明净的心量),及劝化他人用财物供佛,当其闻佛说法,觉悟法身修证的道理,并亲证法身后,才能真正做到行身命施供佛的极致—以法身供佛—燃身供佛的程度。</P>
< 24pt?></P>
< 24pt?>倘若没有深究法义,会误解燃身供佛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身体焚烧来供养佛陀!难道佛真的需要我们凡夫将色身燃烧来供养祂吗?</P>
<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丙、菩萨燃身供佛的意义</P>
< 24pt?></P>
< 24pt?>(甲)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燃身供佛?</P>
< 24pt?></P>
< 24pt?>前篇谈及,当一分菩萨行者经过无量世的布施饮食、财物、妻儿等身外之物,而达到其对六尘的享乐心、贪染心淡薄的程度,进而转向内省—修持裨定,及不断地在禅定中熏发出大慈悲心(见后续梵行精进愿),才能真正稳当地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学习阶段。</P>
< 24pt?></P>
< 24pt?>相对的,一分菩萨进入以‘身施’供佛的程度,同样要经过外布施—要在无量劫中施舍无尽财物供佛(施舍无尽的贪吝心,获得广大、明净的心量),及劝化他人用财物供佛,当其闻佛说法,觉悟法身修证的道理,并亲证法身后,才能真正做到行身命施供佛的极致—以法身供佛—燃身供佛的程度。</P>
< 24pt?></P>
< 24pt?>倘若没有深究法义,会误解燃身供佛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身体焚烧来供养佛陀!难道佛真的需要我们凡夫将色身燃烧来供养祂吗?</P>
<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乙)燃身供佛出自什么经典?</P>
< 24pt\"> </P>
< 24pt\">燃身供佛的道理,出自法华经卷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如经文说:‘……尔时日月净明德如来(他方世界之佛),为一切众生熹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是一切众生熹见菩萨乐行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十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词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栅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檐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放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一切众生熹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净土中……。’</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丙)燃身供佛的重点意义</P>
< 24pt\"> </P>
< 24pt\">由以上经文所述,可以归纳成六个重点:</P>
< 24pt\"> </P>
< 24pt\">1.一切众生熹见菩萨因闻法华经—而启发苦行之心,即于彼佛在世时,精进经行(修常行三昧),一心追求佛的定慧;经过一万二千年,顿证一切平等法身净心之体(即证无生法忍),而能随己意乐,从体起用,应缘显现一切色身度众,故名证‘现一切色身三昧’。</P>
< 24pt\"> </P>
< 24pt\">2.菩萨因感念闻经之力,令其得证‘现一切色身三昧’,故又入三昧,以神通力在虚空中变化种种香华物品供养佛。</P>
< 24pt\"> </P>
< 24pt\">3.菩萨再从三昧起,领悟以神通力变化外财供养佛,不如用真身(法身)供佛,才能报答法乳之恩的道理。便在一千二百年间,服食种种香物、香油,复用香油涂身(以此表示在修定之间,长年服食种种用香物煮成的香水,来转化凡夫污秽、不净的色身体质为清净之身,使得生理、心理俱清净)。</P>
< 24pt\"> </P>
<P 24pt\">4.再用香油涂身(清洁外身),于佛前又用最名贵的布,叫做天宝衣,一层一层地缠裹自己的身体,复用香油浇灌在缠裹天宝衣的色身上,刹那之间,用押通力用,放出(三昧真火),以定火燃烧色身,通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以此表示此菩萨已经破我执、断身见、灭烦恼、证法空、智光开,在定中显发平等慈悲心,才能于一刹那间,用悲智之火,烧尽烦恼色身,当下显现法身真体,而使得悲智光明,偏照无量无边世界。亦以此警惕众生不可因看见菩萨证无生法忍后,能运用神通力变化种种物品供佛而执著「外相’神力变化;应该当即反观‘本心’,照见真空佛性,才能体悟菩萨在无相中现有相供佛的寓意)。</P>
<P 24pt\"> </P>
<P 24pt\">5.诸佛见菩萨以法身供佛—与佛同证法身,故而赞叹说:此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又不离大悲不愿,才能显发与诸佛法身相应的真空观智,燃烧五蕴假相,真正做到以真法供养如来,此为一切布施法中最为尊贵,这是用所有的外布施—财物、国城、佛寺……等供养佛的行为所不能相比的。菩萨用三昧真火燃身达一千二百年之久,色身烧尽后,以此法供养功德所感,又转生彼佛净土中。(以此表示此菩萨经过一千二百年的以三昧真火燃身,而彻底在悲智光明中,照见法身实相究竟之理,与佛同证法身,又与佛的智业相应,故能在命终之后,用意生身,仍然化身在彼佛净土中,继续对彼佛行法供养……。)</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丁)法施最高的价值是什么?</P>
< 24pt\"> </P>
< 24pt\">由上可知,菩萨萨若能做到‘以法供养佛’的程度,必须在宿世修行间,经过对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身命施)、内外施的过程,及对无量诸佛行外布施(财物供养)及内证法(正见心地法门)的程度,因此在多生累劫中,积集相当的福慧资粮,彻见法身真理,并能达到随缘显现一叨色身相度生的证量后,才能真正做到断法执,用智慧之火,燃烧烦恼色身,而在悲智光明照射中,用真空之身供养如来,成就最上第一尊贵的法施波罗蜜。</P>
< 24pt\"> </P>
< 24pt\">并且一个菩萨萨行者要能做到真正的对众生说法‘真净法施’的程度,也一定要到获证无生法忍,断我相、破法执的程度,才能彻底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说法的境界(菩萨如何证无生法忍,后续愿中有说明)。凡夫学佛者,往往没有将修证的次第弄清楚,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见到(法身),已经做到‘真净法施’的程度,实在应该感到惭愧、忏悔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戊)凡夫可不可以燃身供佛?</P>
< 24pt\"> </P>
< 24pt\">并且本篇所说燃身供佛的境界,不是现在一般我相、我执深重,不务实修,没有真空观智,又没有大悲愿心的凡夫众生所能用‘凡法烧身’做得到的。千万不可误解燃身供佛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色身焚烧来供养佛。如果凡夫俗子有这种举动,绝对是‘自杀行为’,来世堕落恶道,定遭‘杀身’果报,可不慎哉!</P>
< 24pt\"> </P>
< 24pt\">(己)菩萨行身命施—以法供佛的因行基础是什么?</P>
< 24pt\"> </P>
< 24pt\">净土中必然具备无量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的大菩萨行者,自然能往返十方世界,对无尽诸佛做到‘以法供养佛’—用三昧真火燃烧四大假合的包身,在悲智光明遍照中,用真空之身供养诸佛的最高法施境界。</P>
< 24pt\"> </P>
< 24pt\">而一个菩萨行者要能达到‘以身命布施众生’及‘以法供养佛’的上心布施相的境界,在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因地历程中,亦是要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辅相成的过程,才能圆满实现,乃至最后实现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P>
< 24pt\"> </P>
<P 24pt\">最后就来分辨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是个什么样的情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P>
< 24pt\"> </P>
< 24pt\">1.佛弟子一定要布施吗?</P>
< 24pt\"> </P>
< 24pt\">大智度论卷八十说:‘若菩萨所有布施皆回向萨婆若(佛道之大智慧)者,有二种人。一者软根,一者利根。软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戏论;空法信力转薄不用萨波若,但求诸法实相,是二种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说信慧力等故能回向萨波若。念萨波若者是信力,加萨波若回向者是智力……。’</P>
< 24pt\"> </P>
< 24pt\">智论这句话说明了不论是利根或钝根的佛弟子,都要修学布施法门,而且由‘布施波罗蜜’就能带引我们圆满成佛之道(待后说明)。因为六度每一度均是相摄相通的。单是停留在取相布施的信行人阶段,不能具足布施波罗蜜,相对的,停留在修空法的程度,没有实际度众生的事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的行为,福德不具足,更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到达成佛的彼岸。</P>
< 24pt\"> </P>
< 24pt\">布施波罗蜜,佛不仅为初发心的在家菩萨宣说,同时也是久学的佛弟子在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慧资粮。不论从初发心起,就以布施为佛道的初门,或者六度齐修,做为佛道的资粮,或者证空解脱后,再回小向大,实践布施波罗蜜,条条通往佛道的修行法门,都不可缺少布施波罗蜜,只是初发心入门处的不同,而使成佛的时间形成远近先后之别。</P>
< 24pt\"> </P>
<P 24pt\">不要以为佛只为初学者说布施,久学之人可直从证‘法性实相’起修,不需要行布施,这是不明白布施波罗蜜的整体意义。只要你发心往成佛道上走,不论是在家修或出家修,先修禅或先修净,或者初发心起就力行菩萨道,在过渡到成佛彼岸的中间,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就不能成佛。所以虽然修行法门各有不同,但成佛的资粮,却是相通的,了解这层道理,在今生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随缘行布施,无论财施或法施,是绝对需要的。除非你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否则没有理由不修学布施波罗蜜。愿好学者善思之!</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菩萨行布施胜过二乘的原因</P>
< 24pt\"> </P>
< 24pt\">初发心菩萨的功德果报之所以会胜过二乘,就是因为菩萨在初发心学布施时,便朝舍离五欲的修心方向去故,故能在布施具足禅定的修持下,因不染著世间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心量的精进行舍,在长远成佛道上应具备的幅慧资粮来看(因中说果),当然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行者,只为断除己身生死,而不广泛、深入的为成佛果而在无量劫中广修布施的功德大。(大方广十轮经卷七)。</P>
< 24pt\"> </P>
< 24pt\">菩萨因为行布施,获得转轮圣王及天主帝释、梵天王的殊胜果报,由这三种胜报,而加速菩萨在度众生时的财、法二施具足;因菩萨福德资粮深厚,才能证入菩萨十地果位(大宝积经卷四十一)。所以基本上说,菩萨‘十地果位’,是福德与定慧的长养地,二乘的福慧果报,绝不可与菩萨的十地福慧资粮相比。</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外布施圆满相</P>
< 24pt\"> </P>
< 24pt\">(1)外布施的德行显相</P>
< 24pt\"> </P>
< 24pt\">当初发心菩萨在因地修学布施法门时,一定会经过前述‘布施入门愿’所说从浅入深、由因至果的行持布施波罗蜜,再进入不愿—‘布施圆满愿’所述学习大菩萨深入布施行持的历程(已说明),必然会有超于常人的慈悲、福德、定慧、财富、权势显相,让大家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首先在外布施的事行与心态上,势必能做到以下所说三十六点。身为凡夫的我们,亦可藉此仔细的反省自己在外布施圆满的德行上到底已经做到几点?</P>
< 24pt\"> </P>
< 24pt\">1.在布施时,对一切有情众生,真正做到发平等心、生福田想,绝不会分别受施的怨亲之人有德行、没有德行,有痛苦、没有痛苦,有智慧、没有智慧,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优劣差别之想而行布施。</P>
< 24pt\"> </P>
< 24pt\">2.在布施时,一定会如先前所说,如先前所许布施乞者,绝不会减少应允之施物,只会增加或如数施与。</P>
< 24pt\"> </P>
<P 24pt\">3.绝对不曾在事先答应布施好的财物而生悔意,转以下劣的财物布施乞者,一定会依约惠施,并且只会在先前答应施与卑劣财物时依言而施,如果后遇好的财物,则另当别论,随喜布施。</P>
<P 24pt\"> </P>
<P 24pt\">4.绝对不会用异意、愤怒、挠浊的用心而行布施。</P>
<P 24pt\"> </P>
<P 24pt\">5.绝对不会在布施后,常常向受施之人称赞说:我曾经布施多少财物给你,若不是我经常伸手救援于你,你早就如何如何等等要受施者记住自己恩惠之语。</P>
<P 24pt\"> </P>
<P 24pt\">6.在布施卑贱之人时,绝对不会用不恭敬的态度掷丢与他,何况是布施有德者!</P>
<P 24pt\"> </P>
<P 24pt\">7.在布施时,遇到受施者的本性掉举、躁扰不安、行为不端,专门喜欢骂詈、嗔恚、呵责别人时;菩萨行者不会因此而生出厌倦之心,反而更加怜愍他,并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之言辞规劝他,令其改过,导向正轨。</P>
<P 24pt\"> </P>
<P 24pt\">8.在布施时,不会用外道知见,杀害生物,惠施神庙,亦不会有想求吉祥、瑞感相应的行为而行布施。</P>
<P 24pt\"> </P>
<P 24pt\">9.在布施时,不会执著我在行世间有相之施或者出世间离欲清净之施,贪著因此布施必得一切种智至极清净之果,只会反观自心:我所行一切布施,有无与离欲、清净、无相的佛道资粮相应。</P>
<P 24pt\"> </P>
<P 24pt\">10.在布施时,虽不执著、衡量所得果报而行布施,但对种下布施何种之因,必得何种布施相应之果,如实了知。不必由他人告知、牵缘、规劝,即能自动自发而行布施。</P>
<P 24pt\"> </P>
<P 24pt\">11.在布施峙,绝对不会因为怖畏自身贫穷而行布施,只会用悲愍众生之心而欢喜布施。</P>
<P 24pt\"> </P>
<P 24pt\">12.在布施时,绝对不会用不合律仪的物品而行布施。如用自己挑剩的、吃过或别人吃过、挑选过剩下来的残食布施三宝。或者布施的食物,有渗杂不洁净的污水、涕唾、便秽、脓血、吐痰……等杂染糜饭之物而不告知受施者;或者用葱蒜等布施不食葱辛者,或者用肉食等布施与不食肉类者,或者用酒类布施与不食酒类者……。</P>
<P 24pt\"> </P>
<P 24pt\">13.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令受施者等待良久、徒劳往返,见其生出攀缘、依附、随顺施主之心才行布施。另会见有之者到来,如其意愿,即行惠施。</P>
<P 24pt\"> </P>
<P 24pt\">14.在布施时,绝对不会因为希求世间的名声、赞颂之表相而行惠施。</P>
<P 24pt\"> </P>
<P 24pt\">15.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要求受施者反报恩德而行惠施。</P>
<P 24pt\"> </P>
<P 24pt\">16.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贪求未来天王、转轮圣王之果而行惠施。</P>
<P 24pt\"> </P>
<P 24pt\">17.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为了趋炎附势而特别用财物巴结、贿赂达官贵人:更不会藉种种媒体、广告四处让人知道自己广做善事,令他人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于我而行惠施。</P>
<P 24pt\"> </P>
<P 24pt\">18.绝对不会因自己财物少而不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在财物薄少时,尚发广大心布施,何况钱财多时而不惠施?</P>
<P 24pt\"> </P>
<P 24pt\">19.绝对不会诱骗人家,对人先行少许恩惠,俟其对己生出贪爱、亲附之心后,竟然轻视于人,不再与其接近。</P>
<P 24pt\"> </P>
<P 24pt\">20.绝对不会存有蓄意令人背乡叛国之心而行布施。如我惠施财物于你,你必须背叛家乡,听我指挥,甚至我赠送一块土地、一座村邑予你,你必须背叛国家,听我指挥……。</P>
<P 24pt\"> </P>
<P 24pt\">21.绝对不会自己不布施,却殷勤劝人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能够做到:不仅经常督策自己布施及劝勉他人布施,并且在做任何布施时,皆是保持一颗恭敬、净洁之心,不会以倦怠之意行布施。</P>
<P 24pt\"> </P>
<P 24pt\">22.当无量众生群集求乞时,能以智慧,如实了知,谁在持戒,谁在犯戒?并且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排坐,一一亲手布施财物,令其欢喜而归。</P>
<P 24pt\"> </P>
<P 24pt\">23.如果目前有无量财物,不会将其积屯起来,只施舍少许钱财,一定会大作布施法事。</P>
<P 24pt\"> </P>
<P 24pt\">24.绝对不会先诃骂乞者或者捶打乞者、毁辱乞者,或者系缚乞者、拘禁乞者、斫刺乞者、驱摈乞者、恐吓乞者,再以怠慢之心布施。</P>
<P 24pt\"> </P>
<P 24pt\">25.在布施前,一定做到:心意喜悦;在布施时,一定做到心念清净;在布施后,一定做到心无反悔。</P>
<P 24pt\"> </P>
<P 24pt\">26.绝对不会用谄媚、诡诈之心而行布施。如用假的摩尼、真珠、琉璃、珂贝、壁玉、珊瑚等宝物而行惠施,希望藉此收买受施者之心,换取真的珍珠等宝。</P>
<P 24pt\"> </P>
<P 24pt\">27.不论拥有多少财物,不分贫富贵贱,先来先得;后来之人,亦以宾至如归,如取自家钱财的心境对待他,而且在行布施时,用归还乞者财物的心态礼敬他。</P>
<P 24pt\"> </P>
<P 24pt\">28.绝对做到施得其时、施得其所、合仪而施、定心而施;如饥者施食,渴者施水,寒者施衣,贫者施财,病者施药,乏车砸车,乃至房舍、卧具、灯明、香华、供佛之具……;无不随乞求者所需,欢喜惠施;因菩萨的净心布施而感动乞者亦以敬心受纳。</P>
<P 24pt\"> </P>
<P 24pt\">29.遇到贫贱之人来求财物,绝不嗤笑、轻弄其人,令其心生羞愧;亦不因见其身分卑微,而蹙眉施与;始终保持平心静气之诚、和颜悦色、面带微笑地布施。</P>
<P 24pt\"> </P>
<P 24pt\">30.虽然不见他人前来求索,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也会主动去探访贫民、修行人,或者需要布施之人,依其所需,结集乐施者,尽力布施。</P>
<P 24pt\"> </P>
<P 24pt\">31.若见众生遭遇虎狼、狮子、水火、怨贼等种种灾难所侵,皆能挺身而出,拔济其厄。</P>
<P 24pt\"> </P>
<P 24pt\">32.经常以法施度众,而且做到清净法施。</P>
<P 24pt\"> </P>
<P 24pt\">33.纵然自身有要务待办,遇到愚钝之人前来求乞,也会以施为重,立即惠施愚者,成就无碍之施。</P>
<P 24pt\"> </P>
<P 24pt\">34.绝对不会慢慢贮积财物,到拥有大量财物时才行布施,一定做到,随得随施。一般人不能体会今生的钱财与生命,无常难保,现在不施,时局一乱,或遭遇意外死亡、暴死、病死,就再也没有机缘行布施、种福田,况且等到积屯大量财物才惠施时,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病苦、贫困的众生,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P>
<P 24pt\"> </P>
<P 24pt\">35.因深观‘布施之名’及一切有为法,有如空中风、藕根丝及梦、幻、泡、影一样的虚幻、不实,刹那即逝,故施时不求一切名闻果报,完全做到用‘无著心’布施,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36.因为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故每一个人见到菩萨时,皆大欢喜。</P>
<P 24pt\"> </P>
<P 24pt\">以上略述菩萨外布施圆满相,广说无量。(菩萨善戒经卷四、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九、大乘宝云经卷一)</P>
<P 24pt\"> </P>
<P 24pt\">并且这仅是菩萨在外布施的举止行为上,让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德行’。</P>
<P 24pt\"> </P>
<P 24pt\">外布施深入的菩萨在他内心的修持上,必然做到像大智度论依大乘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于过去行菩萨道时,在某一世到龙宫求财得财的几个修证境界成就的重点:</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略谈外布施的内心证量</P>
< 24pt\"> </P>
< 24pt\">1.已得宿命通。(因初到龙宫,见龙王夫妇,即自识宿命,如是前生父母)。</P>
< 24pt\"> </P>
< 24pt\">2.已断嗔心,证入甚深、广大的慈心三昧中。(因见毒蛇,即能当下入慈心三昧,转化毒蛇嗔斗之志;证明已能用多劫修积而来的深厚慈心力量,感化嗔毒众生)。</P>
< 24pt\"> </P>
< 24pt\">3.已断我法二执,得证虚空界广大三昧。(因见莲华软脆,欲行莲华上,便能立即证入虚空三昧,步行莲华之上七日,莲华不谢不坏)。</P>
< 24pt\"> </P>
< 24pt\">4.已得神足自在。(因在龙宫,获得宝珠后,即轻举其身,飞腾虚空,于一刹那之间,回到阎浮提世界)。</P>
< 24pt\"> </P>
<P 24pt\">5.已断贪心,大悲成就,悲愿自在。(因其果报虽生天界,不贪施福,以方便力(悲愿力)舍弃天寿,从天而降,辗转投生人间,续以财、法二施化导众生)。</P>
<P 24pt\"> </P>
<P 24pt\">6.福德成就,所欲随意自在。(因到龙宫,取得如意宝珠,回到本生世界,发大誓愿说:若我从此能在成佛道上随意厦脱一切有缘众生,坚固不退转的话,这颗从龙宫取回的如意宝珠,从此刻起,随我意愿出生一切宝物,随人所需,尽皆施予,不令匮乏。当菩萨作这样的誓愿后,当时那颗如意宝珠便像大地般地显现变化,令旁观者都看到祥云普遍的现象,顿时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无量人类所需之具,如雨而下,一切具足。而当那位菩萨行者离世之后,那颗‘如意宝珠’仍然普雨宝物,直到当时的众生福德享尽为止……)。</P>
<P 24pt\"> </P>
<P 24pt\">(按依智度论卷十说:如意宝珠出自佛舍利,当法没尽时,诸佛舍利皆变为如意宝珠)。</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卷三十四又说:‘若作法性生身菩萨,如文殊等,在十住地有种种功德具足,众生见者,皆得如愿,譬如如意宝珠所欲皆得。’</P>
< 24pt\"> </P>
< 24pt\">八十华严卷三十九亦说:‘十地菩萨能随其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P>
< 24pt\"> </P>
< 24pt\">由此可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的内证境界,到达十地菩萨深广的福慧证量(以上只是略说),便能真正达到外布施圆满成就的境界。(见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等)</P>
< 24pt\"> </P>
< 24pt\">4.内布施圆满相</P>
< 24pt\"> </P>
< 24pt\">一分菩萨行者在行外布施,尚未达到以上所说外布施行为的深入发心时,是很难由外转内,修成内布施圆满相,当然由内、外施齐修,也能增长菩萨内布施心态的加速成长,然而更要配合四无量心定及甚深三昧力的修持才能彻底做到的。</P>
< 24pt\"> </P>
<P 24pt\">如智度论卷八十说,菩萨经过无量劫以来,常修毕竟空法,以及为众生修集慈心三昧,故能在布施身命时,深观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空无自体,不起嗔恨心而成就内施之德。</P>
<P 24pt\"> </P>
<P 24pt\">并且菩萨在最初行布施时,即经常发愿说:愿将身肉布施与众生,并愿引渡乞我肉者及食我肉者,修学佛法,而不生嗔恨之心。(智度论卷八十八)</P>
<P 24pt\"> </P>
<P 24pt\">就因为菩萨世世发此施身施命大愿,故能累世转增其大悲心量,在见闻之者求索身命时,义无反顾地弃舍身命,欢喜承担施身之痛,而不嗔、不恼,无丝毫怨悔之心。</P>
<P 24pt\"> </P>
<P 24pt\">想要在今生学菩萨行身施—脑死后,捐献器官甚至发愿活生生的行身命施的善男信女,绝对不可忽视开发‘悲愿心—修学四无量心定’的重要性;因为你的悲悯众生心,才会有身命施—捐献器官的义举,然而坚固的慈悲行愿,是带引你的身施行为,达到不堕恶道,获得来世福德果报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看菩萨在未证法身前,世世以身命布施,甚至为法舍身,而加速其断身执、证空性的力量。在获证法身(断七识我执)后,仍然为度众生而续行身施,但彼时因证法身、我执断,而使悲愿心巩固,当行身施而命未断时,只要一发誓愿心,就能令身体平复如初(智度论卷四、卷十二)。这是大菩萨以其异劫薰修不退的禅定力量及大悲心量成就,才能完成身体复原如故—‘心能转物’的境界。而当菩萨行内布施,达到能令割截的血肉,恢复如昔正常的色身—身心康健时,就是菩萨获得布施圆满相的特征之一。(如大般若经卷三九九,有菩萨为法舍身,在成佛道心已得不退转的情况下,而令身形平复如故的记载)。</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5.内外施圆满相</P>
< 24pt\"> </P>
< 24pt\">(1)结业生身圆满相</P>
< 24pt\"> </P>
< 24pt\">大智度论卷十二说:‘菩萨有二种身,一者结业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种身中檀波罗蜜满,是名具足檀波罗蜜。’</P>
< 24pt\"> </P>
< 24pt\">如菩萨在未得法身、烦恼(结使)未断前(结业生身),能以一切宝物、国财、妻子、头目、髓脑尽用布施,而心不动转,因一分菩萨在初发心行布施时,即舍离五欲(大方广大轮经卷七),故能深观所施财物,从因缘假合而有,仔细推敲求其实性,都不可得;于是在无量劫以来,经过有相布施,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施舍,成就无相布施功德(金刚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觉悟一切有相、无相之实性,皆清净如涅槃相,虽获无尽财宝的果报而心不贪著。在菩萨未证无生法忍前,能够于每一世的受生中在布施时随时做到:能以一切内外所有身、物尽用布施,而且不论布施之物的大小、多少、粗细……,皆不会生出吝惜、贪执之心。并且真正发出平等布施心—在布施时不择对象,不会做这样的分别: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贫穷人应与,尊贵人不应与;出家人应布施,非出家者不应布施;人类应布施,禽兽不应施。施不求报,又得‘布施实相’。而且布施者的心理,没有‘昼、夜、冬、夏、春、秋、吉、衰’季节时令之分,一年四季随时行施,乃至布施头目脑髓心无悔惜,令乞施者,皆大欢喜,普结未来引渡之缘。在行法施时,也是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从世间法至出世间法,因材施教,绝不吝藏法财,不教授人。菩萨如果在行内、外布施时,达到这种‘无相、无著的净施’境界,就称为菩萨结业生身(在分段生死受生中)做到修学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此外如‘法施圆满相、无畏施圆满相另论)。</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10:12 , Processed in 0.1226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